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3年招收研究生入学复试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A卷及答案详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考研专业课培训专家网址: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一)试题及答案详解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一)适用专业:理论经济学各专业考试科目代码:401政治经济学部分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2.为什么说金融资本是帝国主义国家的真正统治者?3.为什么说理顺产权关系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二、论述题(36分)1.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是怎样揭示社会化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的?(16分)2.联系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理论依据和对策选择。(20分)西方经济学部分三、简答题(18分)在西方经济这中,总需求是短期中影响国民总产出昀重要的因素。请问:1.总需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减税政策会怎样影响总需求,为什么?3.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又会怎样影响总需求,为什么?四、论述题(22分)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如何实现的,为什么说它达到了昀优的效率?答案部分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一)适用专业:理论经济学各专业考试科目代码:401政治经济学部分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答:资本流通公式是:G(货币)——W(商品)——Gˊ(更多货币)。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一旦进人流通领域,似乎自身就会发生增殖,然而,这同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和流通规律是相矛盾的。因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只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自身不是价值实体,更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其流通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所以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流通中只发挥媒介作用,只是表现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增殖;商品流通规律要求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形态变化与价值量的变化没有任何关系,然而,资本总公式却把这一切颠倒过来,资本在流通中不仅保存了自身的价值,而且还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那么,作为流通过程终点的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有些资产阶级学者说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这完全是从表面现象上看问题。其实,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由于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自然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无论是贱买还是贵卖,也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考研专业课培训专家网址:因为每个资本家既是卖者,同时又是买者,他作为贵卖者有所得,同时作为贵买者又有所失。譬如,甲资本家作为卖者把价值100元的商品加价10%贵卖出去,赚了10元,但他作为买者,也会因其他资本家加价10%而多支出10元,结果盈亏相抵,没有增殖。同样道理,贱买也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即使有些资本家特别善于经营之道,投机取巧,始终贱买或贵卖,而别的资本家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贵买或贱卖,这也不能证明流通领域可以增殖价值额。因为进行这种交换的结果,只是原有价值的一次重新分配,一个人得到的,也正是别人所失去的,整个流通中的价值总量并没有增大。所以,马克思说:“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在流通领域以外,商品生产者只是和自己的商品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表明商品的价值由他们的劳动创造的,一定的劳动量创造一定的价值量,而不能在创造一定价值量的同时,又创造出超出这个一定价值量的余额来。例如,某商品生产者劳动8小时,就只能创造8小时的价值,而不能创造出10小时的价值,所以“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之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那么,剩余价值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呢?马克思说:“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所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人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2.为什么说金融资本是帝国主义国家的真正统治者?答: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这是因为大工业企业为大银行提供了充足存款来源,增强了它的实力,为银行集中提供了物质条件;大工业企业依赖于大银行的支持扩大自身实力。银行集中达到一定程度,也自然而然形成垄断。银行垄断形成后银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银行由一般的支付中介人变成万能垄断者。银行的新作用促使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资本融合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彼此购买股票和创办新企业;二是人事结合。金融资本是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生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它适应了生产高度集中高度社会化的客观要求。金融寡头主要通过资本参与实现经济上的统治。资本“参与制”形式是以达到占有“股票控制额”来实现对其他企业的控制。金字塔式的资本统治体系,使极少数金融寡头能控制比自身资本大几倍、几十倍的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人事联合”的方式来实现的。“人事联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寡头收买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让他们出面来为垄断资本说话,代表垄断资本的利益;另一方面,金融资本选择自己的代理人,或者亲自出马在政府和议会中担任要职,直接利用国家的权力来为垄断资本服务。战后金融资本的结构和统治形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1)金融集团通过经济统治,进一步扩大垄断统治范围。(2)金融财团家族色彩淡化;金融资本股份法人化和法人垄断化。