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竞争性超发下的我国银行业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全球货币竞争性超发下的我国银行业发展2013年04月15日16:28来源:银行家徐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相继推出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全球货币竞争性超发。货币竞争性超发不仅导致全球性货币与资本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还影响到银行业的发展利益和生存环境。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更为复杂,需要制订相应对策措施,以预防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美国先后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导致全球基础货币投放量持续上升和通货膨胀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仅在2012年,日本先后进行了六次量化宽松政策操作,向货币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以提振受到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这是导致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各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欧元区受到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为了复苏经济和摆脱危机,欧洲中央银行(ECB)先后实施了以担保债券购买计划(CBPP)、证券市场计划(SMP)、完全货币交易计划(OMT)共同构成的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性货币竞争性贬值态势。英国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交易中心,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本国经济的消极影响和冲击,不仅制定和实施了常规意义上的量化宽松政策,还不断“推陈出新”,增加本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如2012年7月英格兰银行推出的“融资-贷款计划(FLS)”,成为导致全球性货币竞争性超发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本文探讨的全球货币竞争性超发是指世界主要经济体特别是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经济体,同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大量增发货币,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和竞争性货币贬值的现象。国际“货币战争”是指各国通过调整利率、汇率等方式进行竞争性、破坏性货币贬值的政治经济博弈。货币竞争性超发原因全球货币竞争性超发作为西方国家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困境的现实途径,是导致国际“货币战争”的重要原因。全球货币竞争性超发的根源在于西方国家对国际货币与金融市场的不对称垄断,是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特别是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与不合理的根本体现。具体而言,全球性货币竞争性超发与国际“货币战争”的出现,有如下原因:中央银行或货币发行机构追求最大化利益与影响力。通过量化宽松形式向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符合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或货币发行机构的经济与政治利益。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中央银行或货币发行机构通过购买政府债券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不仅增加了其在中央政府机构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使其在与其他政府机构在预算分配和资源配置竞争方面获得优势地位,从而维护与增进本机构的政治地位与相关权益。二是中央银行或货币发行机构能够通过量化宽松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内货币与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干预宏观经济运行,引导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投融资行为,实现本机构干预经济的目标并维护本机构的经济与金融利益。三是中央银行或货币发行机构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干预国际货币与金融市场,对外转嫁金融与债务危机带来的风险,促进本国商品出口,降低本国对外债务负担。2012年12月开始,美联储(FED)作为美国的主要货币发行机构推进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QE4),以0~0.25%的超低利率每月购买450亿美元美国国债,试图为2013年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创造流动性条件,进一步强化了美联储干预本国与世界货币与金融市场的能力,也有利于巩固和强化美联储对美国政府的影响力,维护该机构股东的经济与政治利益。中央政府或行政管理当局解决经济与金融问题的策略选择。国际金融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导致大多数西方发达经济体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甚至衰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与衰退抑制了社会有效需求,政府面临失业率上升和财政收入减少的压力。通过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复苏并缓解就业压力,成为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政府的理性选择。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短期内增加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和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就业状况,促进经济复苏和尽快摆脱经济萧条带来的消极影响。与财政政策相比,通过量化宽松方式调控宏观经济面临的政治与经济约束力相对较小,这也为中央政府频繁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提供了方便。2013年1月22日,日本中央银行(BOJ)宣布新的无限期每月购买1450亿美元(13万亿日元)国债计划,即是日本新一届政府为走出长期经济萧条和克服2011年大地震带来的经济衰退消极影响,重整日本经济并解决日本经济发展长期面临困局的政策选择。国家间利益竞争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在国际货币与金融市场体系中,一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变更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各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相互影响与相互模仿的趋势日益显著。特别是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彼此之间联系密切,一国货币政策的重大调整必然引起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这涉及到两方面:一是国际货币的主要发行国增加货币流动性时,其他货币接受国为维护本国的贸易利益和外币资产权益而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政策。二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随着其贸易地位与货币地位的不断上升,传统货币与贸易大国为维护既得利益并打击新兴竞争对手,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政策。美联储在2008~2011年相继推出QE1、QE2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后,2012年6月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启动完全市场交易计划以取代债券市场计划。实际上,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美联储2012年推出的两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和QE4,也是受得了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现存国内货币与金融市场体系运行的必然结果。现存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WoodsSystem)崩溃后建立的,仍然是以美元为主要的国际储备、交易结算和投资货币,以浮动汇率制为特征,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仍然是该货币体系的主要受益者和规则制定者。该货币体系存在的内在缺陷也是导致全球货币竞争性超发与贬值的重要原因,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美国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主要发行国在获得了征收国际铸币税、全球范围内低成本借贷好处的同时,没有履行稳定国际货币与金融市场的义务。