郊区国中低成就学生生活习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关系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郊區國中低成就學生生活習性與父母教養方式之關係研究廖茂村主任第一章緒論一、前言俗云:「人生是習慣的連續過程。」誠然,人在生活過程中,必須養成各種習性來謀生,同時也要各種習性來發展人格。無疑的,人類在生長的過程中,由不成熟趨向成熟,由無知到有知,由他律而自律,都要不斷地嘗試及學習,經歷許許多多的考驗,而逐漸發展其高度複雜化的各種生活習性,亦即從幼稚依賴的孩童,成長為獨立、思考、創造、奮發進取的時代中堅。然而,個人的人格特質與生活習性乃是自幼及長經父母的教養、師長的訓導及同輩團體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尤以父母的教養方式之影響最為重要。雖然在目前的社會裡,年輕的一代受同輩朋友影響的機會遠較過去為多,影響力也愈來愈大,但從許多的研究和分析中證實:同輩朋友的影響固然加深了,但仍沒有減弱父母對子女的影響。(註一)從許多事實,便不難理解:無論社會型態如何改變,生活層面如何複雜,父母對子女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由此可知,早年親子關係,是塑定個人的行為模式,左右個人的日後行為(註二)。因此,親子間究竟應維持怎樣的關係,才能發生對其子女有比較良好習性的影響,這是一個值得深入分析的問題。而親子關係與個人人格適應的研究,便成了學者專家爭相探討的主題。二、研究動機與目的:常言道:「虎父無犬子」。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又說:「知女莫若母」。此等乃在說明父母對子女的習性具有相當大的影響。的確,一個人在生長過程中最早接觸的人是父母。蓋任何動物,幼小的一代如果沒有父母就無法得到哺育、發育、茁壯成長。我們人的幼稚期特別長,需要父母的時間就更多。我們知道父母都是愛子女的,而這種愛是基於與生俱來的情感。然而現在青少年總認為父母是一具木偶,抱怨父母不了解他們,父母只知道運用自己的權威,要求太多,期2望太高,完全抹煞了他們個人的志趣和才智。台灣師大教授吳武典博士曾做過問卷調查,問國中與高中生:「最了解你的人是誰?」回答父母的不到百分之二,「最能幫助你的是誰?」回答父母的也不到百分之二,其中最多的人回答是「同伴」--同年齡的人。(註三)這些數字充分顯示子女對父母的教養方式感到不滿意。郊區國中,教育文化水準較市區國中低落,學生對其父母的教養方式,究竟有無不滿的現象,或心目中期求的教養方式是屬何型?及心目中父母職分的滿足程度與親子間的調適問題等,實有待加以探討的必要。因此,為想確定郊區國中低成就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生活習性之影響的實際情形,筆者即選定屏東縣某一所郊區國中進行籌畫研究工作,並請該校各處室主任、組長、全校導師及專任教師協助支援,擬從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性及父母教養方式等因素加以探討,但是一則由於時間、精力有限,二來為期使研究具體明確起見,本研究僅以「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生活習性之關係」為探討的主題。至於本研究的目的約有下列幾點:1.了解低成就學生對父母教養方式的認知情形。2.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低成就學生生活習性之間的關係。3.探討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生活習性之影響。4.歸納研究結果,供父母參考,增進其對子女的瞭解與管教。三、研究方法與步驟:(一)研究方法:為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研究採用學理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採用前者:一方面是為論証可將「教養方式與生活習性之關係」視作一個研究領域的理由;另一方面是為設計問卷各部分內容提供理論架構。採用後者:主要是為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低成就學生生活習性的關係,藉此提出研究結果,以供今後繼續研究之參考。