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学物理课程第一节课程与物理课程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制约因素:•(1)社会的需求。•(2)学生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3)各学科的逻辑体系。2、三大课程论流派•课程论:是指根据对学科系统、个体心理特征、社会需求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该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布鲁纳•人文主义课程论•强调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和发展。•代表人物: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等卢梭•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思想早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有反映了3、课程的类型及价值(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传授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以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为逻辑范畴,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类,其中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以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为逻辑范畴,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类,其中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而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以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为逻辑范畴,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类,其中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而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以课程的表现形态为逻辑范畴,可将学校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类,其中显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隐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传授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以课程实施的方式为逻辑范畴,可将学校课程分为传授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两类,其中传授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规范”的发展,而研究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和发现获得“自由”的发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以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为逻辑范畴,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类,其中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4、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包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即对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即教学计划)和具体课程的编制(即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二、影响物理课程的因素•1、社会需求•2、学生认知发展•3、物理学的基本结构和学科特点物理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根基在实验;•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它以概念为基石、以定律为主干,建立了经典与现代物理学严密逻辑体系;•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它利用种种数学手段为理论与实践(实验)开路,使物理学结论可随时加以检验;•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的基础科学,它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现代新技术革命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三、物理课程的基本类型:•物理理论课•物理实验课•物理活动课•活动课的范围(1)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劳动、访问、参观、调查等。其特点是向社会开放,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获得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学广泛应用,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密切联系。(2)学科活动学科活动是指和物理学习有关的课外物理学习形式,如物理竞赛、物理学习小组等。(3)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十分广泛,如各种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无线电、电工、金属加工、机电维修、天文爱好者协会、航模、舰模、太阳能、沼气等。第二节中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结构一、结构与结构方法1、系统及其特点:•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成份(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系统都具备相关性、结构性、功能性和整体性等特征。2、结构与功能•结构:就是系统内部诸元素之间的稳定组合形式,亦即多种事物之间关系的组合。•功能:就是系统在一定环境下所发挥的作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首先,一个系统的结构决定了该系统的功能。•其次,虽然结构通常表现出特定的稳定功能,但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功能的相应调整可能反作用于结构,从而引起结构的变化。3、结构方法:•结构方法:就是力图揭露研究对象(某一系统)内部结构的组成及其关系从而解释或变革结构功能的方法。•结构方法的主要优点:整体性、内在有序性、简明性二、中学物理课程的结构1、课程结构(1)课程结构的确立首先,审视各类课程的价值并寻求课程目标与课程价值的对应性,即从既定的课程目标出发,确定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界定它们的权重关系。其次,考虑其它因素对课程结构的影响制约作用,如社会文化、教育传统以及人们的经验习惯等。(2)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均衡性•所谓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保持一种恰当的、合理的比重。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就必须考虑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科的综合性;•二是设置综合课程;•三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选择性•选择性要求学校课程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选谁呀?2、中学物理课程的几种常见结构(1)物理课程的目标结构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认知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力方面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能力价值观结构图(2)物理课程的内容结构•从总体上看,中学物理课程采用螺旋式上升的结构进行安排•初中阶段,物理课程的内容主要介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定性内容多,定量研究的少,并且数学计算比较简单。•高中阶段,物理课程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同时比较全面的介绍物理学内容的各个部分,探讨物理学基本的本质内容,对物理学适当的进行定量研究。第三节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演变一、旧中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演变•1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学制、癸卯学制我国中学开设物理课程的开端;•21913年,《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物理课程在第三学年开设,每周4课时,讲授内容为:力学、物性、热学、音学、光学、磁学和电学等;•31923年,《初级中学自然课程纲要》(其中含物理学)、《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科学概论课程纲要》(含物理学)和《高级中学第二组必修的物理学课程纲要》,对物理课程的要求就更加具体明确;•41929年,《初级中学自然暂行课程标准》(混合的)、《初级中学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和《高级中学普通科物理暂行课程标准》;•51932年,国民政府正式颁布《初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61936年,国民政府对物理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初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这个标准对原标准的授课内容作了调整,标准的框架及格式基本没有变化•1940年,国民政府修订的中学课程,允许自然科学与物理并存,由学校自行决定,高中分文理科。•1941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正初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同时将高中物理学生实验分为甲组和乙组,规定甲组学生实验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乙组学生实验每两周实验一次,每次两小时。•1941年9月,颁布了《六年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同时指定在部分国立中学及川渝等11个省市的部分私立学校试验。该标准中的教材大纲规定,物理课程讲授内容87项,实验36项,同时规定每人至少作30个实验。•194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修订初级中学理化课程标准》和《修订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该标准要求初中理化合科,高中阶段物理和化学分科开设二、新中国物理课程的演变1.第一阶段(1949—1986)•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教育部成立;•1950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颁布《物理精简纲要》(草案);•1950年9月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决定中小学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统一供应•1952年公布《中学物理科课程标准草案》;•1956年6月,教育部颁布《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1963年5月,教育部在印发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物理课程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1977年,教育部确定中小学十年学制;•1978年1月,教育部印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3年,教育部决定在高中数学、物理、化学三科实施两种教学要求,同时颁布了《高中物理教学纲要(草案)》;•1985年,教育部印发了《调整初中物理教学的意见》;•1986年,国家教委鉴于学制、课时、教学要求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决定修订教学大纲,同年颁发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第二阶段(1986—)•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并实施义务教育法;•1988年,原国家教委做出“一个大纲,多本教材”的决定,公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普通高中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本)》;•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1996年,原国家教委制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7年秋季在两省一市(山西省,江西省,天津市)进行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后;•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同年秋季在10个省市试验,次年扩大到25年省市继续试验;•200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该大纲同时在全国施行;第四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一、从物理教学大纲到物理课程标准的转变“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质性的变化:•1、课程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评价建议附录《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的界定物理实验专题物理专题研修物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1、课程性质•(1)课程性质: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2)课程功能: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3)课程价值牛顿课程价值表现在5个方面:•第一,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兴趣。•第二,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第三,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第四,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综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