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湖南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必须有重大的科技创新,同时又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既代表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又能代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如何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如何谋划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思路?本刊与省委讲师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策划了本期主题阅读阅读1加快培育湖南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肇雄太阳塔,因为清洁环保可再生,太阳能成为传统能源的理想替代者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许多发达国家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抉择。我们一定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极端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提升湖南工业综合竞争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推进“一化三基”、加快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任务。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和重点必然会有所区别。前不久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李克强副总理就加快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从全局和相关重点工作方面分别作了精辟的论述,为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方向。国家发改委确定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产业等作为我国近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培育和发展湖南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把科学确立发展方向和重点作为基础和前提。一是注重“战略”和“新兴”的统一。通俗地讲,“战略”是指可以形成大的产业规模、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成为未来社会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的产业领域;“新兴”是指有新的技术支撑、新的市场需求,能够形成大的市场规模的产业领域。二是立足优势和特色的体现。在准确把握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对接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布局的同时,充分考虑现有产业、技术、人才等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科学选择体现湖南特色、具有独特优势条件、能够率先突破的领域作为重点来推进。三是做到当前与长远的结合。按照有利于当前巩固经济回升基础、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确定好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近期可以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选择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如先进制造业中的智能型工程机械、特/超高压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等,电子信息产业中的移动电子商务、物联网、智慧地球等,生物产业中的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航空航天中的航空发动机、飞机着陆系统、卫星应用系统等,新材料中的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及其器件、新型超硬材料等,汽车产业中的纯电动轿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以及新兴食品工业等。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瓶颈现代产业发展只有与科技实现紧密结合,产业才会有活力、产能才会有保障、产品才会有市场、产出才会有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相对来讲对产业和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提出的要求更高。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抓好创新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湖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加快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的能力,努力在高端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配套跟进技术的研发上取得突破,支撑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二是抓好创新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校、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技术联盟,鼓励支持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流动、共建共享、高效运行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抓好创新成果的转化。组织实施能够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阔、能够拉长产业链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促进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新兴产业的培育,必须有与其相适应体制和机制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发展的前瞻性、较强的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等,对体制机制的改革要求相对更高。我们要高度重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节奏,科学分析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体制机制问题,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利益协调、激励约束等方面的机制,研究设立科学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考核指标体系,统筹协调部门、地区、行业关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以市场引导需求、以市场规范竞争,建立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有效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也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建立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形成成熟的市场化发展和盈利模式。三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在加大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的同时,通过推动企业上市融资以及引进和组建风投公司、创投公司、担保公司等多种形式,调动企业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形成投、保、贷互为补充的资金保障体系,构建多元化投入的长效机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平台与传统产业的支撑平台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侧重点不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在加快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的同时,重点搭建好四个方面的支撑平台。一是完善园区发展平台。立足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园区载体功能,放大园区吸附效应,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培育、发展的示范基地。二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完善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功能健全、服务完善、分工合理、体系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完善要素保障平台。从财税、土地、项目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优势资源和优质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形成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四是完善人才支撑平台。健全完善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高技能型人才的机制,搭建好人才支撑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外引内联工作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联系的、开放的。加快培育发展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资源整合、技术互补共享的同时,更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对接合作,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和先进经验,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加快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企业主体作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更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扩大投入的主体、产业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态势,结合自身特点和基础,科学确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和路径。积极推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从单纯研发和制造产品向“产品+服务+连锁”的后端延伸,扩大市场辐射,提高市场营销控制能力,获得独享的盈利空间,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形成对市场信息的更快捕捉能力、对资源要素的更优配置能力、对技术人才和金融资本的更强吸附能力,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准备、提供动力。(2010年第11期)谋大谋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家宝总理也强调“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力争较短时间内见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从根本上讲,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这些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的逻辑必然。但从直接的动因看,则是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催生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决策思路的萌发。在“九五”计划中,我国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于“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有两个字的不同,在理念和着重点上却有很大差别。“经济增长”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综合概念,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相统一。前者追求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和总量的扩张,主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实现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后者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各方面,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型增长,其目的在于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从这一要求出发,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2008年第4季度以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我国在这场危机中也未能幸免,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遇到严重困难。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一方面适应形势的变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着眼长远的发展,指出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必须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同时强调“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精心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中国经济发展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回暖,各个国家都在考虑“后危机时代”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主动。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及时地开展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战略的过程。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支持新能源、生物、新材料、信息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战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