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中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研究内容摘要:这一轮的洗牌中,很明显的是资本和资源结合的趋势。过去,资本更多的是布局、创造概念,现在是资本在找品牌,品牌在找资本。事实上,创作品牌、内容品牌,在和资本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资本时代正在来临。实际上这两年,不仅仅是所谓的热钱,及行业外的资本想流入娱乐产业,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自己在主动要求进入资本市场。过去,像保利一度都是外来资金进来,现在,则是娱乐内容资本行业要进去资本领域,这可以看作是资本时代到来的特征。经过整合洗牌后,民营寡头公司是未来内地娱乐行业的趋势,但这个趋势不会这么快到来,没有很多人预想的5-10年那么乐观。首先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市场上的主题不仅仅有民营,还有国营等影视龙头单位,政策上依旧有很多壁垒;其实是缺乏健全的机制和有效地操作经验,产业链布局也存在缺陷。以现在的华谊和星美为例,他们长短板看上去很明显,华谊有内容,星美有院线,但是从民营寡头公司的角度去思考,华谊的内容和星美的院线都不具备垄断性,因为其实也就意味着,华谊其实没有内容,星美其实没有院线,这也是他们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的格局,会是无数的小卫星围绕着恒星转,小的、有特色的、分门别类的娱乐公司依旧会存在,但他们会成为民营寡头公司的环节供应商。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这个恒星还没有出现,所以,所有的公司都认为自己会成为那颗恒星,都在朝恒星的方向发展,才会最大规模地布局产业链,扩充各个业务板块。关键词:文化产业、知识经济、创意产业、品牌管理绪论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愈来愈成为各个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和核心产业,其从业人员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6%,1980-1998年,文化产业的世界贸易额从953.4亿美元增加到3870.3亿美元,进入21世纪前后近几年,其发展之迅猛,更是史无前例,成为当代黄金产业和人类未来经济的象征。在日本,文化产业统称娱乐观光业,2000年文化产业的规模为85万亿日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在韩国,自1999-2003年,4大娱乐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2.8%,同期7大传统产业的增长率为3.3%。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总量的18%-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业,20世纪90年代,美国消费视听技术产品出口达到600亿美元,美国已经抢占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的制高点。本文主要是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全面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策略与建议。一、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科技、数字化的时代,努力达到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的平衡,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带动的其他需求也极大地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新的空间,文化产业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对满足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抢占国际经济文化发展制高点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发展历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传媒、卡通、影视、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都是文化产业璀璨的一员。”美国20世纪90年代,发布“北美行业分类系统”,将信息产业重新定义为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包括软件、数据库、通信、信息处理服务、出版、电影及唱片、广播电视,而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生产被划为制造业的一个分支。中国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作为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两者又共同构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国家实行支持和保障政策,鼓励其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对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国家把其定性为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是我国文化产业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与突破,是我们党对于文化建设问题,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和飞跃,它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提供了重要机遇。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公布新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传播与文化产业被定为上市公司13个基本行业门类之一,其中,传播与文化产业又分为出版、声像、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传播服务业四个分类,显示出我国已经趋向美国,将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合并为一个大类。从行业门类上,把娱乐业、广播电视、音像、网络及信息服务、新闻出版、旅游、教育等看成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行业;把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整个工业与建筑艺术、艺术博物馆、图书馆等看成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把广告业、咨询业等看成文化产业的边疆。值得注意的是,以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标志,国际文化产业已经通过与信息产业的合流(美国北美行业分类系统,因此将出版、电影以唱片、广播电视等与软件、数据库、通信、信息处理服务重新定义为信息产业),完成了从早期文化产业(文化工业)向现代文化产业转型,文化产业因此被冠以“内容产业”的新名称。文化工业根据载体不同,依照传统工业标准划分为各部门,并局限在传统的传媒业范围内;而现代文化产业则是横跨通信、传媒、计算机诸产业领域的新兴的综合产业,涵盖了以往所有现代媒介所负载的内容。(二)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1.产业升级的要求高科技对传统文化的支配和渗透,使文化的本身的发展出现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的趋势。20世纪以来,印刷复制、录音录象、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产。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渗透,使文化产业出现多种形态。