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维护民族健康的脊梁记得儿时家里有一本《皇帝内经》,在封面左右写着“祖先岁月几千年,科学之巅一皇冠”。中医的许多理念是不能用现代科学来解释的,不是因为落后,相反它是超越并包容了科学技术。它既是形而上之道,无形无象,通天达地;又是形而下之器,有形有象,医病治人;同时也是一种渗透于东方世俗文化、哲学、艺术的价值观。中医的高明之处是把人放在天地之间,看见了天人合一的奥妙,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身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一年有十二个月,人身有十二条经络;天之六气以对人之六腑;地之五行以合人之五脏。阴阳五行学说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内在器官的孤立活动,它们之间有着循环不息,相生相克关系,与周围事物特别是自然界四时节气变化也同样存在着促生、制约的联系。中医医道的存在形式和形态不仅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和文化的最高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生命源头和价值源头的所在,它是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皇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的思想源泉,是中医学理论的坚实基础。智慧的中国祖先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结合阴阳五行的思想方法,贯穿在基本理论之中,从而指导临床实践。“万物纪纲,先别阴阳”阴阳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切事物分类的纲领,它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同时也是生长毁灭的根源,一切显露形象的发源地。因此结合到中医治疗疾病,首先也必须辨别阴阳。经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古人总结了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四时时序的转移,气候的变化和万物在宇宙间受了自然环境的影响所产生出来的规律,以这种自然规律结合五行学说来说明事物互相联系反其变化的概况。应用到人体便可联系到营卫、气血、经络、五脏的生理病理。这种理论就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说明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所以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来治病是智慧的开端,阴阳五行学说的意义,大之则天地万物,细之则人身皮毛,以至疾病的辨证论治均可用这一学说来论证。临床治疗上的主旨是“调节阴阳,以平为期”,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寒暑燥湿风这些邪气的侵害,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使病害有了耐以生存的环境。中医着眼于平衡人体阴阳,恢复人体免疫力,帮助正气战胜邪气,既阴阳和而自愈。《伤寒论》是在《内经》的理论指导下诞生的一部临床实践辉煌巨著,字句经典,方证有效,其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先生解释为:“中风发于阳,故卫阳外浮,风着肌理之孙络,闭其外出之路,故营阴内弱。发热恶风既恶寒并见者,风袭肺窍,鼻中有清涕而气不通,故鼻鸣,风冱肌理,脾阳内停,水湿不能作汗外达,故胃气不和而干呕。桂枝汤方用桂枝以通肌理达四肢,芍药以泻孙络,生姜、甘草、大枣以助脾阳,又恐脾阳之不动也,更饮热粥以助之,而营阴之弱者振矣,然后汗液由脾而泻于肌理者,乃能直击皮毛与卫气相接,卫始无独强之弊,所谓阴阳和而自愈也”。《伤寒论》开篇就是桂枝汤,被称为群方之祖,其中一百一十三方有八十一方是由桂枝汤演变而来,扶正气祛邪气,和阴阳调营卫,是调节人体整体功能的生命之方。这就是医学前辈们讲的《伤寒论》是方外有方,法外有法。笔者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呢脂肪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脂肪瘤一般长在皮里肉外处,是大汗淋淋时用冷水洗澡或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等使血脉在流通最旺盛时遇到冷气寒邪的入侵,阻碍了经脉气血的运行,促使卫气聚集局部所致。其病灶在营卫之间,对这种疾病治疗的原则在于调和营卫,其方剂的配伍就是桂枝汤加减。朱某,女,65岁,多年前身上长了很多脂肪瘤,双臂和大腿上较多,今年4月感觉明显疼痛,走路已经一瘸一拐,脉浮滑而迟,笔者用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白术、茯苓、乳香、没药,两剂药后疼痛感消失,走路正常。中医讲“机圆则活,僵硬则死”根据这个患者的脉象分析,她脾胃虚弱、痰湿停饮,配方里方剂暗合了理中汤和苓桂术甘汤,可以起到健脾胃,化痰湿,和营卫的效果。从理论上来讲就是从整体出发,人体是互相作用互相协调的,在病理上是互相影响的,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体内阴阳失衡。我们通过诊断所收集的资料来分析判断体内阴阳平衡在多大程度上遭到破坏,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来调整阴阳,利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的特点,所开处方不仅仅是药物,其中还蕴涵着自然和宇宙的法则。在临床实践中,最关键的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的内容除了治疗以外其余都与诊断有关,我们懂得和掌握了基本理论,就能了解疾病的来龙去脉,如果不熟悉基本理论在诊断工作中就会感到茫然失措。