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第一篇第一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篇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与历程第一篇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与历程这是全书的基础篇。由国民经济或国别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经济生活走向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必然历史过程。这部分围绕四个基本观点(一是,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打破和冲出国界,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经济形成的客观基础;二是,科技革命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大发展是世界经济成长和变革的根本动力;三是,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世界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制约因素;四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向纵深发展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展开。第一章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本章共有四节:•第一节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第二节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第三节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第四节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重点讲第一节,这是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同学们,休息得如何?让我们共同投入新的学习!思考题•从世界经济形成基础看所学专业的前景第一章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第一节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一、国际分工1.国际分工的概念分工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协作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实现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财富的主要途径。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生产者之间通过世界市场而形成的劳动联系,即生产的国际专业化。社会分工、地区分工、国际分工是分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一般路径。2.国际分工的内涵1)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工业社会阶段的产物,是国内社会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2)国际分工是衍生国与国之间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其他经济活动的基础,因而是世界经济形成的最基本前提。3)从表层看,国际分工反映了以各国国民经济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的地区结构,而实质上,国际分工所反映的是各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梯度分布状况(包括产业间的分布、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分布、行业内部的分布)。3.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先天具有的):各国资源、气候、土壤、河流、国土面积的大小等差异,被称之为“自然禀赋”。两类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后天获得的):各国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少、社会经济结构、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差异。不同经济学家对两类条件重要性认识上的差异:1.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强调自然因素的作用;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现代贸易理论中的产业内分工理论等都强调生产率差异性的作用;3.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强调两种因素的结合。•4.对国际分工三个基本理论的简介•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2)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3)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亚当·斯密(1723-1790)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方面他提出“绝对优势理论”,他强调,不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要充分利用优势。他说: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信奉,一件物品如果做比买贵,就宁买不做,一个国家更要坚持优势原则。裁缝不愿自己做鞋,鞋匠不愿自己缝衣,而宁愿以自己的产品去换自身所需要的产品,都是为了发展自己的优势。•制针的故事•如果一个工人没有雇,又不使用机械,即使他竭尽全力地工作也许一天连一枚针也生产不出来。但是,按照这个行业现存的制作方式进行分工:第一个人抽铁丝,第二个人将其拉直,第三个人将其截断,第四个人将其一段削尖,第五个人磨光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仅做针头就要求有两三道不同的操作。这样,制针被分成十八种不同的操作由十八个不同的工人担任。一天能生产出四万八千枚针。为此,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般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进劳动生产力。•分工的好处•第一,工人熟练程度的改进必然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数量。•第二,从节约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损失的时间中得到好处;•第三,每个人必然知道,应用适当的机器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方便和简化劳动。•分工最细的那些制造业中所使用的机器,大部分都是普通工人发明的。•一个在实践中创新的例证•最早的蒸汽机常常需要一个男孩,当活塞上升或下降时,交替地打开或关闭汽锅与汽缸之间的通道。有一个喜欢和同伴们玩耍的男孩看到,用绳子把开闭这个通道活门的柄系在机器的另一部分上,活门就能自动开闭,不用他看管,他可以自由地和同伴玩耍。自从这种机器初次发明以来,最大地改进之一就这样由一个想节约自己劳动的男孩发现了。•由生产分工谈到产业分工,谈到社会分工,谈到国际分工,由商品交换谈到国际贸易,为现代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大卫·李嘉图(1772-1823)原本是成功的股票经纪人,27岁偶而读到斯密的《国富论》而对经济学产生兴趣,并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国富论》之后的又一本经典经济学著作。在国际贸易方面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有的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则可在优中取优,找到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贸易。有的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和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则可采取劣中取优,参加国际贸易,使大家都节约了劳动。例证:李嘉图以英国、葡萄牙两国关于毛呢和葡萄酒的贸易加以说明:假定在英国制造一定量的毛呢需要100人1年的劳动,酿造一定量的葡萄酒需要120人1年的劳动;而在葡萄牙生产同量的毛呢,需要90人1年的劳动,生产同量的葡萄酒需要80人1年的劳动。这个假定表明英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居于劣势。但比较起来,生产毛呢的劣势小一些(100/90120/80)。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占有优势。