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初期欧洲文学概述第一节19世纪初期文学概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在欧洲文学领域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这是继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主义之后,欧洲文学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作为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特指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1789——1830)在欧洲出现的文学思潮。但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和创作观念,则早在中世纪就出现了。“罗曼司”(romance),来自拉丁语。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传奇、英雄美女的爱情和风流韵事等。罗曼司在17世纪中叶转为“浪漫的”(“罗曼蒂克”romantic),具有“想象的”、“传奇般的”、“不切实际的”、“忧郁的”多重含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就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浪漫的”发展为“浪漫主义”(romanticism),含义比较固定,特指在英、法、德三个主要国家出现的文化环境,共同的特点是,崇拜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权威和传统。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浪漫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在西欧一些国家取得的初步胜利。浪漫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面对大革命后动荡的社会现实,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活异化,文学家只能返回自我的世界,企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去寻找道路,探索理想社会的途径。2、德国古典哲学(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特的“唯我论”,谢林的自然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傅立叶、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3、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与欧洲文学中深厚的浪漫主义传统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18世纪出现的英国感伤主义、哥特次奥说、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等文学思潮,对浪漫主义的产生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浪漫主义文学热爱自由,强调主观情感,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这是对古典主义呆板、教条创作原则的反拨。第二,浪漫主义文学热爱自然,着力于描绘和赞美大自然的景色,憎恨城市文明,逃避现实,抒发作家对自然的感受;第三,浪漫主义作家重视传统和民间文学,特别喜欢从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中吸取养料(与古典主义回到古希腊罗马的主张相反);向往中世纪的宗法制田园生活。常常采用民间传说和民歌民谣作为创作的素材和借鉴。第四,浪漫主义作家推崇想象力,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喜好表达异国情调。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由于当时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的不同,浪漫主义在各国的发展状况也不一样。浪漫主义在各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在德、英、法、俄等国以及东、北欧的一些国家成就比较突出;此外,浪漫主义也越出了欧洲的范围,影响到了北美地区,使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当时德国经济的落后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也就决定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缺乏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而有着更多唯心主义的成分和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在德国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耶拿派”和“海德堡派”,以及史莱格尔、诺瓦利斯、霍夫曼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耶拿派1798年,文艺理论家史莱格尔兄弟在耶拿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的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由此形成耶拿派。弗里德利希·史莱格尔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耶拿派的作家代表是诺瓦利斯(代表作诗集《夜的颂歌》)海德堡派1805年在海德堡出版的《隐士报》是这时期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称作海德堡派。代表作家有阿尔尼姆,布伦塔诺。他们重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对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感兴趣,搜集整理民间诗歌。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格林兄弟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是当时涌现出的童话作家。他们共同搜集德国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整理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故事》,即《格林童话集》(1812——1814),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财富。格林童话有神奇的幻想和奇异的情节,符合儿童天真烂漫的想象。比如《灰姑娘》里的玻璃鞋、南瓜马车、老鼠车夫、12点的钟声等。海涅的创作亨利希·海涅(HeinrichHeine1797—1856)是19世纪德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海涅的创作也经历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恩格斯称赞他是“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西里西亚纺织工人》(1844)《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以及理论著作:《论浪漫派》(1836)和《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1834)。海涅早期诗歌浪漫主义特色(1)爱情,描写理想女性,海涅的爱情诗是在一连串的爱情失败后写的,以此排解胸中的郁结。他歌颂真挚的爱情,并超出爱情去描写理想女性,如圣母玛丽亚、爱神维纳斯和诗人自己的母亲,她们都是崇高圣洁,无限美好的理想再现。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精神创作的一种艺术升华。(2)想象丰富,描写梦境。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梦境描写,延伸诗人的现实感受,追求超脱现实之外的理想境界或幻想世界。梦幻性超过现实性。(3)热爱大自然,描绘自然美,采用民间文学题材。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英国是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国家,但是,资产阶级革命并不彻底;而工业革命带来的劳资矛盾也十分突出,特别是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让许多艺术家陷入了精神的困惑。英国浪漫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出现的。