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与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培养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的日益加重了人们越来越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振兴国民经济与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各国虽然纷纷把目光转向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制造。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例如纯电动汽车领域,电池、电机、电控三大领域的技术还不成熟。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提升说到底还是人才的培养。但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本文旨在探讨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特有要求,总结规律与经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人才因素提供建设性意见。【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作者】佟亚洲(1981年—)男、硕士、上海电机学院汽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汽车服务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1、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类型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招聘还处在与传统汽车人才招聘相同渠道与方式,招聘岗位主要集中在销售、维修保障服务,研发岗位招聘较少主要在电池、电控等机电技术专业高级人员为主。1.1、汽车产业通用性人才。这类人才是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基础性人才,任何运动承载工具,都需要具备基本的机械电气技能人才来实现。这类人才要具备汽车设计、汽车开发、动力总成设计开发、关键零部件、试制试验等技术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品牌塑造、售后服务、维修保险、项目管理等等技能。同时汽车会展、汽车金融、汽车保险、评估等汽车服务行业人才需求量会越来越大。1.2、新能源汽车针对性人才。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亟需要培养既了解新能源汽车构造、电驱动、混合动力汽车开发、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高效新型内燃机、电机与驱动器、DC/DC变换器、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业界普遍关注的电池的政策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将建立研发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幅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和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轻量化水平)、高效变速传动、氢气管理、高电压安全、氢气安全、汽车总线网络,以及随着云计算及IT网络的发展应用,汽车将成为互联网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又成为相关信息技术与智能汽车人才需求的新领域。2、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现状2.1、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未来缺口巨大。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步伐逐渐加快,各大汽车品牌均推出新能源车型,新能源汽车的逐渐热门,会很快走进家庭,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缺口确很大。按照汽车拥有量与维修人才需求量的比例关系,未来几年,上海市对新能源汽车中高端维修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图表12002至2020年上海对汽车人才的需求(数据来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年度传统汽车汽车从业人新能源汽车产新能源汽车人员产销量(万辆)员需求数量(万人)销量(万辆)需求数量(按比例估算)(万人)2012150201.280.1720202002050050按照2012年中国新汽车车型共生产12784辆,同比增长74.3%,其中商用车生5722辆,乘用车生产7062辆,数量相对传动动力汽车可以忽略不计,相应的新能源汽车人才数量更是稀少。经过调查了解中国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北京等地有汽车专业的高校后,发现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极少,相关方面的人才培养也几乎为零。比如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是唯一设有新能源汽修专业的学校,第一届,2012年秋季首批50名学生正式入学,刚入学已被杭州几家销售混合动力的汽车4S店看中,目前正在积极协商中,就业前景一片光明。2.2、现有的中国汽车业人才结构本身不合理,对未来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提供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改革空间。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发达国家从事汽车制造业的人数与从事汽车相关行业的人数比例通常为1:10。目前我国直接从事汽车生产的从业人员超过200万如果按照1:10的比例推算,中国的汽车营销、保养检修、金融保险等售后市场服务人员需求量应超过2000万,而现在中国汽车维修行业仅有240万从业人员,其他市场服务人员更少另外汽车行业的发展迅猛,而我国汽车业起步较晚,在研发方面,无论是自主品牌的研发,还是对国外车型的本地化研发,都急缺汽车人才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行业中研发人才一般都占到3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例还不到8%中国汽车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和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相比,显得很不相称。见之于传统汽车行业汽车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如果不做早起规划和研究,那么难以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面临再次落后的危机。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紧缺情况分析我国传统汽车人才培养还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可以成为我们培养新能源汽车人才的良好借鉴契机。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在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道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有效的产学研协助机制和商业模式尚未形成由于长期相对封闭的办学环境,产学研之间的联系被长期割裂,各自成体系地服务各自利益部门,高校通过市场相互连接的协助机制需要长时间市场利润的实现来被认同,这往往成为人才联合培养根本症结所在。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产学研各方应有明确的分工,而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侧重市场见效快的商业性技术和应有,科研院所侧重基础研究和测试数据的积累,高校侧重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我们现在各个部门未形成互动机制,导致技术创新的研发、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各个环节不通畅,大量技术成果未能应用。其次、新能源汽车行业亟需的复合型汽车人才更是缺乏。汽车电控关键技术,其中车身关键技术还分为汽车板精益成形技术车身工艺/工装设计车身装配质量控制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等特别是轿车底盘技术的电控技术,仍然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因而抵消了中国自主品牌的成本优势,影响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一批既具有汽车专业背景又懂得国际贸易法律营销等高级企业管理的企业家。第三、技术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发达国家汽车研发人才的培养有高等技术院校以及企业或者企业股东设立的人才培训基地,这些基地的培训学员成绩好坏与否是直接和聘用、奖金等挂钩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新能源汽车本市模块化水平较高,人才对不同模块间的知识理解和共享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学科设置的交叉不够,不能适应新能源汽车研发的需要。例如汽车专业只懂汽车,不懂材料、工艺、电控、程序编辑,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兼容性差。我国汽车产业组织本身是依托国外技术,技术直接引进成熟产品为技术战略,现成的产品只需要人去组装,这就对汽车产业的溢出效应不明显,特别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对模块化程度较高的新能源汽车更是如此,一旦不注重自主研发,每个模块都引进成熟产品,那将是恶性循环。三、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应对措施。1、建立国家电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及产业协作平台。加快电动汽车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成立全国范围的电动汽车产业联盟,联盟中要凸显高校地位,涵盖包括与电动汽车发展密切相关的汽车电池、电控、电机、信息技术、半导体、装备制造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共享平台,以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纽带,加强与上游关键技术研发企业和高校合作、与下游应用型高校及厂商推广示范运行。新能源发展行业信息可以实时与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共享,无缝链接,联盟主办的各类汽车产业技术研讨会的承办方必须对高校单位参会给予免会费和提供资讯服务。联盟定期对主办方和参与方对人才培养的支持设计专门的考核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作为企业和各级联盟内组织的税收、奖励等激励因素的依据。2、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要以电动车技术模块构成为依据,统筹整合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培训基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提高职业教育师资质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3、营造好一个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必须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中的主体作用。4、必须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尽管中国每年都有大批汽车专业的学生毕业,可仍然出现企业找不到可用之才的情况原因是目前很多已设置汽车专业的学校,大多数只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教学标准滞后岗位工作标准为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校方应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为导向,结合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不断改进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和教师队伍的构建和培养。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组织院校科研机构,围绕汽车产业重大技术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大科研和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认证认可制度,提高汽车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参考文献】:1.王青《从技术跟随到战略布局—新能源汽车技术革命与中国应对战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2、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201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