但比较起来,生产葡萄酒的优势更大(120/80)>(100/90)。虽然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居于优势,但如果集中资本和劳动生产葡萄酒,用原来生产两种商品所需要的170人将能生产2.125单位的葡萄酒,其中用1单位的葡萄酒供本国消费,另1单位的葡萄酒从英国换回供本国消费的毛呢,还余下0.125单位的葡萄酒,可以换回更多的毛呢或别的商品,这就是按比较优势原理,实行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英国集中资本和劳动生产毛呢,用原来生产两种商品所需要的2.20单位的毛呢,其中1个单位的毛呢满足本国需要,另1个单位的毛呢从葡萄牙换回本国消费的葡萄酒,还余0.20单位的毛呢,可供换回更多的其他商品。这样英国和葡萄牙都从对外贸易中得到了利益,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劳动,得到了更多的产品。由此推论:“葡萄酒应在法国和葡萄牙酿制,谷物应在美国和波兰种植,金属制品及其他商品应在英国制造。”贝蒂尔·俄林(1899-1979)现代国际贸易的创始人。1919年他的老师赫克歇尔发表了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文章分析了李嘉图比较成本差别背后的事实,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了修正。赫克歇尔的分析方法引起了俄林的极大兴趣。1922年在其博士论文中第一次提出自己国际贸易理论的初步大纲,1931年完成了闻名世界经济学坛的著作《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最终形成自己的贸易理论体系。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李嘉图的毛呢和葡萄酒的经典范例中他用比较成本说明贸易的发生,但未能阐明比较成本如何存在差异的重要问题。这一“疏漏”为俄林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契机。俄林深刻分析了比较成本存在差异的原因,突破了古典贸易学说的理论局限。•俄林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创立与其导师赫克歇尔的贡献密切相关。赫克歇尔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率先将生产要素的分析纳入贸易研究领域。认为“两国在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的差异是比较成本之差异,因而也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要条件,另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一种商品的生产要素结合比例与另一种商品的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不同。”俄林深受启发并认为赫氏的思想是其构建国际贸易相互依存理论的组成部分。•“赫—俄理论”由俄林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所构成。•“俄林定理”:一是讲:一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地位主要由其要素禀赋决定,即一国的生产和出口需较少地耗用其供给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二是,俄林认为个人劳动分工与贸易分工具有相似性,均受天然资质或禀赋的制约。“每一地区最适于生产那些所需要素在该地区教丰富的产品。•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的互为因果,环环相扣的因素链中,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处于核心地位。•要素价格均等理论:•俄林在《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讲:“区域贸易的后果是使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有趋向均等化的趋势。以后,萨缪尔森对要素价格均等进行了严谨论证,修正并完善了生产禀赋理论。他运用数学推导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两国的实际要素价格必然完全相等。”经济学界又将“赫——俄模型”称为“赫——俄——萨理论模型”。•俄林贸易理论的意义:•该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第一,俄林贸易理论给出了资源配置优化的崭新角度,赋予古典比较利益原则以新的内涵,强化了自由贸易政策最优的规范结论:“即以最有限的资源,最有效地通过本国生产和对外贸易两个系统获得最大产出。反之任何背离自由贸易的行为,无论是闭关自守还是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对商品和要素的国际流动的阻碍和限制,都将损害各国的利益,并造成资源的“无效配置”。•第二,把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最终归因为两国要素禀赋的不同。突破了古典贸易学说的局限。•第三,运用一般均衡原理研究贸易问题,重视和强调经济系统中各变量的相互依存及影响。•第四,俄林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并制定相应对策。•当代科技革命已改变了要素的内涵,促进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信息资本等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结合,赋予生产要素以全新的内涵。5.国际分工的基本类型按劳动本身的特点进行分类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分工如工业、农业、服务业分工大部门内部的分工如工业内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分工采掘业、制造业分工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形成的国际分工同一产品的不同品种、规格、花色分工同一产品的不同配件、部件、零件分工同一工艺的不同工序分工按国际分工形成的基础划分第一种类型:由自然禀赋差异形成的农矿产品之间的分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二种类型:由发展差异形成的不同要素密集型制成品之间的分工。受各国政治、经济、教育制度或经济发展战略影响,是动态的。第三种类型:由协议形成的产业内分工。即使各国均不存在明显比较优势,只要通过专业化生产就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稳定性差。按生产关联性质划分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一般指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表现为制造业与农矿业、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产品的分工。上游国家出口制成品,下游国家出口原料等。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20世纪70年代以来获得较大发展,推动了区域性集团化的发展。混合型国际分工(交叉型国际分工):既有垂直型分工,又有水平型分工。如欧美发达国家及参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又参加同发展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5.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意义1.国际分工是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因而也是商品经济的基础,通过频繁的交换,各生产者、各地区之间建立起市场的联系,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在国际商品交换的背后,隐藏着各国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的。2.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1)国际分工——世界范围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各国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国际分工——国际竞争——促使各国提高技术、改进经营管理在产品上推陈出新——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3)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各国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二、世界市场•1.世界市场的含义•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或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从狭义说,是世界各国相互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说,是国际流通领域各种交换关系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