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急物流的高效运作能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因而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在综合近几年我国应急物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基本理论、系统构建、风险、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对策及相关模型”六个方面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然后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应急物流动态管理、虚拟应急物流、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和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综述中图分类号:F406.5文献标识码:AAbstract:Becausetheefficientoperationofemergencylogisticscanreducetheharmscausedbyemergency,ithascausedwidepublicconcernamongtheorists.ThispaperprovidesanoverviewofChineseemergencylogisticsstudyfromsixsides,basictheory,theconstructionofsystem,risk,existingproblems,thesolutiontotheexistingproblemsandrelatedmodelsonthebaseofreviewingtheliberationsinrecentyears.Thengivesthemajorfutureresearchdirections,dynamicmanagementofemergencylogistics,virtualemergencylogistics,riskmanagementofemergencylogisticsandthedecisionsupportsystemofemergencylogistics.Keywords:emergency;emergencylogistics;review0引言应急物流的高效协调运作能够将应急流体按所需流量以最大概率快速、及时、准确地运往目的地,从而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避免灾害演化为灾难,因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我国在2003年SARS疫情之后,亦开始关注应急物流研究,并且这种关注随着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一直持续至今。本文将对近年来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并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应急物流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和分类。1.1关于应急物流定义的研究应急物流的定义至今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将其理解为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紧急物流保障措施[1];二是理解为为了满足突发的物流需求,非正常性地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2];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应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3];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由突发性因素或事件引起的特殊物流活动[4-9]。上述定义的共同点是认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目标是满足紧急需求,本质是物流活动或模式,但对应急物流的双向流向性强调不到位。笔者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将应急物流定义为: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突发事件造成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单向或双向的特种物流活动。1.2关于应急物流产生原因的研究上文的分析指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但并没有指出具体原因。何明珂(2003)认为自然灾害、决策失误、国际环境复杂、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来自第三方的原因是应急物流需求产生的主要原因[4];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自然灾害、恐怖事件、重大活动、意外事故和决策失误是应急物流发生的原因[10]。1.3关于应急物流特点的研究应急物流有四个特点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共同认可,即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除上述特点外,其还有以下特点: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物流效益[8];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和风险大[3];多样性、需求的急迫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物流流量大[7,9];需求的事后选择性、流量的不均衡性和社会公益性[11-12];应急物资采购的拉式模式和地域优先性[13];军地物流的共同参与性[14]。另外,孟参和王长琼(2006)指出应急物流还具有“部分功能被弱化或省略”的特点,即由于时间上的紧迫性、救灾资金及物资的缺口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恶化,使得应急物流往往只能具有常态物流的基本功能,而非必要的功能往往被弱化或省略,同时,常态物流过程中的一些中间环节也将被消减去,从而使整个物流过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权责更加明确,从而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快速反应[1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急物流有很多特点,但最基本的特点是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另外,笔者认为应急物流还具有“弱准备性”的特点。所谓“弱准备性”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应急管理部门会对常用的应急物资进行一定数量的储存,以备急时之需。1.4关于应急物流分类的研究应急物流的科学分类能为其针对性运作提供依据,为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谢如鹤和宗岩(2005)依据应急物流是否具有军事意义将应急物流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非军事应急物流又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进一步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疫情应急物流又分为人群疫情应急物流和动物疫情应急物流[16]。王旭坪等(2005)与王丰等(2007)从较多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按照应急物流的等级分为企业级应急物流、区域级应急物流、国家级应急物流和国际级应急物流;根据引起灾害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技术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气象、地质、海洋等灾害;技术灾害包括重大工业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有毒化学品泄露等灾害;人为灾害包括重大恐怖袭击事件等灾害;按照应急物流的层次分为微观应急物流、中观应急物流和宏观应急物流;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应急物资的可预测程度将应急物流分为相对可预测的应急物流和较难预测的应急物流[7,17]。另外,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还有人将应急物流分为单一型应急物流和综合型应急物流[18]。除了上述分类外,笔者认为也可以依据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对应急物流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比如对于应急程度高的突发事件可以采取不计物流成本的策略,而对于应急程度相对低的突发事件可以采用适当考虑物流成本的策略。