在诊断中把握中医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大的原则,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其症而不究其因,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调治之方,先别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辨证无错癌症就和感冒一样好治,学通医理大病小病一样治。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旨,论证人体受邪的过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到脏腑,而且经络到脏腑需要一个过程。正如《内经》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现代社会之所以重大疾病和慢性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是因为辨证的思路和方法不对,如有患者头昏、头痛、呕吐、胸闷、身疼、怕冷怕热等症状,按“六经辨证”来诊治,其实就是一些不同程度的表证反映在不同的经络上,其病只在皮毛肌肤之中,病情简单而易治。结果到医院做各种检查,如果没有查出不正常指标就会诊断为“亚健康”综合症,让疾病“合法化”发展,然后病入筋脉,再入六腑,再入五脏,形成各种重大慢性疾病,正谓半死半生也。曾有人问我会不会看精神病,告之他妻子得了精神病在精神病院住了一段时间,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因此想到中医。我问患者的症状以及如何诊断为精神病的,她告诉我头晕、胸闷、不欲食、胆小怕事,到医院检查一切指标正常,稀里糊涂被诊断为早期精神病。切其脉沉弦,略迟,加上如上症状确为少阳胆经受寒,内经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有决断性和判断能力,一旦受邪就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所以胆小怕事,治疗时用小柴胡汤合上温胆汤,三剂药好了七八成,坚持一个多月用药告以痊愈。治病必求于本,此病本在少阳胆经,如不及时医治仍其在精神病院发展必将成结胸、藏结等重症。此类“人造疾病”就是在辨证论治上犯了方向性错误,违背了天地宇宙的自然规律和法则,且“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医自古以来提倡养生、保健、治未病以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近百岁的名老中医邓铁涛在《记青年中医寄语》里讲到“中青年中医们,不管你是大专、本科、硕士毕业,真诚希望重新温课,进行经典经方再学习,多读书,多临床,尽量用中医中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把各种病人治好,我们不排斥西医,但必须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实践。中国中医药早在几千年前水平都被誉为科学之巅。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几千年的民族健康得以维护。中国地区出现的瘟疫从未像欧洲鼠疫那般蔓延祸害几百年,是因为中医治病有良效也。因此中医药是维护民族健康的脊梁,中医文化代代相传,已成为华夏儿女养生活命的法宝,它虽然一度遭受异族文化的入侵,仍然光芒四射,出淤泥而不染。二十一世纪的中医药已站在腾飞的起跑线上,必将走向世界,服务于全人类的健康。作者:姜廷英题目:中医药是维护民族健康的脊梁附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健康的脊梁。中医本身就是一套成熟的科学体系,其博大,其精深。中医看见了天人合一的奥妙,人是天地之间的产物,身体变化规律离不开天地变化,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有六腑亦有五脏。阴阳五行学说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内在器官的孤立活动,其规律与天地自然界的变化紧密联系,由此而诞生医学奇书《皇帝内经》。结合到中医治疗疾病首先也须辨别阴阳,以“调节阴阳,以平为期”为根本,着眼于平衡人体阴阳,恢复人体免疫力,帮助正气战胜邪气,既阴阳和而自愈。而《伤寒论》又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下诞生的一部临床实践巨著,其以“六经辨证”为主旨,但不离阴阳平衡前提。中医在诊断过程中应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热者凉之。同时人体受邪过程是由表入里,其病在皮毛肌肤最易医治,若仍其发展入腑,入脏则为半生半死之重症。现代许多医者在辨证论治上犯了方向性错误,违背天地宇宙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导致重大疾病和慢性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药在《皇帝内经》理论指导下,几千年的民族健康得以维护,为中华儿女繁衍不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文化代代相传,在此希望广大青年中医,多学经典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活法活用,将中医药推向全世界,服务于全人类的健康。关键词中医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阴阳平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六经辨证民族脊梁作者:姜廷英简介:出生经方中医世家,自幼学习中医,运用经方,有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各种慢性疾病都有较深的研究和突出的疗效邮编:444100通讯地址:湖北省当阳市坝陵办事处坝陵桥二巷41号联系电话:13343547149邮箱:522978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