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医教育还原中医本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加强中医教育,还原中医本色韩乐军北京大兴区第三支部关键词:中医文化,传统文化,大学教育,中西医结合,师资,本科,赤脚医生。摘要:中医是我国文化宝库的瑰宝,现代医学的闯入,让中医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虽然养生堂的播出,让人们又重新开始关注中医,但是由于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中医基础的课程,使得人们在此方面知识不够,在提倡传统教育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体系的一大缺失。学习医学知识不是为了当大夫,而是为了自己和周围人更好的健康生活,由于从小缺乏正确的医学教育,每年流失的医学人才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同时,由此造成的社会医疗资源和医保资金的浪费也是巨大的。而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分科不科学,学术思想单一僵化,重药轻技,师资不足等种种现实问题,影响着中医学子的求助之路,以及日后的工作发展。同时对于赤脚医生如何规范到医疗体系中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中医是我国文化宝库的瑰宝,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炎黄子孙的不断总结创新,成为保证人民健康的一道坚实屏障。张仲景、孙思邈、钱乙、杨继洲、李时珍等,不同时代,不同领域都不断涌现出杰出人才,从医理、药理、生理、病理、导引、针灸、方剂、药物种植采摘等各个方面进行详尽的阐述分析,吸取前人精华,融入当时先进的知识,创新技术,开拓思路,使得中医能够不断被继承,随之发扬光大。进入近代,现代医学的闯入,让中医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现代医学有着“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操作起来很直观,容易让人接受,中医这种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传统抽象思辨思维被逐渐摒弃。经过民国时的“废除中医运动”以及文革“破四旧”的这两次浩劫,中医的根基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再加上固有的保守思想,使得很多流派、技术失传,中医人才青黄不接。尽管新中国建立以后主张“西学中”,建立正规的中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这些年又有名老中医师带徒的政策出台,但是,无法改变的是人们对中医的理解和信任度已经落到了空前的低点。近一段时间推出的养生堂,虽然让人们又重新开始关注中医,但是由于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中医基础的课程,使得人们在此方面知识不够,形成一窝蜂式的效仿,专家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却不懂得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道理,不是所有人的养生方案和看病方案都是相同的,这也让临床医生烦恼不已。在提倡传统教育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体系的一大缺失。古人云:不为良相,变为良医。只要是读书人,多多少少也会一些医学,而今,我们的孩子都在为数理化奋斗,更用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中国式英语学习上,有多少好苗子因为这英语成绩进不了更高的学府,又有多少想接受再次提高的中医学生和年轻的中医大夫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这隐形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学习医学知识不是为了当大夫,而是为了自己和周围人更好的健康生活,哪怕只懂得基础的医学常识,至少不会被墙上的黑医广告忽悠,不会被假冒伪劣的保健品坑骗,得了小病不会耽误,没得病之前知道如何预防,仅此几点我们每年又能为国家节省多少医保费用和医疗资源呢?恐怕没人计算统计过。中医的治未病不是到了成年之后听几次养生堂,看几本中医书,参加几次义诊就能明白的,这是需要从小到大培养起来的意识,是需要知识的长期积累,是需要不断的教育灌输而逐渐形成的!只有全民对中医文化的认识普遍增强了,中医现代化发展才可能从量变到质变。除了要提高全民中医文化素质之外,我们的另一个主战场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作为提供中医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各省的中医药大学一直都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几十年发展过来,基本上都是集教学、科研、临床于一身的模式,试想一个医生又要临床,又要带学生,还要为科研的硬性指标奋斗,怎么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在不断提升自我的情况下带好学生?学校初衷是好的,想通过临床、教学、科研互相促进,提高医生、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带来更好的业务老师,为他们做出好的榜样,但是,事实是真正能做到这种境界的的师资太少了,而最终被耽误的是我们广大的学子。有的5年本科学生毕业了,居然还没有过独立看病的体验,哪怕是为家人治疗感冒都没有过,这个看似是笑话,却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大学里。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实习医院都是三级甲等,无论大小考试都能顺利通过,可就是不敢也不会自己看病!有的人会说这是个案,请别忘了,学生出来是要当大夫治病救人的,毕业后之后代表的是学校教育质量,不能把一个考试合格,但是不会看病的学生输送到医院,让工作单位再从头培养教育,这是不负责任的。另外,对于大学所分设的专业有待商榷,从高考分班开始,就人为的分成中医临床、针灸推拿专业,虽然所有课程大家都会学到,但是毕竟学习侧重点和考试重点出现了偏移,经过几年的学习,使学生自己潜意识里形成针灸不是我的专业,或者开药不是我的专长,扎针按摩是小专业,受苦受累风险大不赚钱等错误概念,等进入实际临床之后发现两者其实是分不开的,原本方药和针灸就是不同的治疗手段而已,古人哪一个不是针药并用,很普通的一件事现在反而成为部分医生的治疗特色了,只能说这种局面的出现是我们大学教育人为一手促成的。而其他诸如气功导引、砭石、四时养生、饮食养生、手诊等课程更是成为考查课、选修课甚至是兴趣小组的社团活动了,为什么呢?因为学校里对此方面有研究有见地的老师少或者行政资历不够,不能够被重视,可是这些在临床上都是很实用的,学生却学不到。留在学校的老师往往又是同一个派别的师徒师兄弟关系居多,造成了学府内部学术传承单一,缺乏多方面的竞争意识,长期以往将会有思维固化一家独大的危险,不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值得注意。有的人曾经开过玩笑说:中医药大学里培养出来的中医本科生基本上就是一个中医专科加上一个西医专科,因为在大学里学习中医西医课的课时所占比例4:6,这就造成毕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水平不如西医本科生,而自己的老本行业务水平也不扎实,最可悲的是进入医院分配科室时,几乎大部分中医专科综合医院里的科室设置和西医是一样的:呼吸科,消化科,泌尿科等等,有的中医医院的领导在和同僚交流时是这么说的:跟西医聊我们就说我们的中医特色,跟中医探讨我们就说我院的手术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目前大学教育延伸到附属医院的现状,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最常见的“典范模式”,以至于很多中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没有多久就不会望闻问切,只会看化验单、开西药、打点滴、做手术了,多年的中医药大学教育并没有把中医文化的精髓植入学生的思想,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当国家不断的为推进公有制医院体制改革和大学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出新政试水的时候,中医事业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赤脚医生们,被关注的却及其少之又少。他们中大部分是家传的,有的甚至就只会看一两种疾病,但是,就是靠着这一两招的绝技,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成为了公立医院有益的技术补充——尽管有时候他们可能都没有行医执照。这种非官方的师带徒更加注重临床实际操作,疗效也是肯定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样的人才招收到师资队伍中呢?也许他没有行医资格,不能把中医理论完整地讲给学生,但是这些技术方法,这些临床思维如果被继承下来,肯定会更好的丰富现有的中医教育体系。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她从始至终都是采取开放的胸怀包容一切,“寻求古训,博采众长”。时代在变迁,内容也在改变。如何能让中医文化焕发出更加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医人的使命。如何抓好全民杏林文化教育,如何让莘莘学子点石成金,不再背弃自己的中医梦是我们的责任。相信通过群策群力,我们的中医药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作者简历:韩乐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全日制本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在职研究生,主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全科教育基地带教师资,北京市社区卫生“十百千工作”业务骨干。曾发表国家级刊物论文2篇,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负责崇文区中青年科研基金“腹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课题项目。曾获得东城区双十佳青年医师称号。现工作于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邮编:100061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法华南里25楼西门4层联系电话“13911346686电子邮箱“13911346686@163.com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