2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研究方面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时间性、快速反应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19]。现有文献主要是从构建目的、构建原则和系统结构构建方面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进行研究的。2.1关于构建目的的研究孟参和王长琼(2006)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直接目的是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实现物流活动中各环节的合理衔接[15]。王旭平等(2005)指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有两个基本目的,即提高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快速反应能力[17]。赵艳(2008)则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并以适当的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运送到适当的地方,最后以适当的方式分发到需求者手中[19]。2.2关于构建原则的研究王旭平等(2005)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事前防范和事后应急相结合、时间效益重于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并存[17]。赵艳(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快速响应、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的原则;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统一指挥、动态协调和监管的原则[19]。2.3关于系统结构构建的研究在应急物流系统结构构建研究方面,王旭平等(2005)给出了应急物流系统结构的四个层次: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17]。耿鹏(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由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和载体系统组成,而这个整体又是更大应急系统的组成部分[20]。李滢棠(2008)构建了由系统本部和加盟物流中心构成的应急物流指挥结构图,该图显示应急物流系统由领导机构、协调委员会、情报部门、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专项物资主管部门、各加盟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和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组成[21]。谢如鹤与邱祝强(2005)认为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应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管理中心等部门,并通过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的分拣、加工和包装由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8]。从上文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综述可知:研究人员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有机整体,它实施的有效程度依赖于系统中各要素的动态协调。3应急物流风险研究方面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多主体参与性等特点使得应急物流的风险凸显,所以应急物流风险研究至关重要。赵勇等(2006)对应急物流风险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评价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急物流风险是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包括所有风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是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它具有隐蔽性、动态性、时效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可分为四大类: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3]。另外,他们还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应急物流风险进行了评价。何建敏和刘春林等(2007)利用区间数理论研究了应急物流中最小风险路径选取问题,为路径选取风险控制提供了有效依据[22]。李静宜(2006)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规划中的应用[23]。从上面对应急物流风险研究的归纳可以看出,目前应急物流风险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且比较零散。4应急物流存在问题研究方面我国应急物流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4.1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已有研究认为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王健等(2005)认为我国现有应急物流保障系统有两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传统物流经营互相封闭,割裂了物流各方面的联系,一旦出现应急保障的需要,往往因为衔接不顺畅,延误时机;二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各系统自办储运的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各种物资的流动被分割开,本可以一起流动的物资偏要单独流动,造成人员和物资上的浪费[24]。雷玲(2004)认为我国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具有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和代价高昂的特点,并且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完善、配送指标体系不健全,配送方式欠灵活,交通运输存在较大问题、军地物流服务保障各自为政[6]。马芬(2008)与侯建盛(2008)认为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不健全、缺乏应急管理的思维方式、社会及部门间缺乏联动互动机制、缺乏所需的基础数据库支持、应急物流的资源不充分、灾害现场状况恶化和所需的技术装备严重不足、低效的集权式应急物流系统模式等是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13,25]。方静和陈建校(2008)则认为我国应急物流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形成完善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应急采购质量难以保证,应急采购制度不健全,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布局不合理和应急衔接不畅[26]。4.2协调性差另外,还有学者指出协调性差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又一问题。刘北林和马婷(2007)指出我国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筹措、储存、运输和补给整个链条运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差,应急物资管理条块分割,导致反应能力差[27]。4.3常态物流模式的不利影响也有学者认为常态物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急物流的高效运作。欧忠文(2005)认为现有长期形成的物流定式和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物流驱动力的物流模式不利于应急物流的实现,要实现应急物流时间效益最大化,必须有相应的应急机制作基础[28]。5应急物流存在问题对策研究方面针对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广大研究人员主要从保障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部门设置三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