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浅析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上游。东临陕西省宝鸡市,西、北、南分别与定西、平凉和陇南相接。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3.3万亩,总人口总人口3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1.5万人,农业人口260.5万人。74%为农业人口,至少有120万农民为剩余劳动力。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1.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城市化是落后的农业市走向发达的工业市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天水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不仅低于同期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同期全国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可以大大改变这一落后状况。目前,天水市以短缺经济和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国民经济正在向以买方市场和整体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阶段过渡,在以大调整为特征的时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受到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已成为整个经济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加强农村天水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城市化水平,成为一个-2-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2.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关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无非是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实行产业化经营等,但从长远的和全局的角度来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所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实现农地规模经营。要从“吃饭”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天水市人均耕地低于2.3亩,同时大多数耕地属山区贫瘠土地,种植效率和经济效率非常之下,远远谈不上农地规模经营。只有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才能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也唯有如此,才利于农业生产更广泛的采用现代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和灌溉技术,改变过去靠天吃饭、靠人畜力耕作的传统农业生产面貌,还可以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空间和时间,必将对生态环境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使农民学到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为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有资料显示,2001年四川省出省农民工560万人,打工收入400亿元,全省农民人均增收72元,其中-3-出省打工收入35元。3.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扩大消费品需求。假设在此不讨论移动、固定电话、VCD、DVD、健康器材等,以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例,1999年城镇居民拥有量已达到饱和状态: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111.6台,冰箱77.7台、洗衣机91.4台,而同期农村每百户仅拥有彩电38.2台、冰箱10.6台、洗衣机24.3台。假设我们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将8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市居民,将新增城市居民约960万人,大约450万户,需要新消费彩电330万台,冰箱302万台,洗衣机302万台。4.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扩大投资需要。据专家估算,参照我国中等水平小城镇的投资规模,新建一个小城镇平均需要投资4亿元。如果从现在起到2010年全市增加30个小城镇,需要投资120亿元,改造现有小城镇每个需要投资2亿元,全市改造15万个小城镇需要投资30亿元,两者合计需要投资135亿元,从而大大拉动城市建设投资。二、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1.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就业渠道狭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主要取决于劳动者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文化素质高的适应性强,能胜任多种角色,较容-4-易转移就业;而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的因不具备专业技能,致使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势必导致一些从事简单劳动力的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据资料调查,我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仅有18%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余82%中,初中文化程度占60%,小学文化程度占20%,文盲占2%,而且所有转移的劳动力中85%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2.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受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从农村的具体情况出发,就地发展非农产业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一直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然而近几年,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滞缓,而且绝大多数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随着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密集型逐渐向资金密集型转变,劳动就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加上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经济效益不佳,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影响,依靠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农村个体、私营工商业等其他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3.城市自身人口失业率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受到制约。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5-资本和技术的提高,城市大部分企业减员增效。同时,由于城镇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超常流动,电力及其它能源紧张,企业开工不足,致使城镇失业率不断上升。一些大中城市为了降低失业率,设置种种条件限制农民进城打工。4、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中介管理欠规范。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还不够完善;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还不是很规范,这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开展劳务创收的又一主要因素。目前,天水市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部分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还不是很多。据初步统计,近两年,全市自发性转移的劳动力占60%以上,通过亲友介绍的占20%,而有组织转移的只有20%。这表明,天水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还是处于无序状态,这种无序状态带来的主要弊端是难以进行宏观调控。大量劳动力流动的同时,必然形成初级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市场,政府同样需要宏观调控,但目前宏观调控作用有限,既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也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因而农村劳动力流动大多数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也比较滞后,供求信息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且覆盖面和时效性也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水平和层次还相对较-6-低,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性的无序流动。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的现象大大存在。5.后顾之忧无法解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困难许多壮年农村劳动力是家庭的顶梁柱,承担着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一旦外出务工,必将给家庭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即使转移出去了,也由于思想不稳定,干不了多长时间就回家了,导致劳动者付出了劳动力及本金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同时,广大农村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被长期忽略,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土地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的惟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城后,将处于毫无保障的真空地带,一旦失业,基本生活就没有了着落,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诸多现实问题更是无从谈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横向流动。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1.加强指导,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的提高,加大农村教育力度,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向农村农户,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同时,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就-7-业指导,培养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一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型农村劳动力。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己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在日趋升级的社会需求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仅总量小,而且结构也不尽合理,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也无法满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需要。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比较优势为基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农副产品加工、饮食、商业、文化娱乐、旅游等行业的繁荣与兴旺,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的主要途径。3.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岗位。长期以来,由于天水城市发展进程严重滞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将是今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推动小城镇建设,积极开辟小城镇房地产并对小城镇进行连片开发建设,打破城乡壁垒,对于集中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扩大市场容量、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门路、-8-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改善就业环境,解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农村,土地依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担心失去土地后在城市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大部分农民进城后不愿交出承包土地,他们虽然流入城市,却仍把土地看成是自己生活最可靠的基本保障,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彻底性和稳定性。所以有关部门应制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就业政策和政策机制,消除城乡劳动力各种不平等的政策,保证进城农民在子女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解除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促进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