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世界经济格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历史演变。2.熟悉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情况。3.掌握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的相互关系。4.熟悉南北关系、南南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本章内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南北关系、南南关系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格局的概念格局是主要事物或事物内部主要要素的联系和作用使事物呈现出的样式或结构,它直接表现了事物的本质或特征。因此,研究格局,就是研究事物的主要矛盾或事物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掌握了格局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能够掌握事物的实质和全貌。世界格局:世界格局就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力量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而使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领域呈现的样式结构。世界格局一般可分为世界经济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世界军事格局、世界文化格局等。第一节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包括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等多种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以某种方式和规则组成一定的结构,由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和状况。一、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618年至164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这是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战后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条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法国不久成为欧洲大陆的盟主,瑞典在北欧的国际事务中也开始起主导作用,德国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更加严重,西班牙势力受到严重的打击。第一节“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一、“三十年战争”的起因(一)政治背景天主教同盟(教皇、皇帝、西班牙)vs.新教同盟(法、英、荷、瑞典)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意义: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在欧洲开始确立常住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设立驻外使节,进行外事活动。二、维也纳体系1814~1815年,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最终签署了《最后总决议》。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被称为“维也纳体系”。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仑·布宛纳,人称奇迹创造者。拿破仑·波拿巴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1815),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法国大革命(FrenchRevolution)是1789年7月14日在巴士底监狱爆发的一场革命,法国的君主专制政体被推翻。拿破仑一世战败后,被迫于1814年4月6日宣布退位,同年5月30日,反法联盟国家同法国签订了《法、奥、俄、英和普和平条约》,即《第一次巴黎和约》。根据和约第32条的规定,参战各方于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即维也纳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被称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是历史的反动,它是欧洲专制君主企图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一个以俄、普、奥、英和法五大国均势为基础、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君主制,试图维护欧洲秩序和欧洲统治地位的国际关系体系。维也纳体系后,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欧洲。欧洲这种独领风骚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签定了对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土、匈的《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英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1904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塞尔维亚一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演变“道威斯”计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1936年德国撕破《凡尔赛》条约,公开扩军,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标志凡尔赛体系彻底瓦解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四、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沦为战败国;前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其中主要有: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11月26日)、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8日~8月2日)。会议达成了以下协议:1.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边界。3.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对英美苏的力量对比作过一个形象的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雅尔塔体系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划美冷战遏制针锋相对苏约成经济政治军事体系的瓦解: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世界由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趋势。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五)冷战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由两极对抗转变为“一超多强”的局面。各国都在着眼于长期、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取得主动,一场以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大竞争风起云涌。美国欧盟日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第二节世界经济格局一、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基本规律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其核心内容是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力量的消长。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平衡”既指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发展水平、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为:第一,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第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第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历史演进(一)20世纪前,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自由竞争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从15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到确立再向世界范围内逐步扩散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自由竞争时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国际分工、国际交换逐渐发展,宗主国和殖民地的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自由竞争时期。1、第一个称雄世界的世界经济中心---荷兰(17世纪)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牢固建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万多艘商船游弋在五大洋之上:称为“海上马车夫”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日本对外贸易;东南亚,他们把印尼变成殖民地;非洲,他们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好望角;大洋洲,他们用荷兰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一个国家-新西兰;南美洲,他们占领了巴西;在北美哈得逊河河口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纽约。荷兰的鼎盛时期: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原因:1、地理大发现使开拓远洋贸易成为可能2、技术的革新增强竞争力:技术的革新,彼得大帝两次到荷兰学习造船技术。3、经济制度的持续创新:1602年荷兰最早创立了股份制、股份公司和1609年城市银行、股票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近代的市场经济体制。4、后期重商主义影响2、第二个称雄世界的经济中心-----英国(18-19世纪)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率先成为工业强国。1820年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0%;1870年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2%,煤产量占世界的51.5%;生铁产量占世界的25%英国成为18-19世纪世界经济中心主要的原因有:1、16-17世纪,英西海战和三次英荷海战的胜利,英国把西班牙和“海上马车夫”赶下了世界贸易的舞台,赢得的海上贸易的大国地位,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革命的动力。2、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的“光荣革命”的胜利,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代表着民权大于王权,民众有经济等各方面的自由,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营造稳定、自由的市场环境。3、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1846年废除谷物法,全面放弃保护关税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取消不利于自由贸易的规定1853-1860年两次财政改革,除30项进口关税外,其余1000多种商品全面免除关税(二)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钢铁、化学、机械、汽车制造、电力等重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世界工业结构开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工业结构的转变使得资本集中加速,造成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并产生垄断。世界经济的格局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转变。20世纪初期,世界经济中心开始由英国向美国和德国转移。国别1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