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模式探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关于对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探讨与分析白培亮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人口仍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和发达国家3%左右的第一产业人口比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一、关于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概述人们到处在谈论信息,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信息这个词汇。我们听说: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我们正在迈向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将要迎接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那么什么是信息?广义地说,信息就是消息。一切存在都有信息。对人类而言,人的五官生来就是为了感受信息的,它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不过,人们一般说到2的信息多指信息的交流。信息本来就是可以交流的,如果不能交流,信息就没有用处了。信息还以被储存和使用。你所读过的书,你所听到的音乐,你所看到的事物,你所想到或者做过的事情,这些都是信息。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当前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在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是与信息化同步的农业,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成果,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我国“三农”具体工作主要集中在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域范围内,这决定了基层行政区域内农业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农业信息,特别是尚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完善服务体系、丰富服务手段、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农民培训等方面,促进农业信息在农村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流通、农资市场流通和农民生活消费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二、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对于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3加强农业信息化,统一网络平台的建设和整合,有利于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整合各部门已有纵向网,建设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可以集中使用资源,铲除目前形成的各部门间上下级纵向相通,横向隔绝的“部门网络”和“行业网络”,加快市直和区县部门的横向和纵向网络的整合进程。推动各政府部门之间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市和区县两个层面的共享。在建设经费投入有限,信息化建设起步晚的情况下,通过建设统一网络平台,提高横向网网络质量,可以保证资金匮乏的单位依靠统一网络平台开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缩短部门之间网络差距和信息化建设差距,减少政务网络建设经费的重复投入。加强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连接。沂水县沂水镇武家洼村建起了电视、电脑、电话“三点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在县乡农网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的指点下,大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使农民产得出、卖得出、收益高,使该村逐步形成了以食品生产基地、果蔬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基地、丰产林生产基地。这样便有利于增加农户、农业企业对信息与市场信息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农户、农业企业搜集、捕捉、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农户、农业企业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减少农业生产经营者生产的盲目性,实现农民和市场的有机连接。加强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又一次革命。它关系到农业的长远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农业的现代化问题,其内涵远不止“多种些什么,4少种些什么”这么简单。在实际生产中,农民调整种养殖结构的要求非常迫切,但愁的是不知“该怎么调、调什么?”这实质上是一个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问题。指导农民搞好结构调整,抓好市场问题是关键。无论什么样的调整都必须有市场,必须产生效益。过不了被市场承认和接受这道关,调整结构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市场问题其实又是个信息问题,所以,只有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市场需求,发挥地方优势,调整品种的比例关系;依靠科技,采用优良的品种和科学的种养方法,生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实施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增加收入。引导农民自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生产与消费变得更加匹配,大大减少由于盲目生产所造成的浪费,才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加强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科技含量,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可以方便快捷地推广良种选育、合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综合栽培控制等生产技术,可使农民不出家门在便可得到专家指导,增加生产效益,使农民真正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有利于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农业信息化模式,有利于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一家一户为主的个体农业,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个体农业只有在信息化农业的引导下相互整合,在各种专业生5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才能成为真正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如:四十里畜牧生产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按照“六统一”的原则,从种苗引进到销售整个环节由合作社与农户签定合同,实行“全程定单”,调动了农民合作养殖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该镇畜牧业经济合作社通过会员带动周边近千户养猪5000多头,可创效益200多万元,户均增收2000余元。又如:沂水县大雪枣产销合作社,是依托大唐枣业公司于2001年10月领办创立的,是一家集产业开发、技术研究和市场营销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该社建有高科技中心示范园1000亩,名优红枣种苗繁殖基地1200余亩,科技示范园13处;大枣品种400余个,优良品种28个,沂蒙小雪枣等名优稀特品种6个。同时,依托合作组织成立了山东省红枣研究所。近两年来,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积极发展合作分社,现已发展成为拥有万余社员的大型合作组织。目前,在全县19个乡镇设立了19个合作分社,发展大枣基地2万余亩,带动起全县2万户农民靠发展大枣产业走上了致富路。同时组织销售人员跑市场了解供需行情,上网查阅价格信息,然后把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户,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三、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基于以上情况,以我县为例进行了实地调查,其情况大致是:(1)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情况。2002年,依托农业部全国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县项目实施,一是在县农业局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中6心,配备专业工作人员4人;二是在全县19个乡镇分别建立了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每站配备2名专职信息员;三是在全县1040个行政村每村聘请了1名村级信息员,初步建成了县、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2)农业信息服务软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主要设施有机房1间、工作室2间,配备语音服务器1台、网络服务器2台、电脑4台,建立了电话语音系统、电脑网络系统、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其中电话语音系统主要设备包括语音工控机、语音卡、语音控制软件、语音合成软件、人工坐席端软件、信息采编软件,建成了由语音工控机、人工坐席端组成的电话语音系统;电脑网络系统主要设备有2台网站服务器,建立并开通了沂水农业信息网站,网站开设大栏目23个,子栏目45个;电视节目系统主要是会同县广播电视局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制成农业电视节目,通过县电视台进行播放,为农民提供更为直观的农业信息服务。(3)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情况:全县19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均按照“五个有”的标准(有专门办公场所、有微机和打印机、有制度、有电话、有专门工作人员)进行了建设,并实现宽带或电话拨号上网,其中沂水镇、道托乡分别建立了乡镇农业信息网站。村级信息员主要是对县、乡一级下发的信息通过黑板报、广播等形式进行传播。四、农业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7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从总体看,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农业信息专业人员缺乏。农业信息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事物,各地明显地缺乏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尤其缺乏既懂农业信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或仅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农民信息应用能力较差。部分涉农部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基层信息发布渠道少,部门之间农业信息传播和发布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沟通,信息利用不充分。由于农村文化落后、经济落后、信息化程度落后,大部分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加之当前农村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总体上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较低,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也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低下,认识不到信息的巨大作用,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五、突出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资源建设,丰富信息共享新内容,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目前县级建立信息中心,乡级建立信息服务站、村级建立信息服务点的基础上,切实搞好监督管理,使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坚强有力。要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作8用,使之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自身的重点服务内容,充分利用电脑、电视、电话等现代传播媒体的综合优势,结合科技服务厅建设,有效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完善了“三电一厅”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村干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到企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进村入户到企服务活动。信息的进村入户到企要视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采取适当的信息传播手段,绝不能不顾乡村、农户的现实条件一味地要求农民上网。应从农村的现实出发,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采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整合信息资源,让农民和涉农企业及时获得所需的信息。沂水近年来采用建设农业信息网、开通农技110服务热线、创办电视专题节目、举办培训班、发放信息明白纸等形式,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到企,各种手段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取得了一定成效。“沂水农业信息网”注重信息的搜集发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农技110热线”组织10多名农业专家接听农民咨询电话,能及时帮助解答生产中的难题;电视专题节目有声有影,直观生动;现场培训使农民和专家直接面对面,便于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互动性较强。实践表明,这些方式容易被农民接受,是农民获得信息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基层农业信息建设。目前,全市各信息服务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农产品加工企业每年上网发布各类供求信息4000多条,网上产品销售额超过4000万元,农技110服务热线每年为农民解答难题1000多个,覆盖面扩大到周边县市,农业专题电视节目在农村深受广大农民喜爱,每年接受农民培训的人数达到20余万人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适时指导农民应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