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酶的定义:酶是__________产生的具有作用的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酶是蛋白质。产生场所:活细胞。作用:催化作用。本质:有机物,多数酶是蛋白质。活细胞催化有机物绝大多数考点1:酶的本质二、酶的特性1.高效性:一般地说,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酶的专一性生化反应的多样性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酶的多样性3.温度、酸碱度影响酶的活性:高温、低温以及过酸和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影响曲线如下:甲曲线在最适温度两侧不对称;乙曲线在最适pH两侧基本对称。(1)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不可逆)。(2)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酶的分子结构没有破坏,酶的活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可以恢复。(3)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的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而植物与微生物体内的酶,其最适pH多在4.5~6.5之间。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为6.8,脂肪酶的最适pH为8.3,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2.2。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的最适温度多在37~50℃,而植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多在50~60℃。4.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1)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2)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训练1.(2009年上海卷)将刚采摘的甜玉米立即放入沸水中片刻,可保持其甜味。这是因为加热会()A.提高淀粉酶活性B.改变可溶性糖分子结构C.防止玉米粒发芽D.破坏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D2.(2009年广东卷)水稻细胞内合成的某物质,能够在常温下高效分解淀粉,该物质()A.在4℃条件下易变性B.只含有C、HC.也能催化淀粉合成D.含有羧基D在任何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必须超过一定的阈能,成为活化的状态,才能发生变化,形成产物。这种提高低能分子达到活化状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催化剂的作用,主要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以致相同的能量能使更多的分子活化,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考点2:酶的作用机制酶能显著地降低活化能,故能表现为高度的催化效率。例如课本的H2O2酶的例子,可以显著地看出,酶能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反应速度提高千百万倍以上。目前一般认为,酶催化某一反应时,首先在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结合生成酶-底物复合物,此复合物再进行分解而释放出酶,同时生成一种或数种产物,此过程可用下式表示:E+SESE+P上式中E代表酶,S代表底物,ES代表酶—底物复合物,P代表反应产物。由于ES的形成速度很快,且很不稳定,一般不易得到ES复合物存在的直接证据。但从溶菌酶结构的研究中,已制成它与底物形成复合物的结晶,并得到了X线衍射图,证明了ES复合物的存在。ES的形成,改变了原来反应的途径,可使底物的活化能大大降低,从而使反应加速。1.(2009年全国卷Ⅰ)下图是某种微生物体内某一物质代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酶活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丁物质既是酶③催化生成的产物,又是酶③的反馈抑制物B.戊物质通过与酶④结合导致酶④结构变化而使其活性下降C.当丁物质和戊物质中任意一种过量时,酶①的活性都将受到抑制D.若此代谢途径的终产物不断排出菌体外,则可消除丙物质对酶①的抑制作用C1.ATP的结构特点ATP(C10H16O13N5P3)是_________________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___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__,P代表_________________,“—”代表_________________,“~”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_____________,ATP分子中大量的化学能就储存在_________________中。高能磷酸键三磷酸腺苷A-P~P~P腺苷磷酸基团一般的共价键高能磷酸键考点3:ATP的结构特点及其转化ATP可以水解,这实际上是指_________________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说ATP是细胞内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30.54kJ/mol高能磷酸化合物探究思考:ATP是唯一的高能化合物吗?答案:不是。在肌肉或其他兴奋性组织(如脑和神经)中还有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磷酸肌酸,是高能磷酸基的暂时贮存形式。磷酸肌酸水解时,每摩尔化合物释放10.3千卡的自由能,比ATP释放的能量(每摩尔7.3千卡)多些。磷酸肌酸能在肌酸激酶的催化下,将其磷酸基转移到ADP分子中。当一些ATP用于肌肉收缩时,就会产生ADP。其化学反应为:ADP+磷酸肌酸(C~P)ATP+肌酸(C)磷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特别说明:细胞中重要的能源物质——葡萄糖;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淀粉;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糖原;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脂肪;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糖类;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最终能源——太阳能。2、三磷酸腺苷(ATP)的分子结构ATP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相连的磷酸基团构成的。这三个磷酸基团从与分子中腺苷基团连接处算起,依次分别称为α、β、γ磷酸基团。ATP的结构式是:A—P~P~P分析:从ATP的结构式可以看出,腺嘌呤与核糖结合形成腺苷,腺苷通过核糖中的第5位羟基,与3个相连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ATP。ATP分子中的γ磷酸基团水解时,能释放30.5kJ/mol的能量,而6磷酸葡萄糖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只有13.8kJ/mol。需要指出的是,ATP分子既可以水解一个磷酸基团(γ磷酸基团),而形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Pi),又可以同时水解两个磷酸基团(β磷酸基团和γ磷酸基团),而形成一磷酸腺苷(AMP)(也称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和焦磷酸(PPi)。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伴随着吸能和放能,因此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可用下式表示二者的转化过程:+能量(物质可逆,能量和酶不可逆)ATP酶ⅡADP+Pi酶Ⅰ化学中讲到可逆反应的特点:正逆反应都能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1.从反应条件上看:ATP的分解是一种水解反应,催化该反应的酶属水解酶;而ATP的合成是一种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酶属合成酶。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2.从能量上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化学能和太阳光能。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3.从ATP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上看: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而ATP分解的场所较多。因此其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不尽相同,很显然上述反应并不是同时进行的。综上所述,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不是可逆的。但我们不能单纯地利用化学上的观点来判断该反应是否可逆,因为ATP与ADP在活细胞中永无止境地循环着,该反应能够明确地表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循环过程,所以该循环使ATP不会因能量的不断消耗而用尽,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训练1.(2009年广东卷)正常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细胞的很多结构退化消失,但保留了大量线粒体,因为线粒体可以合成精子运动所需的()A.乙醇B.ATPC.胰岛素D.淀粉:B2.(2008年广东卷)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B1.(2009年汕头二模)几位同学在探索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其中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①在三个试管中各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②在三个试管中各加入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1mL③置于适宜温度下保温5min④分别置于100℃、60℃、0℃环境中保温5min⑤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现象⑥将试管中溶液的pH分别调到3、7、11,保持5minA.①④②③⑤B.①⑥④②⑤C.①②⑥③⑤D.②⑥①③⑤答案:D2.(双选)在证明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的实验时,有学生取两支试管分别将淀粉溶液与唾液混合后,分别将试管放在冰水、沸水中5min后,待试管冷却后分别加入3滴碘液,结果两支试管都变蓝,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A.酶与淀粉不能在设置各自温度之前接触B.缺少温度为37℃的对照实验C.这两支试管都不应变蓝D.不能用碘液检验是否存在淀粉答案: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