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分析与高效备考的实践建议马忠一、近三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分析1、为什么要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通过分析,了解广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结构特点和内容分布状况2011—13年广东文科综合(政治)试卷结构和内容比例内容选择题4×12=48分非选择题26×2=52分合计100分题量分值题量分值分值百分比2011年广东试卷经济312216(6+10)2828%政治3121112323%文化28191717%哲学416216(6+10)3232%全卷1248652100100%2012年广东试卷经济312216(6+10)2828%政治3121122424%文化281111919%哲学4161132929%全卷1248552100100%2013年广东试卷经济416216(6+8)3030%政治3121122424%文化281101818%哲学312116(4+12)2828%全卷1248552100100%通过对三年广东文综(政治)试卷结构与内容比例的对比分析可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试题分值的分布来看,经济、哲学占的比重较大,文化占的比重较小。第二,12、13年设问设计均为5问。相比2011年少一问,设问数量更合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三,客观题的排列顺序遵循了考纲和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顺序。但主观题的顺序2013年发生了变化,是按照政治、哲学、经济、文化顺序排列的,但不管顺序如何变化,都遵循了题目难易梯度编排由易到难这一原则。启示:第一、复习时必须在经济与哲学模块加大力度,因为此两个模块占了整卷分值的近60%,且客观题占7题共28分,难度也相对较大。第二、高考试题的主观题的难度整体上遵循从难到易排列的原则,因此,学生答题时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当然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情况会有不同,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应对。第三、对于选修的内容,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进行复习,可以结合政治生活模块复习把相关内容补充完整就可以了。(2)通过对近三年高考政治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高考命题的特点和高频考点命题的总基调:平稳、渐进、创新。几年的命题都反映时代特点,紧贴时政热点,考查重点知识。2013年则具体围绕十八大报告、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交流、农业现代化、扩大内需等时政热点考查了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扩张性财政政策、价格与需求、民主管理、群众观点与路线、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等知识点,但需学生转换角度和切入点来分析,对学生解读信息、阐释事物、论证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经济生活高频考点:(注,选为选择题,材为主观题)1、金属货币与纸币(选);2、信用工具与外汇(选)3、影响价格的因素(选、材)4、商品的价值量(选)5、价格变动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选)6、消费与消费结构(选)7、生产与消费(选、材)8、基本经济制度(选)9、企业经营(选、材)10、就业(选、材)11、投资与融资(选)1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选、材)13、社会公平的维护(选、材)14、财政的作用(选、材)15、税收与税收政策(选)16、宏观调控(选、材)17、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选、材)18、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选、材)19、市场经济(选、材)政治生活高频考点: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选)2、公民的政治参与(选、材)3、政府职能(选、材)4、工作原则(选、材)5、依法行政(选)6、自觉接受监督(选、材)7、人大代表的权利与职责(选、材)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9、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选、材)10、党和政府的性质与宗旨(选、材)11、党的执政方式(选、材)1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选)13、国际关系及决定因素(选、材)14、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选)15、联合国与国际组织(选)1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选、材)17、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选)文化生活高频考点:1、文化与社会(选、材)2、文化对人的影响(选、材)3、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选、材)4、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选、材)5、文化创新(选、材)6、中华文化的特点(选、材)7、弘扬、培育民族精神(选、材)8、文化现状与环境的净化(选、材)9、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选、材)10、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选、材)生活与哲学高频考点:1、哲学的内涵与派别(选)2、世界的物质性怀规律的客观性(选、材)3、意识与意识的作用(选)4、实践与实践的基础作用(选、材)5、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与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选、材)6、联系的观点(选)7、整体与部分(选、材)8、发展的观点(选、材)9、矛盾的内涵(选、材)10、矛盾分析法(选、材)1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选、材)1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选、材)13、辩证否定与创新意识(选、材)1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选、材)15、社会基本矛盾(选、材)16、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选、材)17、人生的价值与价值的实现(选、材)四个必修模块共计63个高频考点,这些考点就是我们复习时必须要注意的重点知识,要求我们教师在复习时,要进行适当的加深和拓宽,帮助学生全面把握基础知识,并把基础知识记住记牢。(3)通过分析广东近三年文综政治高考的主观题,找出四个模块主观题命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经济生活主观题:11年36、(1)结合材料一,分析“刘易斯拐点”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6分)36、(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10分)12年36、(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简析“中国之谜”的原因。(6分)36(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10分)13年37、(1)图6、图7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8分)启示:从三年高考政治试题情况分析,《经济生活》模块每年都考2小问,总分14—16分,其中第一小问命题方式主要考体现或反映什么经济现象(获取经济信息的能力),一种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这种经济现象产生的影响,分值6分;第二问基本上考查“怎么做”?