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就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都经历了从拥护法国大革命到对革命失望的过程,又都因对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抵触而远离城市和社会斗争,隐居在英国西北部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赞颂大自然,缅怀中古时代的淳朴、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而被称为“湖畔派”,其中,华兹华斯成就最高。文学上,湖畔诗人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并写了序言。序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诗的题材源于日常生活与情感,诗的语言应是日常生活语言,诗人应该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这篇序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湖畔派”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是“湖畔派”诗人的杰出代表。1798年,他与柯勒律治合作出版了代表作《抒情歌谣集》,在很多诗篇中描写纯真恬静的自然景物以及活动于大自然之中的普通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被誉为“自然的诗人”。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丁登寺》(l766)、《不朽的征兆》(l802—1804)。同时,一些诗作也流露了孤独、忧郁的情调。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提出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理论。首先,他主张扩大诗歌题材的范围,不仅要写伟大的历史事件,也要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第二,诗歌要表达人的真情实感,“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第三,强调继承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恶魔派恶魔派的代表是拜伦和雪莱。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作过批评,称“桂冠诗人”骚塞是叛徒。为此骚塞称拜伦、雪莱是“恶魔派”。这个称号在英国文学史上被沿用,它象征积极反抗现实的斗争。恶魔派和湖畔派不同,他们坚持民主自由理想,始终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完成了由湖畔派开始的诗歌改革,丰富了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波西·比希·雪莱(Shelley,PercyBysshe1792—1822)是与拜伦齐名的杰出浪漫主义诗人。抒情诗是雪莱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分。长诗《麦布女王》(QueenMab1813)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歌颂民主、自由和劳动,对以后的工人斗争和宪章运动起过积极作用。马克思说它是宪章主义者的“圣经”。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Unbound1819),雪莱的代表作,采用古希腊题材,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最后结局是全世界获得解放,表达了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获胜的信念和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剧中世界变为“平等,不分等级,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需惶恐,不需官阶,不需有谁称王”。雪莱的抒情诗名篇有《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致云雀》(ToaSkylark)。《西风颂》(1819)以豪迈奔放的革命热情,讴歌摧枯拉朽,却又播下新生种子的西风。发出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胜利呼唤,鲜明地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抒情诗《西风颂》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onByron,1788—l824)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具有全欧影响的代表。其主要作品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8)、长篇诗体小说《唐璜》(1818—1826)以及《东方叙事诗》(1813—1816)等一系列著名诗篇。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1809-1817)早期代表作。共4章,描写孤独的漂泊者恰尔德·哈罗尔德出游欧洲的见闻,被看作是诗人的自述。《东方叙事诗》:以东方为题材,包括《异教徒》(1813)、《阿比道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莱拉》(1814)、《柯林斯的围攻》(1815)、《巴里西纳》1815》。诗中塑造了一批叛逆者形象,被称为拜伦式英雄。讽刺诗:《别波》(1818》、《审判的幻景》(1822),后期诗作。压卷之作《唐璜》(1818——1823)拜伦式英雄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塑造的一系列叛逆者形象。主要有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曼弗雷特《曼弗雷特》。这些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在精神上具有以下特征:反叛性。与社会对立,坚决与命运相抗衡。孤独性。高傲不羁,惟我独尊,鄙视一切。浪漫性。大都有热烈奔放的爱情,充满情感,为爱复仇。但他们往往孤独斗争,脱离人民,最终在现实的失败中变得消极悲观,忧郁寡欢。《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优秀作品。长诗共分四章,副标题为“一个浪漫的故事”。诗人根据自己两次出游欧洲邻国的见闻和感想,以抒情日记的形式,记录了19世纪初西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和民族现状,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因而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反对专制暴政和异族侵略、渴望自由独立、歌颂民族解放斗争是长诗的基本主题。《游记》有两个主要人物: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哈洛尔德是虚构的人物,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他对“酒足饭饱”、“通宵狂欢”的上流社会无聊生活极度厌倦,为了排遣苦闷和寻找人真挚的感情“浪游海外”。然而,他最终依然是生活的旁观者。哈洛尔德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它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派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和不满的情绪。《唐璜》把花花公子唐璜改造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热血青年。他在16岁爱上一个少妇,事败被迫离家远航,死里逃生。在海岛上和海盗的女儿相爱。被海盗卖为奴隶,到了土耳其苏丹后宫。因不愿阉割出逃,参加俄军攻打土耳其,成为俄军英雄。他来到彼得堡,成为女皇叶卡捷琳娜的宠臣。最后作为俄国的外交使节派往英国,活跃于上流社会。作品未完成,诗人参加希腊革命而牺牲。《唐璜》以辛辣的讽刺、富有浪漫传奇色彩和浓烈的抒情性而著称。济慈(Keats1795——1821)浪漫主义诗人,和拜伦、雪莱齐名。他的创作期只有5年,却写出了很多传世之作,如《夜莺颂》(OdetoaNightingale)、《秋颂》(OdetoAutumn)、《希腊古瓮颂》(OdeonaGrecianUrn)。他的抒情诗,叙事诗的基本思想是对永恒之美、大自然和古代希腊的歌颂。济慈的“纯美说”预示了19世纪后期的“为艺术而艺术”和唯美主义。唯美派诗人王尔德和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司各特(WalterScott1771——1832)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创作有诗歌、小说、历史著作、传记。但他的最大贡献是历史小说,共写27部历史小说,它们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反映了从中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