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推行策略之我见作者:孟苏苏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推进策略之我见摘要:低碳经济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发展低碳经济以已经提上日程。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省发展战略重中之重,推进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能够把握武汉城市圈特点,以推进适应的政策措施,本文着重从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基础,完善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以武汉科教优势为依托,增强区域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推手,大力提升节能意愿和节能技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模式,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以开展碳管理为试点,营建城市圈碳交易市场;以低碳城市共建为载体,普及社会低碳生活六个方面来展开我对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推进策略的看法。关键字:低碳经济两型社会低碳生活AbstractLow-CarbonEconomyhasbeenahottopicamongtheseyears.AndatthebeginningoftheTwelfthFive-YearPlantheLow-CarbonEconomyshouldbeonagenda.Wuhanurbancircle,asthevitalforceofHubeiprovince,shouldadvanceitslow-carboneconomyprocesstomaintainthebalancebetweenhumanandenvironment.ThepointistofindthecharacteristicofthedevelopmentofWuhanurbancircle,andcarryoutconespondingpolicy.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低碳经济的相关元素将更加深入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黑金时代”向以绿色能源、绿色经济为标志的“绿金时代”转变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在这一时代命题下,作为湖北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重中之重的武汉城市圈只有打胜低碳环保这场硬仗才可能在未来的发展格局中更具话语权和竞争力。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也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更是湖北省构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支撑。2007年12月14日,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由此拉开圈域“两型”社会建设的大幕。2010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2010年被称作“中国光谷”的东湖高新区,又被确定为第二个国家级自主创新区。从经济实力上看,2010年,武汉城市圈的经济总量约为1万亿元,其中武汉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3个台阶,2010年则达到5515.8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上升到第五位的位置,武汉重新回到全国城市博弈的第一方阵。巨大的成绩背后,武汉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短板,不容回避。有专家指出,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的未来,必须增强对中部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但是,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武汉城市圈经济仍然存在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现实,整体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运行状况,不可避免的付出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甚至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资源重复浪费、环境迁移污染等。基于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现状,推进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意味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内涵的扩张、发展政策的调整,也昭示着发展的方法、手段、途径及模式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包含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还包括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既注重数量扩张又注重质量提高;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且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我认为以下措施值得借鉴。一、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基础,完善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方案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这意味着武汉城市圈的改革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三年来,武汉城市圈科学编制和实施了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包括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随着“两型”社会各项规划的顺利推进,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梁子湖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补偿和梁子湖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等相继启动,武汉青山区、东西湖区、阳逻开发区等国家、省级示范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显雏形。建成“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探索跨区域合作、发展循环新模式;“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探索“多湖连通”的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新模式;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探索跨区域保护与开发新模式。与传统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武汉城市圈的选择是: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环境友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绿色、示范、探索、跨越,成为老工业基地的“新名词”,成为湖北发展的主旋律。但是要真正实现湖北走上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城市和低碳生活道路,必须进一步将两型社会建设与低碳经济发展深度结合,制定并实施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可行的策略为:一是把“低碳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结合武汉城市圈实际情况,确立区域低碳发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二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三是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潜在的“碳锁定”影响,逐步向低碳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2010年4月份,在上海签署的鄂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意向书,拟在技术合作、政府贷款、企业投资、文化交流等方面与法国开展深入合作,争取每年在引资、引智方面开展几个扎扎实实的项目合作。法国专家参与编制了《大梁子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等就是极好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是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更应落实为地区和区域发展的行动方案。二、以武汉科教优势为依托,增强区域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驱动力。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将发展新兴产业与推进自主创新紧密结合,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开始形成新兴产业先发优势,抢占低碳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湖北省共有高等院校130所,其中武汉城市圈就有102所,占全省高等院校的78%。中部地区有13所211大学,其中有7所集中在武汉一市。武汉有大学58所、大型研究所106家,55名两院院士,这些是中部其他省份非常羡慕的。因此要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鼓励工业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的股份合作方式的企业研发机构,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为中高端技术、研发人才的自主创业提供方便;建立并完善对科技创新成果转换的激励机制,对技术成果可以予以价值评估,并转作企业的股份;加快构建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整合社会科技资源,以重大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电子与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工程。有信息说,最近武大、华工进入葛店太阳能产业园区,无疑是鼓舞人心的。知识分子“隐性下海”、专家教授技术入股、安心科研,值得期待。同时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并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增强研发能力,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知识产权改造,优化技术创新管理,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再者要构建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武汉城市圈应根据我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的趋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如替代技术即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化技术即旨在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即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即通过对重要元素的工循环代谢分析,将在生产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系统化技术即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糊合、实现物质、边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能源利用技术,即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和新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利用新技术,核能利用新技术,地热能利用新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风能利用新技术等;绿色再制造技术即通过对报废产品进行修复、改装、改进或改型,以及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使其保持、恢复可用状态或加以重新利用;节能建筑技术等。三、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推手,大力提升节能意愿和节能技术低碳概念是发达国家在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下有利于后工业化国家的策略,其用意是十分深刻的。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将高碳模式转换到低碳模式中,在这一新的平台上和新的游戏规则下,利用其低碳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重新拉大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优势,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巧妙战略。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以低碳为名,实施碳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市场准入等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愈演愈烈,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图谋已暴露无遗。发达国家虽有环境保护、温室减排之意,但其更深刻的目的却是要强行将发展中国家绑架到它们精心设计的轨道上去。资源性产品主要指水、电、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产品,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我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资源性产品价格严重偏低,价格构成不合理,各类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尚未计入企业成本,是重要原因之一。世界银行指出,能源使用量的降低,55%归功于价格的调整。因此,必须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这是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客观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湖北省水电资源尽管丰富,但是已基本开发完毕,并且三峡、葛洲坝等大型水电厂发电量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大量外送其他省市,而本省由于分配额度有限,经济社会发展用电增加多靠火电弥补,全省用电量的70%依靠火电厂发电。而湖北的基本省情之一就是化石能源资源匮乏,缺煤少油乏气,发电用煤的97%需要从外省高价调入。武汉城市圈是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地区,也是能源资源消耗最旺盛区域,因此调整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势在必行,政府应当争取国家适当调高湖北水电用电配额和水电上网价格。资源性产品价格的调整,会引起PPI走高,短期对物价稳定构成一定压力。但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对企业而言,必须树立大局观念,具有战略眼光。经济全球化、能源产品金融化的资源能源高价格时代已经来临。只有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减少能源消耗,消化涨价因素,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早行动,早主动。这既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