(3)金融集团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垂直控制格局发展为以银行资本为核心的现代金融资本网状式联合控制。3.为什么说理顺产权关系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答:理顺产权关系是国有企业机制转换的基础性环节。要搞活国有经济,必须把改革的重心放在理顺产权关系上。(1)国有企业改革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改革不到位国有企业改革展开多年以来,在较大幅度提高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也一定考研专业课培训专家网址:程度地改善了国有经济的状况与实现形式。因而大大强化了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与条件,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开始发生质的转换。但是,总的看,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国有企业存在的省略与效率不足的旧弊没能有效医治,国有资产受到外掠内夺大量流失且日益加剧的新病又严重显现。造成国有企业旧病不治,新病又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受既有利益的限制和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重视甚至排斥产权改革,致使产权改革不到位从而影响到其他改革举措的到位是根本的原因。企业的活力。归根到底是良好的产权关系的活力。企业的活力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企业内部自生的。这种内部自生的活力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于保障企业真正成为完全自主的市场活动主体的企业制度。而这种企业制度的昀根本、昀核心的规定就是产权清晰。惟有产权清晰,才能从根本上切断各种不正当、不合理、不规范干预的“纽带”。并同时切断企业依赖于外部的“脐带”;也惟有产权清晰,才能产生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性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压力、动力与亢奋。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必须以形成良好的产权关系为前提。企业的活力来自于良好的产权关系的活力,而企业活力同时就是资产增长的源泉。不仅如此,由清晰的产权关系所造成的财产所有者或实际支配者的自觉的、充分的责任,不仅从根本上筑起了內部攫取的堤防,也同时形成了抵御外部掠夺,壮大资产规模的动力。所以,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点应该是理顺产权关系。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企业的活力才能提高,且这种活力才是持续不断的;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2)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在十多年艰苦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找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根本改变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企业制度,建立起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本质要求,有助于生产经营者充分施展活力并能实现较高效率的企业制度,即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必须强调,在这四句话中,产权清晰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后三个方面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是有效建立现代制度的关键性环节。对于各个国有企业来说,可以针对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操作重点,但对国有企业整体来说,必须把产权清晰放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位置。权责明确是以理顺产权关系为基础的。强有力的产权约束必然造成严格的与自觉的从而也是充分的责任。从根本上说,尽职尽责是由严整、清晰的产权关系所造成的一种自觉行为或内在冲动。改革前后的实践生动地反映了产权关系对权责状况的影响。改革前,产权关系的松弛与经营权政府的高度垄断双重特点,一方面抑制了企业经营者的创造精神与经营冲动,无法对企业经营者产生自觉的充分的责任,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企业经营者的胡作非为,使一些道德素质不良的人没有得到“捞一把”的机会,没能直接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与浪费。改革后,产权关系仍没发生实质性变化,仍没能对企业经营者产生自觉的、充分的责任,但一系列的放权措施,却使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经营者有了生产经营和其他方面的权力。松弛的产权关系的缺陷因为这种放权而失去了行政约束的屏障,于是,除开一部分政治、业务素质均高、责任心强的企业经营者运用“下放”的权力将企业经营得十分出色外,拥有权力而又无需履行责任的机制,使一些居心不良者把所控制的企业弄得一贫如洗,自己却在短时期内成了暴发户。所以,权责明确的前提是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对于企业经营者形成强有力约束的产权制度。只有产权清晰,才能形成权责对称。产权关系不顺,无法理顺政企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非资产基础上的关系即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对企业实行的管理;二是建立在资产基础上的考研专业课培训专家网址:关系即政府作为企业资产的拥有者而对企业实行的管理。处理好前一种政企关系的重点主要是缩减政府管理的范围,规范管理的内容,转变管理的形式,调整管理的程序。后一种政企关系的处理比较困难,原因在于政府的后一种管理具有刚性:既然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那么作为投资者的国家(实际的代表是各级政府)就必然要对其实施管理。理顺以资产为基础的政企关系需要区别对待:第一,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无论做怎样的调整,都必须保持国家(政府)对一定领域、一些企业的资产关系。对这些国家必须投资、必须管住的领域或企业,理顺政企关系所要做的工作是,政府选择尽量有效的形式(如委托、寻找代理人、建立专司国有资产投资运营的机构等)构建“中间层”,在弱化政府管理行为的直接性的同时,“净化”和规范政府的管理职能。第二,对那些不宜由、不必由国家投资或单一投资的国有企业,处理政企关系的关键是实现政资分开。国家的投资应根据具体情况从这些企业全部或部分地分离出去,使其由国有企业变成非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参股的企业,并按照相应的规则实施管理。显然,无论是构建“中间层”,还是实行政资分开,都是理顺产权关系的基本内容。不理顺产权关系,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科学的管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名义上属于国家,而实际上处于虚置的产权关系,难以对管理者的产生起实在的制约作用,也无法对管理者实施科学管理提供动力。同模糊的产权关系相适应,上级部门任命管理者就成为一种必然。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就往往只向自己的主管部门或主管领导负责,而不是对企业本身负责。因此,优秀的管理者和良好的企业管理可以说是建立在产权清晰基础上的一种派生效果。良好的产权关系本身寓含着遴选优秀管理者的机。.在这种机制下,搞好企业经营管理就真正从政府行为内化为企业行为;由外部压力造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