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经济论文关于农村金融经济的论文农村金融的市场定位与改革思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农村金融经济论文关于农村金融经济的论文:农村金融的市场定位与改革思路改革7年:强大活力与二元现象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由此引发了中国农村金融的一场巨变。《方案》提出深化信用社改革要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农村金融机构在历经7年左右的改革后,呈现出了强大活力,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银行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单体实力也日益增强,“三农”金融服务满足度有所提高。产权改革激发出的活力,促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资本、质量和效益等成数倍增长。仅就江苏和安徽来看,农合机构的资产总额,2009年年末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3倍和3.8倍,分别实现净利润66.62亿元和13.25亿元,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下降了9.87%和28.42%。但在改革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农村金融“二元化”、公司治理“缺位”等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所谓农村金融呈现二元化特征,是指在经济发达区域和中西部偏远地区呈现出了十分不同的发展步伐,即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涉农企业和组织的金融供给较为丰富,而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农民的金融供给相对不足,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即便在一个地区,也呈现出农村金融的二元化特征。如江苏省的苏中和苏北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和管理水平,就明显低于苏南地区。苏中和苏北地区净利润占全省比重仅为13.8%和18.2%,其农合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也高出苏南地区1倍以上,从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盈利性指标来看,苏中和苏北地区也远远低于苏南。从机构类别看,农村信用社与农村银行机构间的经营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整体风险状况更为突出。2009年末,江苏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109.73亿元,占全省农合机构不良贷款总额的59.3%,不良贷款率为7.46%,分别比农商行和农合行高5.71个和3.2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7.2%,分别比农商行和农合行低5.34个和3.05个百分点。农合机构发展的“二元化”,势必造成农村金融服务的“二元化”,即经济发达地区与传统农业地区比较,“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差距在拉大。市场定位:三农、县域与中小企业从我国一些地区的发展情况看,跨区发展和设立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的两个可行路径。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开设异地支行,走出本地,谋求新的发展空间。以江苏张家港农商行为例,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该行开设的3家异地支行和主发起设立的2家村镇银行业务经营均实现放量增长,截至2010年3月底,5家机构存款总额约14亿元,贷款总额超过13亿元。再如,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则计划在未来3年内到四川、陕西等7省市设立分行。但不是所有的银行都能具备跨区设分行的条件,许多农村金融机构选择了开设村镇银行的路径寻求发展。如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等都在设立村镇银行。由此看来,谋求跨区发展做大做强和向下延伸设立村镇银行,是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两个方向。但是不管走什么路,不论怎么改革,我国农村金融的市场定位总离不开“三农”、县域和中小企业。农村金融的落脚点是“三农”、县域和中小企业。由于在城市金融业务方面的短板因素,令农合机构无法在与大行的短兵相接中占到主动,坚持“三农”、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也是农合机构面对市场竞争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的方向不能丢。农信社变成银行后,“农村”两个字不能丢,农村银行机构的经营理念、服务方式要向商业银行看齐,但业务定位仍要面向“三农”、县域和中小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农商行市场定位是走差异化道路.换言之,农村经济、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中隐藏的巨大市场潜力,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改革思路:夯实基础与创新服务1.切实加快农村金融网点建设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国1/3乡镇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占全国乡镇总数8.61%的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而其中占80%的2367个乡镇属于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存款大于贷款,贷款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设农村金融体系的首要之举,是尽快解决空白金融乡镇的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贫困县,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县域,中小企业活跃的县域,更要加大力度,尽快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改变贷款供给不足的现状。2.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货组织农村金融难,主要就难在农户小额信贷,而这恰恰是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关键所在。所谓“小额信贷”,主要包括两层要义:一是“小额”,二是“信贷”。因此,小额信贷天然就不适合大商业银行操作。农村的中小企业大多无法提供完整的财务报表,以及相应的抵押或担保,从大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只能走小额信贷这条路。衡量农村金融是否发展,其标准并不在于多少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而在于由于农村小额信贷的顺利推行,有多少比例的农户能够申请到贷款。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农户小额信贷是破题求解农村金融所必须迈过的门槛。当前,应当认真总结我国各地农村小额信贷的经验和做法,深入研究借鉴德国中小企业贷款模式和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贷款金融机构等国际经验,革新农村小额信贷的制度办法,从机构体系、业务运作、环境建设等关键环节入手,完善相关的政策补偿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推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小额信贷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3.调整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政策现阶段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政策层面上还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可相应调整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政策,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能进入金融机构,为当地社区服务。在政策导向上,综合运用财税杠杆与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施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让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规范和引导民间信贷的健康发展。4.探索建立农村银保互动机制可探索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一是对与农村小额信贷相关的农业保险给予更大比例的保费补贴,将贷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纳入财政补贴范围,进一步畅通信贷渠道,重点解决农村小额贷款的“出口”问题.二是在农村小额贷款信贷审批环节,将农户的保单质押纳入有效担保物范围,尽快拟定有关农户保单质押贷款的操作细节规范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该项业务的指导和监督。三是尽快推进农业巨灾保险机制建设,建立在保费补贴之外单独预算的农业巨灾保险基金以及财政支持的巨灾再保险保障,拓展农业风险的可保范围。阶段性目标是建立农村信贷机构、涉农保险机构、地方政府三方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共同制定相关业务流程,合力打造涉农金融服务链,形成监督合力,共同防范业务风险。参考文献:【1]农村金融改革七年再起步发展不平街引深度思考.21世纪经济报道,2010(5).【2]农信社“化茧成商”之痛:逐利仍需坚守支农重任.中国经济周刊,2010(s).【3]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得失比较分析.中国改革论坛,2009(4).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