最典型的就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其成为第四媒体,并由此产生了网上电影、网上出版、网上论坛等一系列新的文化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性产业,它已经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2.抢占国际经济文化发展制高点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对文化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在探讨重大经济、政治社会问题时,都要涉及到文化因素,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外国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国际间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激荡更加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力图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优势,将大量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输入我国,并力图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文化的巨大优势,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具有极大的独特性、丰富性、完整性和消化变通能力,这是任何其他文化所无法取代的。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开放的环境和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也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文化产业独具精神性、数字化、高价值、高增长、高环保的特点在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产业中,与文化商品的开发、制作、生产、流通、消费等相关的服务业是游戏、动画、音乐、卡通、出版漫画、电影、广播电视等和相关行业,具备以下的特点:精神性--人类的创意与知识相结合的领域数字化--数码技术发展与媒体相结合的扩大再生产高价值--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的核心领域高增长--具备高增长潜力环保性--与环境具有亲和力的未来型产业二、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家现代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十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将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将会发生极其重大的变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一)文化产业的秩序紊乱,体制改革长期滞后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局上来看,由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长期滞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低于并将可能长期低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这形成了供需之间的巨大缺口。影响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可能发展成为文化安全问题。“据统计,恩格尔系数我国农村居民1978年为67.7%,2001年为47.8%,城市居民这两年分别是57.5%、37.9%。2003年,我国GDP突破1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其中,人均GDP率先达到或超过1000美元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人口约占5亿人。国际上,当城乡居民恩格系数下降到50%以下,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阶段,文化消费需求会大幅增长。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揭示了这一趋势”。[3]“据预测,按照GDP年增长率7%计算,在今年2005年,我国GDP将达到1.4万亿美元,以2000年我国文化产业产值6000亿元人民币为基数,保守估计,按照年增长率12%计算,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8%”[4],这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我国文化产业1998年以前连续5年增长,之后连续下降,而同期居民储蓄每年以30%增长,反映出文化市场巨大的供需缺口与失衡的矛盾。究其问题,就在于目前我国文化经营组织的市场化,集约化、国际化程度不同,整体竞争力不强。国有文化单位,普遍是“事业壳、企业体”,活力不足、效益低下。民营文化企业机制灵活,但规模实力不够。此外,在文化管理体制及市场体系方面,政策与体制亟待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改革,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的矛盾尖锐,资源潜力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链条极为脆弱,文化原创力不足。因此,除了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之外,文化产业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劣质粗滥产品充斥市场,都是体制落后带来的流弊。(二)文化产业的内外结构失衡对文化产业而言,我国文化产业边界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不光文化部门哪些应该归属于产业,哪些应该作为事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很合理的关系,建立起分类指导和协同运作的政策体系,而且产业内部的整体面貌模糊而紊乱,基本上比较破碎,产业的局部结构,产业门类之间的搭配,产业的布局很不合理,市场结构尚不畅通,产业的外部关联也没有建立起来,比如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定位和重视,然而在同期或者说更早,西文发达国家的现代产业在技术方面已沿着硬件→软件→网络→文化(内容产业)的方向更新,产业链的核心价值也沿着制造→信息→知识→内容文化的链条转移。近来西方国家网络业步入低谷,内容产业浮出水面,标志着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开始了新一轮的选牌,传统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条融合重构即将完成。这一新型产业链条的上游,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海量文化内容的上载,下游是消费类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和信息文化娱乐产品的大规模市场推广,以及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符号在传统产业中的普遍应用,经济活动的“服务化”、“信息化”、“文化化”发展趋势愈加显现,现代经济越来越为“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经济”所主导。(三)市场主体不成熟,经营管理体制滞后在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方面来看,作为我国当前文化产业主体的各类文化经纪单位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合配制度,用人制度等都还没有顺畅地建立起来,比如近年来各地组建了一批传媒集团、广电集团、演艺集团等,由于内部机制不到位,市场运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规模和效益没有成正比例发展,而市场中自发组建的民营经纪机构,又大多由于先天积弱,人才缺乏、资金不足而长期处于青黄不济的艰难发展状态,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