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概念和特征第1页共21页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对策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第四大媒体”,俨然成为了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代名词之一。不可否认互联网以各种形式、借以不同的载体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育。尤其在网络系统中充当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也或隐或显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一)网络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所形成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方式。如同任何先进的文化一样,网络文化也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络文化作为新兴的一种文化形态,将文化、信息和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带有强烈的技术性和理性。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多元的文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各不相同,学术界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我更倾向于王忠武先生对“网络文化”的认知。他提出“所谓网络文化是以各种网络产品为物质依托,按照一定的网络规范组成的包含有各种与网络有关的精神现象的总和。”[1]它是基于计算机运用技术和通信技术彼此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以网上活动为内容,以信息化与数字化为本质,反映人们价值追求的一种具有新特质的社会亚文化。与此同时,他进一步指出网络文化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网络物质文化、网络精神文化、网络制度文化。“网络物质文化主要指各种网络产品,包括网络硬件产品、软件产品、网络系统产品等,它是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和网络技术的物质载体”。近年来,网络物质文化的变化多集中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终端方面。“网络制度文化是介于网络物质文化和网络精神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次,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技术规范、网络运行和使用中的各种规则、协议、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网络精神文化包括网络信息、网络知识、网络意识、网络理念和网络精神等成分,它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精髓部分,对于网络物质文化建设与网络制度文化发展起着主导与控制作用。”[2]网络文化这三个维度的各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和对策第2页共20页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够相互转换,这也充分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特点。(二)网络文化的特征网络文化作为区别与沟通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一种文化载体,蕴含其专属的特性。1、存在虚拟性网络文化作为网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实社会相异的最根本特征是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根源于网络世界的人工构造性。现实社会中的任何生命体和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借由构筑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来构成。而在网络背景下,网络文化则是以比特的形式存在和传输的。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空间虚拟性。网络空间是网络文化存在的载体,它不同于真实的、有形的物理空间,而是以虚拟现实为标准,以比特为构筑形式创造的独特的“电子网络空间”。在这种空间中,人们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足不出户就能够周游世界、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休闲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诸多客观实在的行为都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加以实现。第二,信息虚拟性。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预示着网络存储和承载空间的潜在部分被挖掘、开发出来,这也尽可能的拓宽了信息的存取空间。同时,正因为网络文化具备人工构造性,故而为信息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可能。网络文化的终端发起者和接受者都是客观存在的人,遂人类在网络文化建构中拓宽了信息荷载量的无限性。当人们在微博、贴吧发表言论、相互交流时实现了信息更广范围的传播。当然,信息真实性和传播面积的广泛程度也为人类的认知和发展潜藏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力。第三,行为虚拟性。在电子网络空间中,人的实践活动从现实的物理空间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空间。譬如通过网络周游世界这一种行为,恰是人类行为虚拟性的重要表现。通过网络文化构造的真实感和形象感,使受众深切体会到身临其境之感。但从客观意义上说这一切行为并非是真实存在的。第四,交往虚拟性。凭借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得其信息传播交流的方式不同于常规的面对面的交往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体意识已经被淡化,忽略了交往的真实主体,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出于信息手段的进步性,使交往主体在交流中可以毫无顾忌、畅所欲言。但相对的,这种交往背景下的“隐匿性”特征,也有可能会因其交往主体相关性减弱,使其形成“不在场”的错觉,致使行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退化、社会监督机制弱化。网络文化的概念和特征第3页共21页2、自由开放性网络文化的核心是自由开放性。基于网络文化资源共享的原则和网络语言的这种交流载体的存在,网络文化在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联系起来的同时,也超越了时间、空间、地域、民族、年龄、性别、意识形态、贫富等级、文化层次和阶级差异等的限制。通过利用网络语言这一共同的交流载体,将世界文化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得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拥有不同信仰的人们能够实时的互动和交流。这不仅将全世界的人整合在互联网的领域内,也借由虚拟空间的自由和开放性分享、促进着信息流动和传播。网络为人类选择各种文化提供了便捷,且完全尊重你的文化选择。换言之,网络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各种文化的个性特征,不干涉主体的文化选择权,这一特色也充分凸显出其自由性和开放性。正如《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声称的:“我们正在创造一个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3]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网络文化的自由开放性及网络语言的功能也为全球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网络还为塑造“资源共享”的价值观念献“技”献策、构建广阔的平台。只要进入网络系统,人们就可以共享丰富的国际信息、了解国外的文化。既明确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又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行的操作方法。3、平等交互性网络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介。就传播方式而言,前三者均是“媒介组织——人”之间的单向度的传播。