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小说(三)一、国统区小说第一讲抗战初期小说创作(一)丘东平1910-1941,原名丘谭月,广东陆丰人。“七月派”小说家。1、代表作:《一个连长的遭遇》2、表现爱国军人的抗战要求和军政当局消极抗战的矛盾--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的斗争。(一)姚雪垠河南邓县人。抗战初期涌现的文学新人1、成名作《差半车麦秸》2、“救亡”中续写“启蒙”的故事--抗战文学大众化成功的范例(三)其它作家A、“东北作家群”:李辉英《北运河上》、骆宾基《东战场别动队》。B、“孤岛文学”:程造之《地下》、谷斯范的《新水浒》C、军旅作家:彭柏山、吴强等第二讲抗战后期的中长篇小说(一)茅盾的《腐蚀》,张天翼、沙汀、艾芜的小说--(已有专章讲述)(二)吴组缃1908-1994,安徽泾县人1、名篇《一千八百担》《樊家铺》:剖析内地乡村的衰败与骚动2、本时期的代表作《鸭嘴崂》:表现了一般农民在抗战烽火中的觉醒,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三)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新,江苏苏州人。“七月派”小说家。1、创作特色A、取材广泛,力求展现各式各样人物“带着血痕和泪痕的人生”。B、非常态性的开掘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突出“灵魂的搏斗”。C、激情充沛,主观色彩浓厚,语言奇崛有力。2、《财主底儿女们》A、江南旧式大家族的兴衰史--青年知识分子在时代潮流冲击下的苦难的心灵历程。B、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激烈性”C、议论与抒情相交织,多用长句(四)“新浪漫主义”小说1、“新浪漫主义”小说特色A、融入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成分的浪漫主义B、时代主题与各式社会人生传奇相结合C、想象奇特,充满形而上的探索迷思D、畅销书的推销模式,香艳的书名,力求符合小市民的欣赏趣味。2、徐訏1908-1980,原名伯訏,浙江慈溪人。新浪漫派的代表作家。A、代表作《鬼恋》:人与“鬼”相恋的爱情故事--“人性”与“鬼性”的转化。B、代表作《风萧萧》:抗战期间中、美、日三国间谍的明争暗斗。3、无名氏原名卜宝南,又名卜宁,原籍江苏扬州,出生于南京。(四)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古文家钱基博长子。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1933年到英法留学。1938年回国后历任大学教授,是驰名中外的学者。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1、“围城”的多层意蕴:婚姻的--职业的--人生的[例]《围城》(节选)(《围城》第三章,褚慎明和苏文纨等讨论婚姻问题)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跟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里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是说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assil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2、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畸形生活和文化心态A、灰色知识分子:方鸿渐、赵辛楣等B、病态知识分子:李梅亭、韩学愈、高松年等C、迂腐知识分子:方遯翁、董斜川等3、《围城》的艺术特色A、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智性之美B、巧喻迭出、妙语连珠的独特文体C、半是嘲讽半是悲悯的幽默笔墨二、解放区小说第一讲解放区小说创作主体1、来自国统区较多受到“五四”新文化传统影响的左翼作家:如丁玲、周立波等。2、生长在北方农村较多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如赵树理等。第二讲独具特色的小说家(一)赵树理--评书体小说1、两类农村题材A、描写农民平凡的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动。《小二黑结婚》描写解放区农村的个性解放:歌颂新人形象小二黑、小芹--批判封建传统思想(二诸葛、三仙姑)--打击农村恶霸势力(金旺兄弟)。B、正面表现农村政治斗争《李有才板话》描写解放区建立民主政权和实行减租减息:地主与农民的斗争――工作员的两种作风(章工作员、老杨)――农民的三种态度(李有才、“小”字辈、老秦)。2、赵树理小说的贡献:解放区小说的“赵树理方向”A、塑造农村新人的形象――农民的生活,农民的心理,农民的语言。B、农村“问题小说”――直面农民关切的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C、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以人物自身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评书体的说故事形式,提炼过的农民群众口语。[例]《小二黑结婚》(节选)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作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黑道。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的装扮天神。二诸葛忌讳“不宜栽种”,三仙姑忌讳“米烂了”。这里边有两个小故事: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阴历五月初三才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初五日是端午,他历年就不在端午这天做什么,又不曾种;初六倒是个黄道吉日,可惜地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四亩谷子种上了,却没有出够一半。后来直到十五才又下雨,别人家都在地里锄苗,二诸葛却领着两个孩子在地里补空子。邻家有个后生,吃饭时候在街上碰上二诸葛便问道:“老汉!今天宜栽种不宜啊?”二诸葛翻了他一眼,扭转头返回去了,大家就嘻嘻哈哈传为笑谈。三仙姑有个女孩叫小芹。一天,金旺他爹到三仙姑那里问病,三仙姑坐在香案后唱,金旺他爹跪在香案前听。小芹那年才九岁,晌午做捞饭,把米下进锅里了,听见她娘哼哼得很中听,站在桌前听了一会,把做饭也忘了。一会,金旺他爹出去小便,三仙姑趁空子向小芹说:“快去捞饭!米烂了!”这句话却不料就叫金旺他爹给听见,回去就传开了。后来有些好玩笑的人,见了三仙姑就故意问别人“米烂了没有?”二诸葛、三仙姑的“忌讳”是小说大故事中套着的小故事。作者以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性格,对落后事物给予了含笑的批评,以笑声来轰毁旧思想,让落后人物在笑声中与过去告别。叙述和描写完全口语化。