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程考试改革服务创新人才培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加强课程考试改革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摘要:高校课程考试是作为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当前考试内容片面,方式单一,考后考试分析不够仔细和反馈不及时等现象,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词:课程;考试;创新人才一、创新教育及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要求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变革,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倍受社会青睐。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通过教育这种社会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形式,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等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就成了各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并非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由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的合成,是知、情、意高度发展的统一。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试作为大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如果科学地利用考试就可以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考试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对于研究高校如何进行课程考试改革,促使高校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高校现行考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的要求,因此应大力推进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狠抓考试质量,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二、高校现行课程考试现状首先,对考试的目的认识不足,没有真正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对教师而言,考试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就要以考试的形式作出结论;对学生而言,考试只不过为了获取学分、获得文凭和学位,使得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积累,学生上课不记笔记、旷课,到了后来为通过考试而复印笔记、通宵突击,有的甚至冒着取消学位的危险,铤而走险在考场中作弊。而在考后将教材、笔记都扔掉的现象在高校司空见惯,特别是在文科考试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其次、考试内容片面、考试方式单一。现行的考试内容大多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查,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师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察。在大多数的考试中,考试题型多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是非判断、简答等客观性试题为主,而综合思考、创新提高和综合分析等主观性试题教少。这样的考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高校在考试方式上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如:考试形式以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考试内容多以理论考试多;综合性考试少、实际操作少等现象。一次性闭卷考试仍然是大部分课程考试所采取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考试难以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再次对考后试卷分析重视不够。虽然各高校对考后试卷分析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落实。学校大量课程结束考试都安排在学期末,期末考试结束后就放寒暑假,多数教师阅完考卷,只登录成绩,有的即使做了成绩分析,也是简单地进行了及格率、优秀率和各分数段人数统计。没有真正组织教师认真、科学地分析考卷,分析考试的难度、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没有真正发挥出考试对教学的诊断和反馈功能。三、加强考试改革,服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通过考试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技能,实现考试的人才选拔功能,就必须在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考试方式的设计和考试内容的选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服务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有所突破,1.进行考试制度改革,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和辩证的考试观。科学的人才培养观,不仅仅是“知识型”的单一培养模式,而是“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培养模式,人才标准不能只考虑考试成绩,而应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潜质、综合技能、团队精神、心理健康等多角度予以体现,要从不同社会需求出发,根据不同类别人才的适用范围、智能特征形成多种人才观。树立科学人才培养观的同时,也要建立辩证的考试观。考试是尽可能真实反映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潜质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方式,多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最终达到让学生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的目的。但也应认识到,尽管考试在宏观上是公平、合理、有效的,但每种考试都无法对人类智力、智能进行精确的测试,单一考试也许测出了学生表现出的某种显著能力,但其潜在能力是无法测出的,通过某种一成不变的测试方式,是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的,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人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现。2.考试内容和形式要创新,要实行多元化的考试方式。科学的考试内容必须如实反映学科专业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要求,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和检测各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考试形式服务于考试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传统的闭卷、笔试主要考核人的记忆力、数学逻辑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但对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人才要求,传统的考试形式不能完全适应,必须进行创新,发展新的考试方法。①对于各类基础科学课程,其理论比较完善,概念性、定量性比较强,需要掌握的定理、公式较多,采用闭卷、笔试方可有效考核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熟练程度,也便于考试成绩的精确量化。②专业课或跨学科课程,其综合性、前沿性内容较多应更多的采用开卷考试或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等方式,其学习难度、深度、广度并不差于闭卷和笔试,同时可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观点表达、资料查询、阅读及团队合作能力。③对于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操作类考试,则重点考查学生查阅资料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涉及动作技能领域的实践能力与素质,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④对于语言类课程,应侧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采用口试、面试等综合方式,对学生学识的广度与深度、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和检测。3.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服务体系,从对课程学业评价向对人才的全面评价过渡。泰勒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即发现学生学了什么和所学的东西具有的价值”。要建立科学公正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抛弃“唯分数论”的评价观念,使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评价内容涵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充分显示其个性和聪明才能,全面真实考察学生的能力、学力和潜质。参考文献:[1]张真.高校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123-124,127.[2]卢绍娟.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实施建议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201.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