受众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对信息的自主选择性和主动性受到限制。而以第四媒介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则是采用“人——媒介组织——人”的一种双向度的、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在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消费者。而且它既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的进行交流。它突破了传统的单向度的人类信息交往模式,表现出多方面、大范围、深层次的特征。网络文化交互性特点的背后,宣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人际关系。正是网络文化的国际化和充分的自由度,更进一步的激发人们的参与性,满足了人们在现实世界渴望参与却条件受限的约束,“人与人”的交往实质上更具国际性和纯粹性。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传递成本的降低和交互性的加强,为作为网络文化消费终端的受众平等、积极的参与提供了条件。人与人之间的门第差异、贫富差距、价值观差异等诸多在现实中存在的因素,在网络世界中的影响力逐渐失色。根据根据中国互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和对策第4页共20页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发布的《第三十三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现有网民的学历结构、网民职业结构和网民收入结构数据统计表分析,拥有小学学历到本科学历的人员、由从业人员到失业人员以及从无收入人群到高收入人群,均持有分享网络文化的权利和自由。且该报告对于低收入人群、学历较低人群的发展潜力也作出科学预测,指出在未来网络世界中各类差异将进一步缩小。旨在将自由性、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征淋漓尽致的呈现其中。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民主意识和民主行为无疑占据者重要的地位。在这里,人人都是主体,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是平等的。这也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个人文化”的趋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发布通道也显现出个性化和自主化的特色。4、方便快捷性网络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即时性和便捷性是其最好的诠释方式。这种即时性和便捷性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是信息收发和更新速度快捷。网络文化所附带的信息通过比特的形式进行传播,没有时空和物理距离的限制。互联网络遍布全球,四通八达。只要接收或发送信息的网民坐在电脑前,敲几下键盘或点几下鼠标,世界各地的信息很快就会通过这个媒介进入或发送到电脑上,速度之快、内容之广是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望之莫及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也不过如此。网络信息也是实时更新的。通常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不断更新。便于网民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大事小情,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第二,是网络信息的下载、复制的便捷。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为信息的免费应用和下载提供了条件,同时信息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也保证了信息应用的有效性。信息以其小容量和光速的传播速度确保了整个信息群的下载速度。若要下载一篇短文,仅毫秒的瞬间就能够完成。第三,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便捷地加入或退出网上的活动,并且不会因为“不合群”而引发他人的不满情绪。而参与者自身也可以摒弃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诸多约束,又可以将时间充分利用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5、文化多元性网络文化似一顿丰盛的“文化火锅”,把各种不同的文化包容于其中并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种多元化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传播媒介的多元性。随着3G时代的到来、智能机的广泛使用,以及市场开辟的需求,网络文化的传播媒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第5页共21页由电脑终端进一步向手机终端、网络电视终端拓展。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2月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手机的使用比电脑的技术门槛低、携带便捷、功能多样,为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和共享提供了优厚的条件。第二,网络文化内容表现形式的多元性。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的融合。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兼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各类文化以动态的形式呈现。不仅使固化的文字和静态图像被动态化,也使网络文化颇具形象性、立体性,极大的增强了网络文化的吸引力。第三,网络文化内容质体的多元性。世界各地的信息通过网络和网站联系在一起,各国的政府、大学、企业、图书馆、甚至个人设立的网站,都是网络文化质料的来源所在。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指引和激励下,表现出他人或对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在社会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的浪潮中,网络文化愈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真实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作者以湖北省荆州市各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在网络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160分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各个年级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大一(10.67%)、大二(12%)、大三(22.67%)、大四(54.67%)。此次调查对象中女生占42.67%,男生占57.33%。经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我们发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结合网络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影响往往是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并存。(一)存在虚拟性,导致交往空间拓展与责任意识弱化并存1.交往空间拓展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促使网络主体交往空间获得进一步的拓展。而这种空间上的延伸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距离方面,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超越了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的限制,既以独有的传播介质将世界各国的网络主体互联于网络之中,又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监管和控制,为现实行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加以实现提供了条件;二是交往模式方面,其交往虚拟性丰富了交往对象的交流模式,从单向度的“一对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和对策第6页共20页的交流模式增加为“一对多、多对多”的双向度的交流模式,增加了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