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研究摘要:国际化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相当规模。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国际竞争环境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成为了银行业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现状、动机、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的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战略分析。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竞争力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成长现状(一)银行业国际化的概念银行业的国际化是指一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了国界,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世界分配,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和挑战,“要么转型,要么淘汰”,这是面对金融国际化浪潮的我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成长现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同事直接投资参股合适的国外银行。2007年我国银行业加快了海外发展的步伐,积极通过并购、设立新机构等方式,深度拓展海外市场。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加快了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如工商银行,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设立了分行,中国银行在英国设立子银行,建设银行在澳大利亚悉尼设立代表处,交通银行在德国法兰克福射了了分行、澳门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射了代表处,招商银行在美国纽约射了分行等。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与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建立了代理行业务关系。截止2007年底,我国银行业已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6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机构的总资产达2,674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406.1亿美元,增长18%。1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银行的境外代理业务就可满足业务需要在国外建分支机构或控股当地银行的需要并不迫切。而1990年代末开始,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与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我国银行仅仅靠代理行业务已满足不了客户的需要,于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动机分析(一)客户追随动机服务企业跟随客户来东道国,开拓新市场,已被证实是服务企业的主要动机。国内外很多以银行业为对象的研究对象都证明了“客户追随”动机的存在。2006年—2009年我国主要出口国和地区一直稳定为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截止到2010年,按照中资银行海外子银行和分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排名依次为:中国香港(9家);英国(6家);日本(5家);美国和德国(4家);澳大利亚、新加坡、卢森堡、越南(3家)。与我国贸易联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也是银行海外机构比较紧密的区域。(二)战略资产需求动机企业不具有所有权优势,也可以透过学习新的技术或管理知识来提高自身竞争力。这表示发展中国家服务国际化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你不自身的战略资源和资产缺口。在分业经营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可以通过实行混业经营的国家开展投资银行等业务,可以绕过国内相关政策的监管,从而“迂回”至我国内陆,实现“全能化”目标.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动机包括完善其全球化业务布局,成为全球化银行.如中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是为了实现业务多元化目标;中国工商银行在加拿大成立子公司,其目的是为了拓展北美市场,完善全球化布局.战略资产寻求动机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银行业FDI区位选择的特殊性,即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涉入。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一)银行经营模式选择不利于进行国际化发展。银行的经营模式分为分业经营和混合经营两种。分业经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分离,第二个层次是指金融业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子行业的分离,第三个层次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各子行业内部有关业务的进一步分离。我国则采取此经营模式。分业经营不利于银行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规模宏大,业务齐2全的欧洲大型全能银行,单一型商业银行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混业经营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产生集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二)业务品种少,种类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较窄,长期以来高度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在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的总收入中,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大部分都在90%以上,而数据统计显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非银行收入能占据银行总收入的40%以上。反观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目前从事的非利息收入业务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务,如支票加工、资金转移、信用证托收、经纪代理等,其他类型的业务,包括交易业务和咨询业务办理得很少。虽然在非利息收入业务的起步阶段一般以加工业务这种最基本的业务为主,但决不能完全局限于此种业务。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起步的,应有较高的起点,不应再完全重蹈其他国家银行的覆辙。虽然银行办理非利息收入业务目前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应尽力实现业务种类的多元化。(三)人才严重缺乏。银行从事非利息收入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此种业务的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银行之间非利息收入业务竞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状况。相比之下,外国商业银行走的是一条重人才、讲效率的经营之路。外资银行机构非常注重人才的选用,它们往往为了业务的扩张,市场份额的扩大,不惜以高薪挖掘一些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四)资本金充足率低,不良贷款比例高。由于我国业务品种少,种类单一,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收入较低,实际资本金充足率不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较差。这在客观上限制了我国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业务范围,影响我国的国际化发展。(五)服务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外国商业银行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实力雄厚,有发达的国际业务网络,先进的技术设备,电子化程度高,资金调拨灵活,同时,发展理论比较完善,金融创新意识强,能够广泛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创新成果,服务意识强。