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气汤治疗非器质性嗜睡症临床观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健脾益气汤治疗非器质性嗜睡症临床观察丁树栋1,管恩兰2(1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262200;2山东省诸城市和平药店总店,262200)[摘要]目的探讨用自拟健脾益气汤治疗非器质性嗜睡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拟健脾益气汤治疗46例非器质性嗜睡症患者,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6例非器质性嗜睡症患者,经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33例,占72%;显效7例,占15%;有效5例,占11%;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98%。结论用自拟健脾益气汤治疗非器质性嗜睡症,疗效显著,未发生毒副反应。[关键词]健脾益气汤;治疗;非器质性嗜睡症非器质性嗜睡症是指白天睡眠过多。表现为特别在安静或单调环境下,经常困乏思睡,并可不分场合甚至在需要十分清醒的情况下,也出现不同程度、不可抗拒的大睡。过多的睡眠不是由于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症状的一部分。过多的睡眠引起显著的痛苦或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受损[1]。近年来,笔者用自拟健脾益气汤治疗非器质性嗜睡症患者4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46例非器质性嗜睡症患者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20岁~55岁,平均39.5岁;病程1个月~3个月者18例,3个月~6个月者15例,6个月以上者13例,平均6.5个月。其症状标准为: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不存在从唤醒到完全清醒的时间延长或睡眠中呼吸暂停;无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如猝倒症、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醒前幻觉等)。其严重程度标准为:病人为此明显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功能。病程标准为几乎每天发生,并且至少已1个月。46例均系根据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嗜睡症(F51.1非器质性嗜睡症)的诊断标准确诊的非器质性嗜睡症患者。并根据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嗜睡症(F51.1非器质性嗜睡症)对于本病的排除标准作为排除标准(不是由于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2]。2治疗方法健脾益气汤基本方:党参10g,白术12g,薏苡仁30g,茯苓10g,山药15g,柴胡10g,木香10g,陈皮10g,竹茹10g,草豆蔻6g,菖蒲10g,甘草6g。脾虚湿盛,头身困重者加苍术10g;气血两虚有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体倦怠,面色不华,食少纳呆,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者,加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肝火亢盛有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等症状者加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有腰酸膝软,遗精早泄、小便频数等肾虚症状者加熟地20g,山萸肉10g,金樱子10g;痰浊较重,头部昏蒙沉重,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苔腻、脉滑者加半夏10g,天麻10g。服药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连续用药2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并嘱患者忌烟、酒、辛辣、生冷及其他刺激性食物。3疗效标准治愈:服药1个疗程后,睡眠恢复到正常状态,嗜睡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以上未复发;显效:服药1个疗程后,睡眠基本恢复正常,嗜睡及其他伴随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服药1个疗程后,嗜睡及其他伴随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服药1个疗程后,嗜睡及其他伴随症状均无改善甚至加重。4治疗结果所有46例非器质性嗜睡症患者均服药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其中治愈33例,占72%;显效7例,占15%;有效5例,占11%;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98%。5典型病例患者,男,36岁,因饮食后嗜睡3个月,加重7d而于2008年6月21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因忧思、惊恐等情志刺激而发病。经某医院诊断为“非器质性嗜睡症”,未经治疗,寻余求诊。症见:餐后嗜睡,甚则饭未吃完即困不可支,倒下便睡,神疲肢倦,少气懒言,心悸头晕,腰酸膝软,遗精早泄、小便频数,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脾肾两虚型非器质性嗜睡症(饮食后嗜睡),即中医之谷劳病。治宜健脾补肾。给予健脾益气汤原方加熟地20g,山萸肉10g,金樱子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服药1个疗程后,饮食后嗜睡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未复发。6讨论非器质性嗜睡症属中医学中“多寐”、“多眠”、“嗜卧”、“善眠”等范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脾虚,心、肺、肝、肾之病变皆可影响脾脏功能,在辨治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统筹兼顾。脾虚则其运化功能失常,易聚湿生痰,痰湿蒙蔽清窍而发病。在治疗方面,应以健脾、醒脾,去湿化痰为主,气血两虚者应兼顾气血双补,肝火亢盛应兼顾清肝泻火,肾虚者应兼顾补肾填精,痰湿盛者,应重视祛痰除湿。健脾益气汤中党参、白术、薏苡仁、茯苓、山药、柴胡、木香、陈皮、竹茹益气健脾,化痰除湿;草豆蔻、菖蒲醒脾开窍;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相得益彰,共奏益气醒脾、化痰除湿之功,药症相符,故收良效。参考文献[1]郝伟,江开达.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143.[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9-120.作者简介:第一作者:丁树栋(1955-),男,主治医师,大专,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工作。通讯作者:管恩兰(1955-),女,主治医师,中专,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工作。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