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职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析柏常青,嵇成国(金湖县金南职业高级中学,江苏淮安211611)摘要: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缺失和社会关爱不够是产生“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学校与社会联手形成合力是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对策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基地,是心理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根据。父母则是青少年的首席心理辅导教师,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村职业学校很多学生父母认为子女已经长大,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选择长期离家在外打工,因而校园出现了许多“留守学生”。这些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的非常时期,但得不到正常呵护与教育,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缺陷。如何对这些“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了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农村职校“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1.情绪问题“留守学生”父母不在其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伤、焦虑、怨恨、忧郁。很多“留守学生”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祖辈经常是体弱多病,“留守学生”不仅得不到关爱,还要去照顾祖辈,因而对父母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存在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情绪低落、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2.自卑闭琐“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隔离,他们与祖辈之间存在“代沟”,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什么事都闷在心里,缺失了心理交流机会。这种情感障碍长期累积使得“留守学生”产生了自卑闭琐心理。另一方面,他们总觉得是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没考上重点中学,自己的任性,自己的无能,父母才进城务工的。他们在深深的自责心的作用下,积郁成疾,加剧了“留守学生”的自卑心理。他们由此变得沉默寡言,自卑闭琐,形成不自信、不合群、自我封闭的性格。3.依赖心理“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而且由于思想2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常对留守子女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因此经常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祖辈、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4.性格缺陷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失落感和不安全感,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孤独感、无助感、失落感和不安全感,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使孩子变得孤僻、脆弱、内向、抑郁和敏感。隔代抚养的“留守学生”在老人过分溺爱和长期无人管束的情况下,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5.逆反心理一些“留守学生”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二、农村职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1.家庭亲情因素“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教育界的一句名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内向、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学生”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从我校近年来调查统计的情况看,大部分“后进生”来自这些家庭。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对人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农村职业学校的师资水平有限,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班主任、课任教师对本班“留守学生”不是很了解,他们与监护人的沟通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有效对接,导致大多数“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矫正。特别是那些长期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学生”,有家不想回,因为回家没有家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现在虽然一些学校开始关注“留守学生”,但是多数只停留在形式上,实际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3所遇到的困难偏少,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注更少。3.社会氛围因素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又一个重要环境,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留守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由于“留守学生”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人们对“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认识不够,社会都缺乏对“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关心和指导,缺乏一种对“留守学生”的关爱氛围。“留守学生”还没有得到政府、学校、家庭的足够重视,大多数农村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仍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化解。三、农村职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1.充分重视家庭教育教育子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视家教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外出务工人员的责任所在。父母在外打工是为了培养教育子女,这是每个家长都明白的道理。因此,外出务工人员教育子女不容忽视,如何教育呢?针对上属问题,笔者认为: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做到定时与子女沟通和交流,利用电话与子女交流思想情感,如文化程度较高者最好通过书信或网络与之交流,如果条件许可,应多回家探望子女,进行亲情关怀。寒暑假可以带孩子到打工地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教育子女不要乱花钱,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亦可在打工地帮孩子找一份与其所学专业相近假期工作,不仅可以增长孩子的专业知识又可以有更多时间与其作情感上的交流。无论是祖辈监护或亲戚监护,都要履行监护责任,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作情感上的沟通。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的全面健康发展,不仅关心生活,还要关心学习。定期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交流、沟通,了解子女在校表现,不能等出现问题,才找到老师。2.学校教育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在农村地区,家长和孩子心目中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是学校。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一是要加强与“留守学生”家庭的联系。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学生”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如建立“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建立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学生”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无人倾诉、无处4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三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如文体艺活动、技能比武、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鼓励“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活动。四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实施“教师-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活动,教师的帮扶要对留守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学习上加以辅导,生活上给予关心,情感上给予诱导。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在温暖的集体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3.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应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注,有效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向未成年学生开放,为“留守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多关注“留守学生”,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组织社会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帮助,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促进“留守学生”身心都能健康成长。在适当的时候组织“留守学生”集中活动,如“中秋晚会”、“新年联欢”活动等,进一步优化其生存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综上所述,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沐浴阳光,健康成长,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