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中医健康中国中医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从神农尝百草到现在的合理膳食,都有着中医的影子。然而如何利用好中医药文化,打造健康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值得深思。一、百姓对中医缺乏正确的认识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成公认,两者各具比较优势。正因如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了《宪法》。但长期以来,政府的方针和宪法精神并未得到很好贯彻。在具体的法律政策、行政管理、国家投资、科研发展和医疗实践等各个方面,普遍重西医轻中医,加上过去卫生部门只注重西医式的健康知识宣传,使得百姓对中医缺乏正确认识,中医地位、中医药利用率不断下降,中医药发展面临困境。近年来,有关中医药两个截然不同的消息令人不胜唏嘘:一方面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之后,正准备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另一方面竟然还有中国人在网上征集签名要求告别中医中药,让中医在五年内全部退出国家医疗体制!虽然对后一种荒谬的行为,国家卫计委已给予公开批驳,但百姓对中医缺乏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却令人深思,也不容回避。事实上,中医问题并非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被西医激化的历史问题。中医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医药或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问题。中医的理论和西医有很大的区别。整体观、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观点。要想让百姓认识中医,关键在于让百姓正确地理解阴阳五行。无论在中医里还是在中国哲学里,阴阳五行都不应该被理解为真实物质的“阴阳”和“五行”,而是应该理解为代表相生相克动态关系的符号,它表明的是,事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循环作用的关系,而且永远是动态的。有句话说“中医治人,西医治病。”中医将传统经脉学说、方剂精华、五运六气等诸多因素紧密结合,细细追索疾病根源再根据个人的不同体质,培元固本、持久而深入、从源头上化解病因,效果往往出奇制胜,达到祛病“治人”的目的。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药剂、有艾灸、有拔罐、有食疗……但这些治疗方法都能达到疏通气脉、调节身体的功效。假如百姓能够忘记金木水火土这些真实的物质,而只看作是一个符号体系,就有可能弄懂中医医学问题的解释系统。二、政府管理对中医缺乏正确的认识(一)认识错误造成的发展阻碍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上各脏腑之间功能密切配合,在病理上各脏腑互相影响。正常情况下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发生疾病时气血失和,阴阳失衡。因此,中医在诊治要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病人的全身情况,辨证施治,辨脏腑功能以哪脏、哪腑失调为主,辨气血,阴阳失衡与否,辨疾病的性质是寒、是热,是虚、是实。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疗原则,西医的诊断仅是参考,不能以西医诊断确定中医治法。1、现行医疗管理制度造成的阻碍。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现行行医执照制也限制正常民间行医,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现行医疗执法监督制度阻碍正常民间行医,民间行医出了哪怕是正常的事故,因无行医执照,若被提起诉讼,必受法律制裁。医疗制度的这些限制,迫使许多真正的民间医生只得地下行医、“非法”行医,造成民间中医市场十分混乱。2、以西医标准评判中医造成的阻碍。中西医本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各自有一套临床方法与评判标准,两者基本无法兼容。但在现行医疗理念与制度下,中医的诊病、治病与验效,新中药的开发、评审与推广,基本采用西医标准来判定。3、中药西医化造成的阻碍。中医诊疗,讲究辨证施治;中药使用,讲究汤头方剂增减,因人而异。近年来,中药发展是按西医科研途径,主要采取数量化、客观化办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搞清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类似西药的专治“某种病”的“新型中药”。采用这种方法,若是借以从中药中开发出新西药,无可非议;但若将其作为中药发展的途径,其结果不是中药现代化,而是中药的西药化。其结果,中药不仅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日本“废医存药”覆辙。4、中医院西医化造成的阻碍。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等级中医院,但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中药西药为主互见;验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二)培养方式造成的发展阻碍1、中医后继乏人造成的阻碍。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以湖北黄石铁山区为例,该区有二甲医院2家(市四医院、大冶铁矿职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从事中医诊疗服务的仅有4人。