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化学能力的教学尝试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上思中学王敏13097908013摘要:一、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的个性,是提高他们化学能力的重要前提二、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意特征,是提高他们化学能力的关键。关键词:少数民族个性特征情意特征调查建议对策一、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的个性,是提高他们化学能力的重要前提《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中小学要履行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战略任务,那么,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中学不能不把提高少数民族素质作为主要任务。否则,仅提高城市人口或汉族的素质,没有少数民族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不可能完成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素质是以个性禀赋为基础,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生理成熟程度不同,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程度不同,决定了个体和素质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就是差异教育。所以,在少数民族中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民族学生的化学能力,深入研究民族学生的个性是重要前提。所谓深入研究,就是要研究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民族语言、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学生素质形成和影响及由此产生的民族学生的个性。(一)、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形成民族学生的独特素质环境是指个体生活于其中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接环境因素分,可分为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与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个体相关的各种性质的社会关系。接环境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个体所处总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小环境(与环境直接联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城市或汉族地区的学生所处的大环境基本一致,且与教育工作者本人所处大环境相同。大环境对这些地区的学生素质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序,教育领导部门、学校和教师自己有共识并掌握其规律。因此,这些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注意力集中于学生个体所处的小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学生本人及其接触的社会关系,如:研究独生子女的特点,常研究其家庭、社会关系对其影响;研究单亲子女个性,也就是研究父母离异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对于少数民族学生,重要的不仅是小环境,而要研究大环境对学生个性形成重要影响。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必然对民族学生个性的形成产生独特的影响,形成与城市或汉族地区学生不同的素质,如:城市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民族学生多来自于贫困农村,前者生活依赖大,后者吃苦耐劳;前者学习条件优越,见识广,后者生活范围闭塞,视野窄。这就要求民族中学的教育工作者走出自己原有生活环境,走出校门,了解民族学生环境的特点,了解独特环境对学生素质形成的作用,了解由此形成的民族学生的个性。另外,民族学生由原来的生活环境走进学校环境,其环境有四个转变:①小学向初中或初中向高中转变②农村向城市转变③闭塞环境向开放环境转变④单一民族独处向多民族聚居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普遍性,后三个转变则是民族学生独特的。民族学生由于独特的生活环境,入学后又发生环境变化,其个性既有强烈的时代性,又有鲜明的民族性,例如:他们看到汉族地区的改革、发达,对比家乡的贫穷落后,会产生强烈的需求性:求知、求新、求富;有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又缺乏家乡致富的信心;有努力成才的愿望,又无必定成功的信心;渴望尊重、强调自我,但又有较2强的自卑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视野狭窄,思维定势强;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但又有离家到富裕地区生活的念头。民族学生独特素质是由其生活的独特环境所形成。学校教育工作必须深入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民族学生个性及成因,另一方面教师正确认识学生个性,准确掌握其思想脉博,科学选择教育途径和方法,否则,教师只按学校所处在环境,只用教师自己过去生活的大环境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去观察理解民族学生的素质特点,将会产生判断失误或找不到合理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二)、民族地区的生产力状况影响民族学生的思维水平人的后天素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基本是一致的,但各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有差异,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差更大。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劳动工具的现代化程度及劳动对象开展深度比汉族地区相差甚远。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力方式落后,造成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家庭经济贫困、办学条件很差,使大多数学生错过了五、六岁幼儿智力开展阶段,也错过了十三、四岁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1、由于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错过智力开发好时机,因此除了基础知识差之外,思维水平多处于初级阶段,加上当地生产力水平低,视野狭窄,思维水平多停留在形式思维阶段,没有上升到辩证思维阶段,单向思维多,发散思维少;思维的间断性、浅表性、紊乱性较强,缺乏连贯性、纵深性、条件性。2、由于民族学生智力开发迟,因而学生的先天素质潜能必定尚有未开发之处。这与城市学生有不同之处,如大城市的儿童音乐艺体素质,通过家庭、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已逐步培养开发,而农村民族学生不可能有此优越的条件。但试想,能歌善舞乃少数民族之特权,民族学生不可能没有音乐艺体素质潜能,只不过没有早期开发而已。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水平出发,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包括电化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降低坡度,先基础后深化,先具体后抽象,先单一后综合,有目的铺设阶梯,既要照顾原有基础,又不能停留在原有思维水平,要使其学会还要使其会学,逐步培养思维的层次层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使之思维水平上升到高级阶段,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三)、少数民族独特的语言影响民族学生与外界的沟通能力民族学生长期在本民族群体中生活,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一旦进入中学,特别是离开民族聚居地区到高中学习,由于语言而造成汉族学生不可想象到的巨大困难。