与之相比,我国银行服务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又缺乏创新和服务意识,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四、国际大型银行国际化成长的经验与教训(一)美国和日本国际化发展的启示31、银行国际化必须符合自身发展实际。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和本国的经济实力是相辅相成的。银行的国际化是建立在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美国和日本的银行业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凭借的就是本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要正确地评估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确保国际化的步伐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同时,在选择国际化战略时也要对国内经济形式有正确地把握,结合自身海外经营经验、经营状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化战略,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2、银行国际化要有一个清晰合理的发展战略。美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成功和日本银行业国际化的失败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有一个清晰合理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美国花旗集团成立以来围绕两个思路进行国际化扩张:一是确定优先发展地区,对海外市场进行分析,以增长潜力大小确定优先发展的地区次序;二是扩张方式选择灵活,在关键市场依靠并购手段实现点的突破,在其他地区采用自设分支机构的方式实现面的扩张。相比之下,日本银行业的国际化则更具有投机意味,是为了追求暴利和业务规模而进行的国际化。在银行国际化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而是随波逐流,看到短期内可能有利可图就无视风险盲目扩大规模,从而导致其国际化的失败。3、银行国际化必须与本土化相辅相成。日本银行业奉行的本国高管人员集权在海外的失败,与美国银行业“全球金融,本地智慧”全球化与本土化并举的成功经验,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知名品牌能够成功地打入各地市场,是因为其产品本身具有成功的经历,但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如果不能适应当地的文化也无法继续成功。因此,美国的跨国银行都十分重视本土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力资源本土化,例如,美国花旗集团海外机构的本土员工占到92%以上。美国银行业国际扩张的成功就在于充分利用本地智慧帮助自己的分支机构熟悉市场、了解消费习惯、调整产品。4、银行国际化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主体,金融体制改革在本国银行“走出去”时起到重要作用,是银行国际化经营不断发展的有4力支持。因此,一国政府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本国银行业经营和管理水平,适时地进行金融改革,有层次、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本国银行国际化,这对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是政府在制度上和政策上的指导、规划和扶持。这一点直接影响着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好坏。从美、日银行业国际化的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国银行业要想进行国际化经营,政府适时进行的金融改革以及政策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但是政府不能违背经济规律而盲目鼓励,否则这样的国际化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会成功的。(二)欧盟银行法变革的经验借鉴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金融业。危机过后世界各国纷纷反思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疏漏,并分别致力于国际惯例和国内金融监管立法的完善。欧盟对银行法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正,修正以危机暴露的监管缺陷为导向,一改银行业稳定与效率并重的监管立法理念,将恢复金融系统稳定作为首要立法目标,体现出明显的危机应对性。同时,欧盟银行法以金融危机和此次修正为契机,进一步采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相关规定,将国际先进金融监管措施纳入其中,体现出欧盟金融监管立法的国际性和前瞻性。修正表明了欧盟银行法致力于欧盟金融一体化、银行监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银行法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这次金融危机在金融监管方面暴露出来的主要教训是:第一,监管体制必须与其经济金融发展与开放阶段相适应,无论怎样选择监管体制,必须做到风险全面覆盖,金融产品和服务生产和创新上不能存在空白,应最大限度降低因为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第二,无论风险管理手段多么先进、体系怎么完善,都不能避免机构内部原因或者市场外部变化而遭受风险,这是现代金融市场和机构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和不对称性等特性所决定的。五、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成长战略(一)在现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提高我国商行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我国大多数大型商业银行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且随着引进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盈利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我国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金融创新的环境不够理想。我国的大型商业5银行应该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控股公司等来学习、借鉴、模仿它们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反过来再来促进或带动国内的金融创新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二)拓展业务领域,加强涉外业务,开辟海外市场,实现经营的多样化和全能化。尽管分业经营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及客户的安全,阻止商业银行将过多的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上;有利于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为国家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混业经营使银行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可以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在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混业经营已成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积极进行混业经营制度设计,逐步推进混业经营,提高金融企业的竞争力。(三)积极稳妥引进和利用外资银行,扩大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我国应扩大外资、合资金融机构设立的范围,增加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种类,既可以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竞争压力,又能使我国金融机构更进一步、更好地学习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运作和管理方法,以加速我国金融业人才培养,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上走向国际化。(四)拓展业务领域的同时,培养国际银行业务人才。我国的银行收入构成中,利息收入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