二是缺乏对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行为的有效约束,导致其国内利益集团的博弈影响到主要货币发行国的货币供给行为,导致国际货币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大与周期性波动。三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国际货币超发的累积递增效应,增大了全球性货币竞争性超发与贬值的影响范围和程度。2008年11月至2012年12月,美国相继实施的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没有受到任何强力约束;2012年,日本的六轮量化宽松政策也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任何强力约束,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反制能力有限。当前,全球竞争性货币超发与国际“货币战争”正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中央银行增加对政府债券的购买量,向国内外货币与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二是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不断降低银行利率和信贷成本,不断扩展信贷规模。三是短期内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从本国向主要贸易伙伴国传递与扩散。四是本币汇率对外持续贬值,形成本币对外贬值循环,推动本国出口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五是各国进行货币超发与货币贬值竞赛,导致全球性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循环螺旋式上升。六是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主义持续不断,国际贸易、金融与政治利益矛盾冲突不断激化,阻碍全球经济增长和一体化、区域化进程。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全球性货币超发与国际“货币战争”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引致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增加。全球货币竞争性超发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是指货币与金融市场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如各国政府为维护货币与金融利益进行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特别是汇率政策、利率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导致的政策变动风险;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导致各国宏观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风险;国际货币与金融市场动荡引起各国购买力变化和市场竞争力变化导致的周期性风险。全球货币竞争性超发必然诱发一系列政治经济事件,造成国际货币与金融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增大,形成非系统性风险。由于货币竞争性贬值导致的贸易摩擦与货币利益冲突导致会引发一些突发性风险,而全球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则会在一些国家或经济体诱发各种政治事件。大量频繁资本跨国流动增加了我国货币与金融市场的风险。全球货币竞争性超发增加了国际货币与金融市场的动荡风险,大量的流动资本与投机资本为规避各种市场风险和获得风险收益,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频繁流动,我国也必然成为国际流动资本与各种投机资本的“避风港”和谋利市场。大量游资与投机资本的跨国流动增加了我国货币与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可能扰乱我国金融市场秩序,增加各种投机性“泡沫”。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影响,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实现面临更多变数。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日益复杂。美国、欧盟和日本所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与流动泛滥,必然对人民币汇率和我国银行利率的形成机制产生冲击和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受到多方面约束。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全球金融与货币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我国金融市场与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金融市场与银行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大量不可预期和不可控的外部政策风险。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可能受到压缩。各国竞争性货币超发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期望通过促进本币贬值的方式改善对外贸易环境,推动本国出口贸易和外向型产业发展,并通过扩大外部需求的方式拉动本国经济增长。但各国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最终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全球货币与金融利益冲突增加的同时,贸易壁垒和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涌现,不仅阻碍全球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还阻碍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各国间的专业化合作与分工,使得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拓展受到制约。货币竞争性贬值给人民币国际化增添新的变数。随着我国经济地位和贸易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主要的交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与储备货币的地位逐步显现。美国、欧盟与日本作为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全球流动性泛滥和货币贬值,不仅影响到双边与多边经贸关系,而且对多边与双边货币与金融合作产生消极影响。我国银行业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主要操作者和推动者,也受到影响与制约。简言之,各国竞争性货币超发与国际“货币战争”增加了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部门的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银行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上升,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增添了新的变数,不仅拖累了全球经济增长,还压缩了我国银行业国际业务的市场空间,给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我国银行业应对策略应对全球竞争性货币超发与国际“货币战争”对我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我国银行业目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面临的共同任务。可从如下方面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全球大宗商品、能源与原材料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银行业务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全球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类产品价格上涨,增加了原材料与能源进口企业的经营成本与风险,与能源、原材料进口紧密相关的银行业务必然受到影响。各国货币竞争性超发特别是美国、欧盟与日本货币竞争性超发必然导致全球大宗商品、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我国作为全球大宗农产品、能源与原材料的主要进口国,价格上涨对我国国家利益的损害也最大,对以大宗农产品、能源与原材料进口相关的银行业务的影响也不可小视。防止国际投资资本大规模流入对我国银行业经营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与市场风险。全球竞争性货币超发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增加了全球性投机资本的大规模流动,我国则是国际游资进行投机活动的主要对象国。大规模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动不仅增加了我国银行业经营的风险,还使我国银行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对手。我国银行业如果不调整全球化发展战略和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竞争风险,则可能造成大量银行和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只有提高我国银行业应对全球性投资资本竞争能力,才能使我国银行业稳定发展。防止输入性通货膨胀导致的经济泡沫影响我国银行业稳健发展。全球竞争性货币超发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