至於調查的問卷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份為基本資料--家庭狀況。第二部份為學生對本身生活習性的評定。第三部份為低成就學生對父母教養方式的知覺與感受。(二)研究步驟:實際的調查研究應以理論為基礎,故在實際調查研究之前應對有關的理論或文獻加以探討,以做為實際研究立論的根據。因此本研究的步驟:首先是綜覽有3關文獻,整理出理論架構,再據以編製問卷,然後進行實際調查,復就所得資料加以統計分析,最後撰寫報告。四、名詞詮釋: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生活習性的影響及其關係,故就研究所需,首先將重要名詞之定義詮釋如下:1.父母--係指郊區國中九十學年度在校低成就學生的父母。本研究中以每班男女各三名之低成就學生父母為主。2.教養方式--係指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方式。一般父母教養子女所持的方向,可分三類:(1)以積極的態度肯定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行為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儘量探討學理,吸收經驗,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緒,希望在管教孩子時能恰到好處。(2)認為子女的前途命運受先天遺傳的影響,父母的管教是無能為力的,所以不太注意自己的態度行為,有意無意間會有不當的教養方式出現,造成子女性格行為上的偏差。(3)由於過去教養子女的失敗經驗,為了維護自我以減低焦慮,於是找出種種藉口來否定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性格所造成的影響。故在本研究中,教養方式的操作性定義係指筆者自編的問卷中所得統計數字來顯示學生的生活習性。五、文獻探討:(一)林生傳教授著的教育社會學中有關「社會階層化影響教養方式」的理論與實際(註四):教養之最終目的在建立子女獨立之人格,過分的嚴苛、保護、控制,子女的自信、自尊會喪失,造成敵意及侵犯的行為。若嚴苛的父母,其子女的表現常不可理喻;若給予較合理的自由,則會表現出合理的堅持性,並能有效運用其能力及經驗克服困難。學者專家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有:1.苛恩(Kohn)發現父母教育子女的職責分配與社會階層有關:○1中等階級強調父親作為母親的支持者,低階層則母親視父親為控制拘束者。○2中等階級男女雙方共負子女教養之責,雙方對子女之要求較一致,有利子女的人格,低階層則反之。42.包姆林德(D.Baumrind)分父母管教為三型:○1自由型○2權威型○3權宜型。其中以權宜型較佳,學生能遵從團體標準,保持個人的自主自動,學習更易進步,中等階層多為此型。其施行處罰的時機與意義,與勞工階級也不同;勞工階級不探求子女行為的動機,不分青紅皂白的加暴力於兒童;中等階級則用口頭說服或孤立,使子女知錯,再予處罰。結果是:○1勞工子女懾於權威,表面服從,固執不通;中等階級的子女,較易發展內在化的價值標準和自我內在控制;○2勞工階層對子女常採不科學的迷信說法,子女因害怕而遵從;中等階級相信科學真理,以客觀的證據,使子女信服,其子女在對環境的認知方面,能在適度範圍內,去試探和冒險,也能由家庭順利過度到學校,有效地適應學校來接受教育。(二)林清江部長譯的教育社會學中有關「社會階層化影響教養方式」的理論與實際(註五):1.康奈爾大學兒童發展及家庭關係學系所作國際研究發現:美國父母比英國父母,優於父母溫暖及親子接觸,拙於父母控制,這是由於社會階層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別。2.柯克霍夫(A.Kerchoff)的親子關係三分法:○1自由—控制,○2愛的導向—權力武斷,○3父母訓練解釋意義之分類~僅作表示~進一步的解釋,及是否將價值明確的表現出來。3.柏因斯坦(B.Bernstein):傳統低階層家庭特徵為在位家庭,中等階層為個人導向家庭。並據與兒童母親之晤談資料,建立母親交流及控制指數,發現交流指數與控制指數的高分及教育導向中的高分有關係;交流~控制指數得分高者,常談論書經給子女聽,贊同教師態度,採取積極的步驟準備子女就學。4.烏頓(A.J.Wootton)的研究也發現:中階層親子交互作用較多,父母較能積極運用兒童的想像力,低階層兒童較需自行認識現實環境。5.紐生:重要的是兒童養育技術之後的價值觀念,而不是養育技術本身。6.