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鲁燕,于素秋(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2)摘要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而发展非农产业,一个关键的要素是城市化。因此,根据我国基本现状,加快城市化速度,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应作为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关键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一、引言中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换的过程当中,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可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日趋显现出来。王宏玲测算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接近1.2亿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数量的23.7%,杜鹰估计目前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为1.5亿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数量的30%.如此庞大的有待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其劳动就业的安排对我国来说是极为现实的问题。然而在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经济仍占相当地位,商品经济和服务业落后,第三产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很少,使得这些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将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只有非传统农业经济部门逐步吸收完这些剩余劳动力,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最后过渡到现代经济模式。而发展非农产业,一个关键的要素是城市化,因此,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应作为当前城市化发展的重点。二、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现状分析我国农村有近5亿劳动力,除务农者外,乡镇企业吸收了1亿多人,剩余劳动力有近2亿人。近2亿人中,3/4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有9900万人已离土又离乡,跨省区流动打工,仍滞留在农村的有1亿多人。从动态的角度看,农村每年有100多万人加入流动大军,由于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和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拉大,农业剩余劳动力正加速跨省区、跨县市流动.相关资料表明,200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达到48229万人,其中农(林牧渔)业劳动力32451.2万人,农业劳动需求17214.6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15236.6万人(目前用来测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方法很多,从数量上来说,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需求),约占农业劳动力总量的46.95%。由此可见,目前农村大约有一半的劳动力是处于绝对剩余或相对剩余的状态,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很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从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来看,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据2001年有关数据,现将我国各地区农业劳动力剩余规模化分为三类。A类地区:北京、天津、上海和新疆4个地区出现了农业劳动力不足现象。其中,2001年北京农业劳动力剩余率最低,为-74.82%,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北京、天津和上海是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和转移迅速,从而使得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新疆地广人稀,因而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B类地区:山西、辽宁、海南、江苏和安徽5个省份农业劳动力剩余率较低。2001年这5个省份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率分别为:山西17.39%,辽宁21.79%,海南28.40%,江苏29.04%,安徽35.00%。这表明以上省份相对于其它地区来说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其中安徽省尽管农业劳动力剩余率较低,但是其剩余劳动力的绝对值相对于其它省份来说却很大,所以安徽省成为我国人口主要流出省份之一。其余省份为第三类地区。其中浙江、广东、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省,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都在50%以上,这些省份非农产业相对发达,农业劳动力转移较快,农业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不高。西藏地区农业劳动力剩余率为53.94%,因为西藏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不利,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而且西藏地区的非农产业非常落后,从而产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河南省、青海省、甘肃省和陕西省,这4个省份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率都达到了60%以上。特别是河南省,农业劳动力剩余率达到70.68%,农业劳动力在这里出现严重剩余状况,这也使河南省成为一个人口的主要流出省份。三、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长期性和稳定性较差,地域性彻底转移不足。已经由农业领域转向非农领域的劳动力,仍然长期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根基依旧在农村,并没有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彻底转化。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这种现象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是普遍存在的。以吉林省为例,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1年吉林省外出劳动力为167.3万人,多为省内周边地区,其中一年内外出打工时间在1-5个月的有104.3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62.5%。世界发达国家在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实现了人口的彻底转移,与之相比,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没有对城市化作出多大的贡献。二是从人口文化素质来看,转移出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进城农民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等劳动密集的、体能消耗大的初级服务性行业,这与他们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密切相关,统计数字表明,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仅达到小学文化程度。另外,优先转移出去的往往是那些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然后是那些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就业人口,剩下文化水平低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适应不了非农产业、城镇化的发展,转移具有一定难度。三是从人口的流向来看,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从农村流往城市,从内地流往沿海,由北往南,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是农民工流动的主要目的地,这些省市经济发展领先于全国,吸引了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来此就业,而四川、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是人口的主要流出地。四、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低,其原因不仅仅是中国人均收入的低水平所能解释的,它是中国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所导致的社会经济二元结构造成的。虽然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或集中,但是却受到户籍、就业、福利制度等体制与政策因素的制约,不存在人口向城镇自然集中的社会环境,影响了城市化的顺利发展。城市化程度滞后,相应地造成了中国经济和非农业部门就业比重的滞后,非农业部门就业比重较低主要是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可见,服务业落后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是城市化水平偏低。必须注意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并不是简单的城市化率的提高,不要以为城市化率提高了,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问题就解决了,或者说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有帮助了。我们所追求的是城市化水平本质上的提高,是通过城市化过程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型。而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是一个城市能不能给亟待转移的劳动力提供一个充分、平等的就业机会。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实现城市化水平的实质性提高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配套服务性设施,追求更为丰富多彩的物质消费,如住房、购物、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度假、社会福利等,这些需求将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增强城市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也越大。根据张欣的研究,影响非农业部门就业比重的一个最直接的因素是城市化程度,城市化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非农业部门就业比重可以提高0.72个百分点,约增加490万非农业就业机会。张欣运用回归模型得出设想,假如我们能够按回归模型调整就业结构,非农业部门就业可以增加10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可以从农业剩余劳动力中转移出7000万。因此,城市化应作为目前增加就业的主要战略。五、加快城市化的难点第一,非农产业就业弹性降低,吸纳就业能力减弱。过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是乡镇企业,20世纪90年代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缓,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方向是现代城市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但是,一方面,我国城市工业部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本来就有限,现在又面临着结构转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要求,使得工业投资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要求相矛盾,加之城市人口自然增殖也很快,现代城市工业部门所需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城市劳动力的自然增长就能够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安置人口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能力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存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安置就业岗位、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转入城市成为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第二,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我国目前约有1.2亿-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其数量将会越积越多。2003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为40.53%,按照2003年我国12.8亿人口计算,我国城市人口大概是5.2个亿。依据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总量在本世纪30年代的中期将达到高峰,大概要14.6亿。政府乐观地预期,到205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0%,也就是说按照2050年我国14.6亿人口计算,我国城市人口大概为10个亿。这意味着在未来还将有5个亿的农民从农村迁到城市。面对这样一个数字,农民转移的很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另外,由于忽视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本严重短缺,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落后的困境。据统计,2003年已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仅有20%左右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实现转移的农业劳动力通常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实际上农业剩余劳动的文化程度比统计数字还要低一些。)其中,文盲劳动力占1.5%,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16.5%,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61.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7%。并且,这些劳动力中85%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由于文化素质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这部分人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工资水平低下。第三,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转化为市民存在信息障碍。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信息较为闭塞,更新速度慢。由于农民所处的位置的局限性,他们很难得到及时准确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这种信息障碍,致使农民不清楚各地城市劳动力供求状况,不知道向什么城市流动有效,不知道如何获得城市就业机会,更不知道如何推荐自己。这是他们在向城市流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结果造成盲目的流动。因此信息发布机构应采用多种办法和手段,努力让流动农民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四,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向城市流动的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因此农村地区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在许多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大多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尽管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并不表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的短缺上,但是会较突出地表现在农村老年人口供养问题上,这也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此外,少数的城市流动人口特别是一些无固定工作、无固定收入、无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给城市的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带来一定的问题和隐患。流动人口犯罪比重逐年上升,计划外生育时有发现,防止其犯罪和超计划生育,也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的障碍。六、建议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繁多复杂,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地理、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尽管有所倚重,但是从根本上说,它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方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现阶段,在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快城市化速度。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业产业部门转移。城市化加速是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开发为先导的,而这些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给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先决条件。发展城市要对交通运输、住宅、水电供应、教育服务、信息咨询、物业管理等进行巨大的投资,这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