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工业化、城市化与交通进步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要了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交通的出现与进步。理解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城市的产生背景与条件,理解城市化出现的逻辑必然性、城市化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充分认识交通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意义。第一节工业与工业革命一、早期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手工业的产生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手工工具从事小规模生产劳动的工业。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逐渐脱离农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场手工业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其初级阶段是14至15世纪在农村出现的分散经营的手工生产;高级阶段是指16至18世纪在西欧一些城市产生的较为集中的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是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形式,是以劳动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工场手工业在欧洲经济生活中居统治地位,因此这一时期也可称为工场手工业时期。二、工业革命与社会变革(一)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起,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的重大变革,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工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机械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其起点。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棉纺织业中,标志是1733年约翰·凯伊的“飞梭”和1764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的发明,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初,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容包括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机器、新材料、新工艺的发明与推广,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与发展,新运输手段的发明与使用,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方法和新设备的出现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从棉花时代进入钢铁时代,从平面运输时代步入立体运输时代,使工业进入了电气化、自动化乃至信息化的现代工业阶段,最终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文明的大门。(二)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1、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飞跃。2、工业革命造成的人口的骤增。3、工业革命促使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4、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所谓城市,钱学森把它概括为: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为前提,以集聚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一)城市的产生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渔牧业和农业分离这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固定居民点的出现。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手工业生产和各类产品交换的集中地,这就是城市的早期雏形。随着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国家也随之逐步形成,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市场交换、军事防卫和从事政治统治、宗教文化活动等功能的城市。(二)古代城市的发展早期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地中海沿岸和印度河之间的广大弓形地带,即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黄河中下游和中安第斯山脉。这些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人类城市的诞生地。•中国黄河流域。据早期的文字反映,在夏朝时已筑有城。但迄今从考古发掘的遗迹确认,中国最早的城市在郑州市中心及北关一带的商城,据考证,商城为商王仲丁的傲都,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该城的平面图形接近长方形,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700米。城墙为夯土,相当坚实。城内房屋有地上的、半地下的、甚至有完全在地下的穴。墙由板筑成,房基中加有白灰夯实。住房有大小,大房附近有储藏谷物的窖穴。在南、北、西三面城墙外发现有大量的铜器、骨器、陶器以及酿造坊。由于现在只挖掘出一部分,整个面貌尚不清楚。中世纪欧洲城市文明的发展受到影响,但城市传统并没有完全消亡。中世纪的后半期,城市在整个欧洲再次大量出现。欧洲城市的发达,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舞台。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得到很大发展。唐代的长安(今西安)城、宋代洛阳城,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之一。明代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规模更加扩大,今天的北京、南京、西安、洛阳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三)近代城市的发展15—17世纪初,资本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新航线的开辟,使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北海沿岸,在那里逐步兴起了很多新兴工商业城市。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而且使城市化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在全球展开。二、城市化的趋势城市化是指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从乡村向城市转化,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说,自城市产生以来,城市化的过程便开始了。但狭义城市化的研究起点却是始自于工业革命以后。(一)城市化的发生动力及其类型1.城市化的发生动力(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2)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3)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础。2.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率提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城镇化,使得城市空间得以延伸和拓展。(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其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的环境下才会出现,以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3)直接城市化与职能城市化直接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又称之为景观型城市化。职能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是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统中发挥效用的过程,并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4)平衡城市化与过度城市化城市化的水平体现着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平衡城市化;反之,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被称为过度城市化,也称为假城市化。(二)当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各地城市化水平差距拉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要快。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型城市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郊区人口继续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整个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称之为逆城市化;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人们回城居住,这就是再城市化。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当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仍然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不少发展中国家出现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导致大城市数激增,首位城市人口膨胀,已出现所谓过度城市化的现象。第三节交通的发展与进步一、古代交通的发展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的交通状况息息相关。交通活动出现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推动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代交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除了双腿外,只能凭借一些自然的树木或兽皮来漂河渡水。畜动力成了替代人类自身劳力的最早交通动力来源。水上运输从独木舟开始向复式结构的船只转变,最后发展为利用风作为动力的帆船。各种陆上车辆成为战争和日常社会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在工业革命之前,交通的动力装置始终没有能突破畜力、风力和人力的局限。二、现代交通的进步工业革命使交通运输领域发生深刻变革。现代交通运输工具革命的实现,表现为动力系统的突破性进步。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长距离牵引动力的变革——实现从畜力、人力、风力等自然力向机械力的转化。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首先发生在水上运输领域。将蒸汽动力最早应用于交通工具上的是汽船,它经历了一个从木质帆船向蒸汽铁船的更新过程。陆上交通工具因铁路的诞生而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1830年9月,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通车营运,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铁路时代”的到来。陆上运输的另一重要工具——汽车的发明要略晚于铁路机车。19世纪80年代,双座三轮汽车开始出现在一些城市的街头。人类在航空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发展。1852年法国人季斐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带动力装置的飞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的是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莱特兄弟。三、现代交通的进步和社会发展1.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引发了交通运输业的深刻变革,反过来,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又必然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2.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轮船、铁路可以实现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送,国际贸易因交通事业的进步有了长足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得益于世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变革性进步。3.现代交通的进步加快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交流。“运输革命”加快了欧洲移民移居新大陆的步伐。人口的大迁徙,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辟了渠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