卡特柯維斯、克蘭達爾、古德(W.Katkovsky;V.C.Crandall;S.Goob)之研究,如果父母能保護、愛護、贊許、寬容,不拒絕子女,則子女會認為其本身應對其智力與成就負責。(三)簡茂發校長對「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適應問題」之研究結果(註六)。有些學者從各個角度來探討父母教養態度的類型,如賴保楨教授所修訂的「父母管教態度測驗」中將父母管教態度分為六種:拒絕、嚴格、溺愛、期待、5矛盾與分歧型;美國學者D.K.Pumroy(1966)將全美國有關父母管教量表加以綜合分析,歸納為四類:保護、嚴厲、拒絕與放縱四種類型。根據V.C.Williams(1958)雙層分類法,把父母教養態度分為權威和關懷兩個獨立層面,權威指的是父母對子女要求的多寡,關懷指的是父母對子女愛護的程度;再依兩者程度的高低而組合成:「高關懷、高權威」、「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高權威」、「低關懷、低權威」四種類型。1.「高關懷、高權威」組的父母十分關心孩子,但對其言行的要求很多,所以「保護」型,其子女多屬溫順、自制而缺乏創造性。2.「高關懷、低權威」組的父母以兒童為中心,兒童沐浴在父母的愛和關懷中,允許子女獨立自由,約束很少,相當於「寬容」型,其子女大多有自信心和責任感,且較樂觀進取。3.「低關懷、高權威」組的父母對子女並不關心,但卻制定許多規則,強迫兒童遵守,如不順從,及予懲罰,類似「獨斷」型,以致其子女有自卑、焦慮和消極悲觀的退縮傾向。4.「低關懷、低權威」組的父母對子女並不關心,不理不睬,任其自生自滅,甚或有明顯的敵意,屬於「忽視」型,則其子女可能有目無法紀及行為不檢的現象,而為社會所不容。一般而言,中外學者發現父母教養態度對子女個人生活習性會有影響,並歸納為三點:1.父母有關懷、寬容、民主等積極態度者,其子女較能自我悅納,獨立自主,情緒穩定,與人和睦相處,符合社會規範,發展社會化品格和技能。2.父母有冷酷、拒絕、控制、敵視等消極態度者,其子女常有自卑、焦慮、被動、退縮、攻擊等反社會行為的傾向。3.父母管教方式前後矛盾或寬嚴不一致者,易造成子女適應上的困擾,缺乏安全感,而有攻擊別人的傾向。第二章研究設計與實施一、研究之概念架構:當教養方式可視為一個研究領域後,便必須確定「教養方式的具體項目」以做為進一步證驗研究的依據。但要將所有的具體項目皆列入研究對象,事實上不6可能,也無必要。本研究是以某些自編的「特殊性質」的項目為核心,並加以探討。所採用的概念架構是根據前述的理論探討,並參酌其他文獻與資料,將各種有關影響教養方式的變項,加以分類和組織,所形成的一個簡要明晰的模式。(見附圖)根據筆者之分析,與教養方式相關的因素,至少有三類:一是自變項------圖中第○1至第○10各類變項屬之;二是中介變項------圖中第○11至○14項各類變項屬之;三是依變項------圖中第○15至○19各類變項屬之。此乃藉以編製本研究之調查問卷及分析、討論之依據。茲圖示如下:(自變項)○1性別○2年齡○3教育類別○4宗教信仰○5社經地位○6家庭結構○7父母關係○8社區壓力○9人格特質○10其他(中介變項)教養方式○11要求水準○12權威特質○13期望需求○14學識能力(依變項)○15對親子關係範圍之辨識○16對親子教育意義之辨識○17對子女管教態度之辨識○18對子女習性反應之辨識○19其他二、研究工具本研究是採用問卷調查法,所編問卷乃根據理論與實際,多方斟酌,自編調查問卷一份,以為調查研究之工具。(一)問卷內容:1.本研究工具定名為「父母教養方式與低成就學生生活習性之關係問卷調查」。由於時間及其他因素的限制,有關問卷的效度、信度實無法顧及,內容可能也不盡理想。它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份是有關學生家長的教育程度、職業、家庭狀況、休閒習慣等項目;第二部分是有關學生對自己本身的生活習性的認知及評定,共十五題,每題有三種評定方式來選答;第三部分是有關學生對父母教養方式的知覺與感受及親子關係等,共二十題,每題有五種感受供受試者選答。2.本調查問卷,是採無記名方式,由受試者依問卷中所列之各項目,自行填選。無記名方式的採用,係為了避免學生作答時有顧忌,而作不實的選答。3.本調查問卷之使用,除少部分需用文字的敘述外,大部分只需就問卷內所7列舉的事項以「√」方式來選答即可。(二)編製過程本調查問卷的目的在於調查學生對父母教養方式的感受及其生活習性所受的影響。為此,除了依據上述概念架構外,筆者蒐集資料方式有二:○1賴保楨氏所編父母管教態度問題及輔導活動課本內之有關各種調查問卷;○2教育文獻資料,共蒐集敘述句八十題,然後進行選題,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