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由此可见,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研究与探索阶段。那么,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怎样的教育对策?带着这些问题,一年来,我们对全校1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和跟踪调查,从中发现和总结出了一些问题,并结合我校的工作实践提出一些教育对策,与广大同仁们研究与探讨。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设计问卷调查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跟踪调查,并在问卷调查之后,针对不同年级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支持系统(父母或其他长辈)、学习经历、自我评价、成功与失败的经历、困惑与烦恼、其他等。我们对全校16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发540份调查问卷,分别召开了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座谈会。三、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我们用自制的问卷在全校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但也有不少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这表明,农村中学生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自我失控,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考试舞弊、厌学等,尤其是毕业年级各方面压力大,表现尤为突出。(一)、心理问题最严重的方面是学习的困惑与烦恼。其问题有:1、学习的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从而导致失眠、神经衰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也是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不少学生受社会的影响觉得学习真没意思,“有出息的靠关系”是大部分同学的共识,并且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因而产生不想努力去读书的念头,只是迫于父母老师的压力不得不学。还有一些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学习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的等等。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更为严重。有的学生一到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以至于不能以很好的状态参加考试,导致成绩很不理想。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批评,家长的埋怨甚至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二)青春期心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方面:1、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年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2、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巨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巨变。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时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特别是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三)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和睦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会给儿童在心理上造成更大的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他们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有位学生说“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唠叨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2、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教师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正常交往和业余生活引起的困惑和烦恼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之间发生冲突地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3、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和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有位学生说,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个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四)其他情感类问题。除青春期表现出的情绪不稳定、早恋以及性心理问题外,中学生还存在一些较为普遍而又严重的情感类问题。1、嫉妒。很多学生都会就家庭环境、穿着打扮、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进行攀比而产生嫉妒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工作优秀者或对外貌俊美者的嫉妒、怨恨,甚至刻意拆台或报复等不良的行为,以达心理平衡。2、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主要为交往中的自卑心理,生理缺陷或不足引起的消极和自我暗示,对自我智力估计和对性格气质自我评价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3、对抗和逃避。由于长期家长或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于严厉,使其感到精神和自尊上受到伤害,导致情绪上变得烦躁、抑郁、狂燥,常因一次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经常与家长、老师发生激烈冲突;或者是感到“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而选择逃避,如离家出走,冷战等。4、逆反心理。逆反心理青少年中出现“不受教,不听话,顶牛,对着干”者,就是逆反心理。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对策面对中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认为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增强教育的效果。(一)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和教育体系,坚持学生自我调适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1、建立一支以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为骨干,由全体教师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没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可能的。为此,学校通过邀请有关心理教育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督促教师参加自学、培训等多种渠道,着手从观念、知识、能力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进行培养、壮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全体教师明确人人都是心理辅导教师,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育能力,以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2、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在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注重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耐力、锻炼意志力,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使学生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3、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积极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了解学生,因此,班主任队伍自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班主任要注意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要主动适时给予心理辅导,把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其他任课教师要密切配合,一旦发现学生有明显的心理不健康现象,也要主动地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调适工作。学校心理老师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讲座。例如,我校心理老师开设了“知心朋友”信箱,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等。4、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因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帮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帮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二)注重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调查表明,向家人诉说也是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家长能否及时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呢?1、首先家长应该多与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等状况,尽最大可能缩小“代沟”。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每个孩子总想将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新知识向家长炫耀向亲友诉说,但由于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长工作的繁忙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勾通的时间减少,质量下降,孩子只好通过其他途径和方法与他人进行交流或是花大量时间与电视、电脑等进行单向交流,即使有疑问或是想表白也只能“望而止语”,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亦不断加大,形成了所谓的“代沟”。一旦形成“代沟”,就很难通过孩子和家长本身予以消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家长也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各种培训,多学一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有关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2、家长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长应根据孩子生理、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要爱之有度,要热情耐心,要鼓励帮助,要严格要求。切忌用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口气来教训孩子。应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和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一些平等的心灵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当孩子向你倾诉他(她)的内心感受时,应耐心倾听,并给予劝慰和鼓励,尽力帮助孩子化解心理矛盾。3、树立正确地培养观,对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家长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切,对孩子的学业要求往往较高。孩子精神压力大,一旦考试受挫,容易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每一位家长都应像鲁迅先生那样,树立正确的培养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