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农村未来养老方式哲社学院11级社会学2班余梦201100010060摘要:“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无疑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使得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传统濒于危险的边缘,建立新的农村养老方式势在必行。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养老方式适合中国农村呢?关键字:农村养老现状养老保险问题发展一、从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和问题探索新的农村养老方式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国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主要依赖“家庭供养+集体保障”的模式,即以家庭供养为基础,在家庭供养基础丧失的情况下才由农村集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二元经济制度的确立,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日益增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萎缩,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开始逐渐回归到以家庭保障为主的模式上。但是由于这种养老保障模式存在着固有的水平低、风险性高、可持续性差的特点,而农村作为养老保障的最薄弱地带,国家政府以及学术界都为探索新的适合农村养老的保障模式进行了多方尝试和探索。养老保障模式是指为保证老人在需要的时候得到赡养的方式和方法。这是农村养老保障立法的基础。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按照这一指导方针,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和基础,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我国未来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功能将会逐步弱化,而商业保险又因其高缴费的特点排斥了大量人群,所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唯一可靠的选择。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经历了一个先城市后农村,先机关事业单位后企业单位最后农村的一个发展路径。国际上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均迟于城市,这是因为农村居民有一种天然的保障:土地以及养儿防老的传统。在中国农村,这一传统的文化根基更为深厚。鉴于此,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一大进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为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的愿望进一步提供了保障。在我们为中国农村养老情况得以改善而欢欣鼓舞的情况下,也应该看到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由于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农村的经济水平及其养老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新型养老保险目前也只是属于在全国试点推行的阶段,能不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推广和实行也有待时间的考验。综合学者的研究,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保障水平低。老农保参保费用层次多而低,一方面符合了阶段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使养老金保障作用减弱。随着时间的推移,所领养老金会有所增多,但仍距保障其“基本生活”甚远。考虑利率变动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实际领取的标准还要更低。而按最低标准,显而易见,难以满足养老的需求。(2)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贯彻执行重视不足。尽管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意义重大,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显然认识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干部重视不足;二是农民自己也不够重视。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观念势必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造成极其恶劣的消极影响。(3)缺乏政策和法律保障。不论是老农保,还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制度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我国农村社会保险之所以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法律依托,面对一个缺少法律强制力的新制度和一个根深蒂固的老传统,农民的选择必然倾向传统。(4)养老金保值、增值难据调查,各县级单位的养老保险基金均是通过存人国家专业银行来达到保值增值目的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县级养老保险管理部门水平有限,而且由于当时国家银行利率低,增值难以实现。随着银行利率的下调,基金分段计息的利率由年复利6.8%调整为年复利5%,一再降低,2010年7月1日起,进一步调整为2.5%,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就受到了很大的挫伤。(5)保障享受待遇不平等这主要体现在对待村干部和村民的差距上。集体对参保对象进行补助的时候多数是只补助干部,不补村民,或干部补助多于村民,忽略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实际意义,加剧了农民对农保的不满。(6)保险资金筹集困难,且资金运作不合理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然而,当前很多地区在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措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农民由于收入较低从而不愿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支持往往又捉襟见肘。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匮乏的现实情况。二、立足现状,解决问题,未来农村养老体系如何建构?未来的农村养老体系如何建构?著名学者阳义南在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四种模式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四支柱”养老模式。杨翠迎则认为,农村存在三种主流养老保障模式,在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农村养老需要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这两种观点具体形式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点却是相同,都看到了中国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几种养老方式同时并存,多管齐下。我则比较倾向于著名社会学家穆光宗的观点,穆光宗老师通过多年来对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研究,提出了“3+2”养老工程,也就是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依托或者作为基本养老方式,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和社会化救助事业,简言之就是我国农村未来老年人养老方式,应在家庭赡养的基础上,鼓励老人自养,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养老社会化体系建设,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又便于与城市社会保障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以家庭养老为主是因为充分考虑到农民养老的文化背景和敬老养老心态。再者,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较城市缓慢,并且由于农村人口特别是老龄人口众多,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下,以家庭养老方式为主能够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GDP稳步增长,但也要看到庞大的人口数量始终是制约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障始终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因此,尽管农村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系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的建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比较新颖的大概就是“自我养老”这一块了,相信这一点是吸取了外国在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的经验,同时也是看到了计划生育施行后对我国家庭结构的影响。子女数量的多少关系到几代人家庭养老的基础条件厚薄,独生子女一比二的面对长辈家庭成员养老问题,负担沉重。独生子女的父母要应对薄弱的家庭养老条件与低水平的退休保险待遇,自我养老就是一种必然选择并将成为趋势。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尽管家庭靠子女养老的传统短时间不会消除,但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却在减少。子女们自立自强,靠自己打拼,事业就越来越宽广;老人们靠自己养老,心态就更淡定、活的就更有尊严。三、结语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不赶在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建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那么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农村社会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如果说计划生育解决了中国人口众多的问题,那么未来中国人口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将更多地依靠社会保障。未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应具备五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二是老年生活照料体系,三是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四是老年社会救助体系,五是老年精神生活体系。基于我国国情,本文提出的一种“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核心,自我养老为发展的新型养老模式,使之互相补充,各有侧重,共同构筑中国农村未来养老保障体系,让老年人不再成为负担,老有所依。【参考文献】[1]童星、林闽钢,《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人民出版社[2]周莹、梁鸿《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不可持续性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5期[3]阳义南:《四支柱模式: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研究》,《农业经济》2004年第4期[4]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与问题的思考》,《商业研究》2005年第8期[5]穆光宗《3+2养老工程: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经济日报1998年9月14日[6]成海军《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