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季养生李俊立郝晓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与四季养生李俊立郝晓婷(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摘要一年四季的气候轮换,自然状况改变之下,人们的生理状况也会受影响。在不同的时节,我们需要摄取不同的养分来补充身体的需求,中医认为世界事物并非独立分离的,而是处于相互和谐状态。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及规律有独特的见解;他们以一个整体观来认识世界,更创立阴阳、五行理论去解释各种复杂现象。而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属于自然界的一份子;因此一定受外界环境气候所影响,相应地也会根据需要,产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应。举例如不同季节,身体脉搏现象,包括节奏、速度、搏动量、张力方面都有转变。春天偏向弦脉,脉管张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脉,脉势盛大骤来骤去;秋天偏向浮脉,手指轻按皮肤表面即能清楚触到搏动;冬天偏向沉脉,轻按不明显,要重按才能感到脉动起伏。一般在辨症时,中医师都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另外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有季节性;春天好发温病;夏天易中暑;秋天有燥症;冬天有冻伤。由此,我们需要作出不同的饮食调整。《皇帝内经》也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因此中医养生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关键词中医养生四季平衡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一、春季养生春季阳气生发,但气候变化较大,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适度运动,使春气之升发有序,阳气之增长有路,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在衣着方面应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随时注意增减衣被,注意保暖,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服饰宽松宽松衣带,披散头发,形体得以舒展,气血不致淤积。肝气血顺畅,身体必然强健。适量运动在春季开展适合时令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极拳等,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促进吐故纳新,强身健体,又可怡情养肝,达到护肝保健目的。此外春季应心情舒畅,心胸开阔,情绪乐观,顺应肝气的疏泄条达,做到使体内阳气得以疏发,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和谐。心情舒畅由于肝喜疏恶郁,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成疾。首先要学会制怒,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使肝火熄灭,肝气正常生发、顺调。肝,“是四肢的根本,藏魂之所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是人体中的最大腺体。犹如一个“化工厂”,具有代谢、肝汁分泌、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的调节等功能。按中医理论,肝属五行之木,春木旺,肝主事,因此春季护肝尤为重要。从免疫学意义和实践中看,春季护肝,对于增强对其它疾病的免疫能力亦有着重要作用。我国传统中医养生“四季侧重”的原则认为春季肝脏当令,养阳益肝是首要,以防肝脏淤滞不畅,并提倡春季养肝食为先和以脏补脏的方法。舒肝养血菠菜佳,波菜为春天的应时蔬菜,它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等作用,对肝气不舒及并发胃病的辅助治疗常有很好的疗效。春季阳气升发,饮食上应多吃辛甘发散为阳之品,以顺应肝之疏泄,如葱、大枣、花生等,不宜多吃酸味食物,以免影响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平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不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匀。少饮酒,初春时节寒气较盛,少量饮酒有利于通经、活血、化淤和肝脏阳气之升发。但不能贪杯过量,因为肝脏代谢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多饮必伤肝!多饮水初春寒冷干燥易缺水,多喝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喝水还有利于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二、夏季养生夏季养生,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易于向外发泄,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午休,以避炎热,消除疲劳。在衣着方面,应选用麻纱、丝绸等易散热、透汗、舒适、凉爽的面料。汗出后及时沐浴更衣,以免受凉。居室宜阴凉、通风,但避免直接吹风,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保持空气新鲜。平日里的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也很重要,晚上不能睡的太晚,早上要在6点30分左右起床进行锻炼。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静,做到神清气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内生。注意养心,夏季是心脏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脏的养生保健。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夏季应多食清心泻火,热解暑之品,如苦瓜、菊花茶、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等,切忌因贪凉而暴食冷饮、冰水、生冷瓜果等,以免寒凉太过伤及脾胃。忌食肥腻、辛辣、燥热等品,以免助阳化火,酿生湿热,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三、秋季养生秋季为“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气候冷热多变,稍不留意便易感受外邪,旧病也易复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天为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大地处于收容平定状态的季节。为了应顺天地自然,养生家应当早睡早起,和鸡的睡起时间一样。此时,在精神行为上要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使肺气清降,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侵害。这些都是适应秋季的养身之道,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将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还会发生“飨泄”的毛病,如此就“奉藏者少”了。关于秋天的养身之道,丘处机《摄生消息论》提醒:“但春秋之际,故(旧)疾发动之时,切需安养,量其自性将养。”又说:“又当清晨,睡觉(醒来)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以两手搓热慰眼数次,多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这些,都可供作养生家秋季将息的参考。在衣着方面,应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有意识地让人体逐渐适应向寒冷季节转换的环境变化。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干燥,燥邪伤人,易伤肺气,耗人阴津,可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如梨、苹果、甘蔗、荸荠等,以润肺生津。四、冬季养生冬季气候寒冷,阴气盛极,阳气潜伏,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晚起以护人体阴精。《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湿,无泄皮肤,使气丞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解读:冬季当使神志伏匿,并情志舒畅而闭藏,以适天时闭藏之期。逆之则水伤,木失所养,并影响春季生发之气。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肾的养护。在衣着方面,要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冬天是一年四季中营养物质最易积蓄的时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补。日常生活中应心平气和,情绪安静、愉快,避免情志过激,最忌恐惧、惊吓和烦躁,以免影响阳气潜藏。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剧上升。所以冬季养生要注意防寒。五、结论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及规律有独特的见解;他们以一个整体观来认识世界,更创立阴阳、五行理论去解释各种复杂现象。《皇帝内经》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认为对自然界阴阳的变化,“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四季养生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的生理活动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祛病延年。若不顺应其变化,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因此中医养生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养生法也因人而异,主张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法,适时养生。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