大冶铁矿职工医院2人(周云、陈静媛),市四医院已取消中医科;铁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中医服务,鹿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唯一1名中医是退休返聘人员(方儒文);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名(潘幸福)。中医技术人员的严重匮乏,必然造成宣传推广工作的无力。2、中医教育日益西化造成的阻碍。近年来,中医教育严重西医化。课程安排上,中西医课时几乎相等。中医理论训练不仅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中医望闻问切等技能训练也不多。学生毕业后,基本上不会用中医思路看病,难以称为真正中医。上研究生深造者,大都不是在中医理论及临床上提高,而是遵循西医教育方法,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不少中医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临床看病。3、否定师徒传承造成的阻碍。师徒传承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几千年来造就了一批批中医大夫。但现行医疗制度,基本否定师徒传承,使纯正中医后继乏人。现在,国内知名中医已为数不多,按西医式教育培养的中医,在真正中医上有成就者甚少。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三)宣传错误造成的发展阻碍中医学是融合了人文、自然、生命的医学科学。中医学理论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经过数千年经验的、理论的知识积淀而构成的,是反映人体生命、疾病状态的生理、病理现象的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之集合。1、中医的产生、内涵、核心都离不开对自然的感知,这与现代传播环境的内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性使得中医文化的传播相较于西医越发困难和难以理解。2、中医学界普遍缺乏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尽管中医理论还停留在古朴的状态,尽管目前对中医一些治疗效果还难以进行实验验证,但不能作为否定中医学理论之科学性的客观依据。3、中医文化中难以被人们理解的名词术语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途径使之符合现代的通俗语言体系。国家虽然对中医文化越来越重视,但专业人员的缺失等原因使得中医文化得不到传播媒介的足够青睐。4、在很多宣传中,将中医定性为调养慢性病,治病疗效缓慢,主要应用在中老年疾病的治疗和保健中。这种宣传造成很多年轻人对中医不了解,不熟悉,甚至带有偏见,丧失了在年轻群体中的话语传播权。三、一点建议中医文化的薪火相传关系着一门医学领域甚至文化体系的兴亡,中医文化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中医的命运是中华传统文化命运的一个缩影,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因此,中医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体系,中医学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知识结构、科学手段等已与现代人产生了较大差距,中医诊疗技术,虽然孕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但在人类知识结构日益更新的今天,有必要完成新旧科学的过渡。要通过对中医药科学传统地位的确定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2、“发展传统医学”虽然被庄严地写进宪法,但在一些具体法律法规和医疗管理制度上,实际上一直在歧视、歪曲和限制中医药。要重新修正涉及中医药管理的法规制度,如具体的医疗模式、医事制度、医教制度等,使之更符合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需求。3、加强中医界自身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允许获得执业资格的中医药师带徒,增加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从而充实、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时代特色并增强它对于现代社会的普适性。4、加强文化宣传,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使该“文化”深入人们心灵之中,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5、加大对中医文化研究的政策倾斜和经济投入,建立一套针对中医院的规章管理制度,使中医院部再是不中不西“二流医院”。6、加强对涉中医药文化的养生馆等场所的管理,杜绝非卫生部门发放涉及中医药使用资格证。7、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建立消除“中医只能治慢性病”的误解。以中医国粹引领健康养生,以中药文化搭建健康平台。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打造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保障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人们身心健康。8、采用“医院+社会+家庭”的全方位治疗模式,弘扬中医文化,复兴中华文明。作者简介:严刚,广东省南朗镇濠涌村人,1971年元月出生,中医世家。毕业于黄石理工学院医疗系,1988年在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卫生院从医,由父亲的传授加上自己努力的发展成为一位中西医结合型基层医生。行医科目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外科、痧症等。对痧症指微及痧症全书记载的七十二种痧的治疗方法相当熟悉。曾发表国内论文十多篇,在中国中医药报、黄石日报发表中医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