第一困难,由于语言差异,交流困难,如汉语中的“肚子痛”,“向老师请假”,壮语则为“痛肚子”、“请假老师”,特别是母语思维不同,民族学生用本民族语言思维,课堂教学是用汉语思维,不仅造成语文写作困难,还极大影响其他学科学习。第二困难,思维转译层次多,增加思维环节,降低思维速度。如:广西壮族学生学习英语时,接收信息要经过“英语---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壮话)---壮语---储存”等阶段。传送信息则为其相反过程,如此反复折腾,中转环节增多,处理信息不及时,思维速度缓慢,在其处部表现为思维迟钝、反应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不充分认识民族学生由于语言造成的思维独特性,仍按汉族学生的速度讲课,民族学生必定跟不上,有的教师还会产生“民族学生笨”的看法,更会损害民族学生和自尊心,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民族语言的特点,研究学生母语思维习惯,思维层次性,一方面掌握讲课节奏,适应学生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创造良好语言环境,推广汉语普通话,不仅是课堂教学,还要利用活动课,要挖掘一切有利于语言教学的隐性因素,开朗诵会,辩论会、文艺演出,改变民族学生母语思维习惯,用汉语普通话统一母语思维语言,这样就可以减少母语思维环节,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他们将来进大学,走向社会适应性更强。3(四)、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的隐性作用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宗教)是这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因素的重要体现,是这个民族自发的习惯行为模式,社会上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产的反映,具有稳定性、历史性、地方性、独特性。民族风俗的习惯势力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独特的文化、精神生活具有巨大隐性作用,通过感情纽带具有民族凝聚力,使人们日积月累熏陶,形成本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要坚持正面疏导原则,尊重民族风俗、尊重学生人格,应当个别谈心,和风细雨,切忌简单粗暴,当众批评,要坚持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寓教育于教学,生活管理,各类活动中,寓学校工作全过程之中。要重视渗透性原则,积极开展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稳性作用,对民族学生起到熏陶作用;要重视感情交流,对于不同民族生活在同一所学校,发挥民族学生团结友爱精神,以民族团结为中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从热爱本民族升华到热爱中华民族。由于民族学生独特的个性,导致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下,在同类群体中,教学学习水平较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学大纲要求。二、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学生情意特征,是提高他们化学能力的关键。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的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深化、尤其中学化学知识比较分散,缺乏比较完整的系统性,记忆是个沉重的负担;再加上化学实验在化学中的特殊性使他们更手足无措,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因此重视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我任教的上思中学,现有43个班,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出固定的壮族班或瑶族班,但调查显示70%是壮族和瑶族的学生。他们主要来源于经济落后,条件恶劣的山区农村,基础差。当他们跨进高中的大门后,却出现了对高中学习的严重不适应,不少学生化学成绩下滑(相对于他们的原有基础),这固然有教学容量、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但更根本的原因是绝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问题。为了模清民族学生在化学上的学习现状,了解他们在化学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我在高一、高二少数民族学生当中进行了一次调查。1、调查方法对学生的调查采用访问、问卷以及座谈会等手段,并辅以观察法;对教师采用问卷、听课和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查;对学生家长采用问卷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0份,其中高一200份,高二200份,教师100份,家长100份。2、调查结果:(1)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问卷调查表明,50%的民族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只有12%的学生答“有兴趣”。在回答“你在初中做过实验吗”有40%的学生回答“没做过”有35%的学生回答“偶尔做过”。在回答“你最喜欢上的课”时,只有25%的学生回答是化学,在回答“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时,答“化学难学”有40%,答“成绩不好”的有30%,答“听不懂”的有30%,答“不会做习题”的有50%(此题答案可以多选)。在和学生座谈时发现,他们心情大多数处在厌烦、焦躁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化学枯燥无味,本来很有趣的化学实验由于初中化学老师的纸上谈兵使他们觉得化学是一门虚假的学科,学习更无劲头,以至于对化学学习有厌学情绪。再加上上实验课时,在县城读初中的同学很轻易的做好实验,而来自于少数民族边远农村的他们来说见都没见过实验仪器,更别说做实验了,他们手足4无措,不知如何下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所以,他们抵制实验,进而抵制化学,只要一提到化学,他们就不高兴,产生一种冷漠乃至抵触情绪,把化学看成一门讨厌的学科。(2)不经常预习和记笔记不经常预习和记笔记的同学占总人数的60%和50%,其原因是学生懒惰没有好的习惯,再加上他们觉得知识太零散了,不知道怎么看怎么记;没有好的方法,再加上没有老师监督,以及严格要求,他们就偷懒。听课方法不对头,上课不知如何记笔记,不会利用课堂笔记,精力不集中。(3)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座谈时我们发现,有相当少数民族生认识不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觉得化学离他们生活实际很远,平时用不到,学来干什么。再加上他们初三才学化学,以为化学式副科,不重要,不想分散精力去学,学习化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免受教师和家长的责备。在听课时我还发现,多数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问卷时,在问答“你上化学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只有30%的学生答“比较集中”或“非常集中”这些说明民族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4)学习化学的毅力和耐力均比较差问卷统计表明,40%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回答“你是否努力学习化学?”时答“不努力”45%的学生答“较努力”,1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