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儿注射性瘫痪的诊治体会张永陕西省汉中市西安医学院直属汉江医院(723003)【关键词】注射性瘫痪穴位注射推拿小儿注射性瘫痪是由于给小儿肌肉注射时部位选择不当或注射过程深伤及坐骨神经后患肢立即或隔数日逐渐出现瘫痪,剧烈疼痛,足下垂及足内翻畸形等一系列症状的病症,属于中医“瘘证”范畴。近年来,本病有增多的趋势,笔者从2000年~2010年共治此类患者11例,用穴位注射配合推拿治疗,除1例因经济原因而中断治疗外,其他10例均获痊愈,现将体会总结如下:一、病因病机小儿由于形体未充,经脉气血不盈,给其肌肉注射时,若部位选择不当或进针过深均会伤及络脉,《内经》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得关节者也。”经脉气血对维持机体四肢关节的正常功能起着极为重要作用,一旦经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小儿患肢无以濡养,故瘘瘫不用伴疼痛麻木。现代医学认为:给小儿肌肉注射时,针头直接可伤及坐骨神经干,造成坐骨神经不完全损伤,此属于机械性损伤,病情发展较快,症状较重,神经恢复较慢。另外,给小儿肌肉注射的药物系神经毒性药物或过浓药液均可由附近扩散至坐骨神2经而致化学性损伤,这此药物包括常用的如青霉素、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其中以青霉素和安痛定最易引起本病。化学性损伤病情发展较慢,症状隐伏,易造成漏诊,引起病情的延误,故应及早诊断,并正确的给予治疗。二、临床表现与诊断本病多发生在3周岁左右的小儿,肌注后小儿患肢出现沿坐骨神经线有灼样疼痛,麻木,患儿哭闹不休,不能下地行走;患肢有足下垂内翻畸形,足背屈,外翻功能障碍;搀扶患儿行走呈“跨阀症”同时有小腿前外侧面,足背面,第1—4足趾背面皮肤感觉障碍,病程长者伴有小腿外侧肌肉萎缩,肌电图有失神经电位表现。三、治疗方法:1、穴位注射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局部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抽取神经生长因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制),2ml用6号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再推药,边推药边出针,每次选2个穴位,交替使用,每穴注入1ml药物。2、推拿原则:行气治血通络,濡润筋脉养肌。方法:俯卧位①滚法以腰骶部开始,循足太阳膀胱经向下至足跟,往返数次;②点按肾俞、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穴;③弹拨环跳穴,将患肢,提捏跟腱。3仰卧位①衮法以腹股沟沿足阳明胃经向下至外踝,往返数次;②点按伏兔、足三里、阳陵泉、解溪穴;③搓抖患肢,摇踝关节。随症加减,若足内翻,重点衮足]少阳经配合一指禅推绝骨穴和丘墟穴,或者丘墟穴上拔火罐;足下垂重点用袞法作用于足阳明胃经。穴位注射隔日一次,推拿每日一次,十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为一周。用以上手法和药物作用于患肢局部及有关经络和穴位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经脉肌肉得以濡养,神经可恢复。四、典型病例张某,男,3岁,2003年6月3日初诊,患儿因感冒在当地卫生院肌肉注射青霉素,病毒唑(具体剂量不详)治疗,13天前第8次肌注,右臀部肌注完毕后,患儿当即右足内翻,不能站立行走,当天予右臀部热敷后好转,下午能行走,右足下垂。此后口服维生素B1,ATP等药物及外敷中草药治疗。恢复缓慢,现仍足下垂。发病来无腹泻及发热。检查:行走时呈阀步态,右小腿肌张力低,右足下垂略内翻,右足背屈不能,腱反射存在,病理征(一)肌电图失神经支配的肌电图表现。诊断:小儿注射性瘫痪,用上述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足下垂等症状消失,但肌电图显示有轻度失电位表现。停用穴位注射,4继用推拿治疗近3个疗程,查肌电图正常,随访至今未见异常。五、注意1、我们通过对10例患儿观察发现,年龄愈小的患儿,治疗效果愈好,疗程愈短,这主要与小儿坐骨神经发育的程度有关,年龄越大,神经发育越好,损伤后,治疗越困难,故一旦发现此病,要及时正确的治疗,以免留后遗症。2、坚持治疗,配合患肢功能锻炼。3、一定要注意预防本病的发生,预防的具体措施有:①护士或医生在给小儿肌肉注射时一定要有责任心,不可掉以轻心。尤其基层及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的规范化。②注射部位要选择正确,如果瘦弱的患儿,注射时部位选择在股外侧中段肌肉群,以防万一。③药物的选择一定要慎重,避免使用神经毒性药物或过浓药液,过去有的医生为追求虚名,在给小儿肌肉注青霉素时,加了一定量的苯甲醇,以求减缓注射痛,结果很易造成小儿注射性瘫痪,我们所冶的11例患儿中,有1例属此类情况;④肌注射时不易过深,针头宁向外也不可向内倾斜。参考文献《实用针灸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6月70—71,350—351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推拿学》上海科学出版社5第一版1995:43—47作者:张永,男,41岁,主治中医师,从事医疗临床工作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西安医学院直属汉江医院中医康复科电话:0916-229258818391676208邮编:7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