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关注重大的经济现象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加强这些题型的训练,对“怎么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切实提高选编练习的针对性,提高总体教学效率。政治生活主观题:11年36、(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简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的国际形势。(11分)12年37、(1)运用政府责任和职能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12分)13年36、(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党的知识,谈谈党为什么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12分)启示:《政治生活》的命题知识范围相当明确,以单元或者课的标题来作限定,题目中的主体也非常清楚,主要考查“为什么”。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时,一定要构建以主体和单元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图,加强记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文化生活主观题:11年37、(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12年37、(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11分)13年37、(2)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启示:文化生活模块高考命题扩展性最强,知识范围跨度大,很多时候要求从整个文化生活的知识来进行思考,学生对此类题目较难把握,得分往往有点靠运气。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在进行文化生活的复习时,必须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加强对答题方法的指导。生活与哲学主观题:11年37、(2)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6分)(3)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10分)12年36、(3)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简述其现实意义(13分)13年36、(2)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4分)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12分)启示:生活与哲学的高考命题,提问指向明确(主要是封闭性题型),要求学生对所学哲学观点的知识层次要记忆准确,然后结合材料有逻辑性地组织答案。因此,教师在复习备考生活与哲学时,不必象过去一样过多地强调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模块的范围及区别,而应该对每个哲学观点都进行具体地讲解,知识层次清晰,方法论准确,同时用例题加深理解,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效率。总之,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老师在复习课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必须通过课堂复习教学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原理,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第二,让学生养成关注国内外大事和时政热点的习惯,培养他们观察问题、阐释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基础,熟悉教材、回归教材,又不要被教材所束缚,能超越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第四,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内容,如果学生缺乏此能力,教师也不应包办代替去建构,而是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二、未来50天备考策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复习目标定位打破教材框架、整合考点知识,突出知识的逻辑性。结合备考热点、突出知识运用,提高复习的针对性。规范训练过程、总结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灵活性。从知识体系出发,系统推进:课时体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为例哲学第四课第二框第一目: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B.什么是运动?C.运动与静止的关系;D.马克思主义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二目:A.什么是规律?B.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C.人可以利用规律,为自身造福。从主体元素出发,立体推进:(1)行为主体角度:经济:国家政府,市场,企业,生产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等政治:国家,政府,政党,公民,民族,国际社会等(2)知识元素角度:“社会再生产的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政府”:性质,职能,原则,依法行政从思维层次出发,步步推进:(1)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微观—中观—宏观;宏观—微观—宏观宏观知识体系:一般以模块为基础,建构整本教材的逻辑结构,帮助学生形成宏观学科思想。中观知识体系:一般以单元或课为基础,建构单元或课的知识体系,其目的在于寻找概念群、原理群、知识点之间的脉络线索,实现知识系统内部的优化。微观知识体系:一般以考点、主体、现象为基础,建构微观知识体系,目的在于寻找知识点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结成一个上下联通、左右衔接的知识网络。文化概念文化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为什么是什么中国文化文化︵一般︶怎么办怎么看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精髓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文化选择:当代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文化生活》教材的逻辑结构宏观体系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基本特征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要原因:特有的包容性(含义和作用)表现:辉煌历程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共性特性既有共性,又有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肩负“强基固本”的历史使命基本内涵地位和作用:三精一魂丰富和发展:(党领导人民的奋斗中)四个方面核心:爱国主义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要求新时期主题要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革命建设改革要求继写民族精神新篇章精髓孕育学习传播中华文化第三单元知识结构中观体系发展的观点普遍性实质趋势状态原因规律运动要求微观体系:以考点为基础建构知识体系个人投资者消费者劳动者储蓄股票债劵商业保险权利义务劳动合同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商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