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邮电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校属各单位: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以及《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渝教高〔2007〕8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现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意见。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1.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实施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和“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进一步加强师资及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2.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由学校统筹规划、教务处牵头、各学院实施、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各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院长是学院教学工作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开展本部门工作。学校要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按照教高〔2007〕2号和〔2005〕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保证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25%以上,并投入专项经费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建设的制度体系,确保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各项举措和保证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落实。3.以“适应需求,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完善管理”作为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实施“一、二、八、五”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即坚持“一个主要任务”:以提高教育质—3—量为主要任务;力争“两个改革突破”: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为突破;加强“八项重点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大学生创新性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建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建设;落实“五项管理措施”: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学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和评价奖励机制。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力争在下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实施专业提升计划4.加强对学科专业布局结构的调整和新设置专业的规划。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着眼于突出特色优势和加强紧缺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现有学科专业布局和各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坚持从需求原则、质量原则、效益原则、发展原则和优先原则出发,加强对拟新增专业办学条件与社会需求情况的论证,科学规划新设置专业。进一步强化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5.实施专业提升计划。“十一五”期间,学校投入1500万—4—元左右的建设经费,通过分类指导、立项建设的方式,全面推进学校专业建设及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有较长办学历史和较高办学水平的专业,应以专业评估优秀为建设目标,通过强化特色和优势,积极争取市级和国家级特色优势专业。已有毕业生和一定办学水平的专业,应以专业评估优良为建设目标,加强特色定位和优势挖掘,积极争取校级和市级特色优势专业。其他新办专业应以专业评估合格和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权审核为基本目标,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努力争取专业评估良好成绩。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团队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强化、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的推进等各项工作,并以此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全面实施。在明确建设目标和工作举措基础上,以三年为建设周期,严格过程控制与年度目标考核。通过努力,建成一批校级特色优势(品牌)专业,5-8个市级特色优势专业,2-4个国家级特色优势专业。三、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拓展图书资料和网络化教学资源6.加强以精品课程为主线的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构建包括国家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及达标课程的课程建设体系。注重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配套改革,加强对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的规范,提升多媒—5—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效果。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教学。推进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重点支持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中讲授/小班辅导/个别答疑组合、“课程+设计”、“课程+讲座”以及系列学术专题讲座等不同方式来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推进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课程特色的强化。新增市级精品课程6-8门,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突破。7.加强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办法,规范教材的编写、选用、使用及供应服务。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各级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力争形成一批有影响的优质教材,产生5-8部国家级教材。注重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化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办法和教材评价机制,加大对教材选用质量的监控力度。构建与我校教材供应服务改革相适应的工作机制,采取切实措施来实现教材的有效重复利用,保证教材使用情况符合课程教学的要求。8.拓展图书资料和网络化教学资源。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十一五”期间,将所有的必修课和限选课教学资源纳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范围,以各级精品课程为主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网络教学课程,建成基于数字校园应用支撑平台的学习资源中心。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6—做好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的采购工作。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高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拓展图书资料资源。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9.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坚持开展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教育。坚持青年教师试讲制度、助教制度和“传帮带”制度,逐步使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由副教授及教授担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能的专项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特别要重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措施,选派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教学科研骨干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10.继续坚持教授上讲台制度。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进一步完善“教授上讲台”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授学术造诣深、立足学科前沿的优势,通过课内讲座、专题学术报告等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国—7—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高水平专业人士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1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中青年骨干和教学名师。完善责任教师选聘制度,制定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相关管理办法,评选选拔一批学校的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培育一批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的,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校级、市级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打造一支教书育人成效显著的校级、市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队伍。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12.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和AB学分制,按照“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塑造人文精神”的理念,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结合主辅修、第二专业修读的实施,积极开展“外语+专业”、“专业模块整体嵌入”等多种知识、能力复合培养的探索,使学生成为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大力推进开放式办学,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及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以“3+1”、“2+2”和“2+1+1”等多种模式,积极推进各类合作办学项目,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8—得到进一步提升。13.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的立项建设工作。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积极探索以班级、专业、学院为单位的多种规模试验。在强化班试点的基础上,支持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等多角度综合,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立项实验;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推进产学研结合和中外合作办学,支持探索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教学团队建设等全方位创新的立项实验;在推进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建设的进程中,支持以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目标的立项实验;学校鼓励并积极组织以院际或校际合作开展的市级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申报。1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规范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列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应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应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加强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等基础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及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形成学校立体化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采取在校内开设企业课程、建设企业(模拟)实验室和在企业开出学校实践项目等产学研结合互动的方式,加强—9—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加大实验教改项目的支持力度,带动实验教学模式及内容、方法、手段、管理的改革创新。积极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加大学校配套经费的投入和人员培训力度,建设好一批特色优势专业实验室。力争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8个。15.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推广“课赛结合”经验,支持在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入综合性课程设计,采取课程设计与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进一步加强资助或奖励力度,拓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空间,组织好学生参与面较广的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等校内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资助计划,以立项资助的方式每年资助100个项目,鼓励优秀学生以自愿组织或社团组织方式开展的专项社会调查及学术科技创新试验活动。完善相关制度办法,支持在校学生参与学校教师在研科研项目。加强B学分素质提升模块的组织实施,推进创新学分认定、素质拓展和技能认证工作。六、加强专业能力培养,注重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提高16.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学科专业传统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紧紧围绕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特—10—色的强化,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强化对学生专业学习过程的设计和指导,加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拓展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个性化发展空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素质过硬的专门人才。17.着力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双语教学,在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英语水平考试和英语口语测试等英语能力认证考试体系的建设。积极扩展外语教学语种,推动网络环境下的外语学习模式,加强英语交际体验中心等外语交际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双语教学的相关管理办法,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双语教学课程。加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