(二)孙犁--诗化小说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38年在家乡投身抗战洪流,长期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有小说集《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1、诗化小说: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A、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显示时代风貌,于平凡中见伟大。B、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充满诗情画意。2、《荷花淀》A、解放区农村妇女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识大体顾大局,爱丈夫,更爱祖国的美好心灵。B、跳跃性的生活片断:夫妻话别――马庄寻夫――湖上遇敌--回村建队。C、诗味浓郁的意境[例]《荷花淀》(节选)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撸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的哗哗,哗哗,哗哗!“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了一排枪!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进了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的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的那只大船击沉了,一切都沉下去了。残酷的战争被革命的乐观主义激情所溶化,血腥的战火从正面淡出,呈现的是一幅洋溢着胜利和信念的美丽的战地风景,弥漫着生活气息,散出浓浓的诗味。(三)刘白羽--新闻体小说北京通县人。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任随军记者,是当时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者之一。有小说集《草原上》、《政治委员》、《无敌三勇士》等。1、新闻体小说:小说与报告文学的结合,具有新闻性和纪实性,或称报告小说。2、《无敌三勇士》:写人民军队大家庭里的“家务事”。3、《政治委员》:塑造团政委员吴毅做思想工作的感人形象。第三讲丁玲(一)《讲话》前:抨击解放区生活中的旧的思想意识1、《我在霞村的时候》--通过农村女子贞贞的命运,批判旧习惯势力。2、《在医院中》――通过青年妇女陆萍在工作中的遭遇,批判封建意识、小生产者的思想习气和官僚主义作风。(二)《讲话》后:最早反映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土改运动中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A、交织着阶级关系、亲情关系、伦理关系、情爱关系的农村矛盾--地主与地主的矛盾,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以及农民之间的矛盾。B、描写先进农民身上的精神创伤,暴露革命队伍中的小生产者的弱点,以及官僚主义的荒唐和失误。2、艺术独创性A、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的心理描写B、采用人物分析方法,在情节中插入有关人物身世经历、性格特点的叙写。C、文雅的叙述语言与活泼的群众口语组为一体。第四讲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30年代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学活动,1940年到延安“鲁艺”任教,1948年创作了《暴风骤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土改运动中农村阶级斗争的尖锐性A、把土改运动与清匪反霸的武装斗争结合在一起B、塑造赵玉林、郭金海等先进农民形象2、艺术特点A、继承传统艺术手法,叙述生动的故事B、叙述语言运用东北农民口语第五讲解放区其他小说创作(一)反应解放区农村变革的小说1、柳青的《种谷记》:描写农村互助合作的新事物2、欧阳山的《高干大》:写农村办供销合作社(二)章回体抗日英雄传奇1、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2、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3、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三)反应解放区工业生产的小说:草明的《原动力》三、沦陷区小说第一讲张爱玲(一)在抗战之外寻找小说的切入点既为日伪统治的文坛所容,又给当时精神食粮匮乏的读者以一种新鲜的滋味。1、中上层社会病态的生活和心态家庭专制的“女暴君”们--剖析“食”、“色”双重枷锁下的人性--畸形的恋爱和婚姻--殖民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媾。2、艺术上的独创现代派的精神分析和传统章回体的格局相结合--在传奇性故事中弥漫梦魇般的氛围--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优点于一体。(二)《金锁记》1、人物形象:曹七巧,一个心灵裂变、人性沦落的家庭“女暴君”。2、思想内涵: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的枷锁,人性的扭曲和毁灭。3、艺术特色:单线结构--兼用传统白描手法和西方现代派技法(意识流、心理分析)开掘人物心理--文笔俗白流丽。(三)创作特点1、古典小说根底她的语言具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处处透漏出浓郁的红楼遗风。2、市井小说的色彩A、张爱玲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现代中国通俗小说影响的痕迹。她的小说叙述的方式很有通俗小说的平铺直叙的特征。B、她的小说还兼有老舍语言的通俗、幽默、暗含哲理。(例:《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开篇)3、西方现代小说情调小记:“张爱玲”如此频繁的在大众视野中出现,开始了“符号化”的历程。九十年代的“张爱玲热”越来越表现出与商业操作日益结合的文化现象。“张爱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建构、被借用。然而,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她的作品“贵族气隐藏着式微破落的颓势”。对私人生活的关注似乎犬儒,实则怨悯;对女性体察的背后,是对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中国文坛将永远镌刻着张爱玲的一笔痕迹。第二讲其他小说作家1、秦瘦鸥(上海沦陷区),代表作:《秋海棠》--已述2、梅娘(华北沦陷区),与张爱玲齐名,有“南张北梅”之称。有《蟹》、《鱼》等小说集,描写知识女性的生活与心灵。[本章完]返回目录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名门闺秀。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析。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