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浅谈初中数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潘明珠淮南市第九中学电话:13359035178邮箱:panmingzhu163@163.com摘要:教学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教学现状,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与可行性规划。怎样让中国数学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实效,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教育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创造的过程。本文针对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部分弊端,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弊端策略正文: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大多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大学里接受了教育教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经过了短暂的教育实习,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创新,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学习、掌握、借鉴各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能根据初中数学的实际情况,吸收他人教学方法的长处,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课堂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部分问题1、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习成为了“填鸭”。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阴霾,还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传统的“教师负责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淮南市2009年中学数学学科参评论文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的震慑,更何况学生自己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没。目前,大部分的学校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的模式,尽管教育改革努力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中考、高考对学生的影响仍然很大,使得大多数学校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题海战术、应试教育,教学效果也没有想象的好。有不少漫画上也画着初三、高三的写照:教室里每个座位上都堆有小山样的题卷,学生从书山里露出来的脑袋上也挂着像年轮一样的眼镜。弊端是很明显的,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学中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对学生情感教育偏少。目前,大部分学校一个班都达到50人朝上多则可达70多人,一般多采用吃“大锅饭”的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也有利于教师把握节奏、全面考虑、统筹安排。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特别是一些教师过分注重智力因素,相对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少,自然而然在他们之间形成隔膜。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动机、兴趣难以了解,无法得到反馈,学生的焦虑、交际需要等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集中型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人性化不显著,使学生学习太被动,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所需和兴趣来学习。3、教学过分机械,一味照搬公式,没有创新意识。有这样一节课: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3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4、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束缚学生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就是指19世纪初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就是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还占据主导地位的“五段教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就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它已经落后了。它强调知识是第一位,而忽略了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它方面的价值。例如初中里有关实数这章的学习,很多老师就会设计出十几种题型来训练和考评学生,到底是学生为数学还是数学为学生?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最终成为导致学生厌学的直接因素。5、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教学媒体还比较落后。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部分学校都力争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如建立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但多媒体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多,更谈不上普及。这样就对一些形象的场景很难让学生感知到。学生对意境把握不准直接影响其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对一些几何的学习,很多概念老师总是翻来覆去的说,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但如果有多媒体的辅助,学生学习起来应该更生动也更形象,相对也容易理解,更容易对概念进行把握。二、我们需要一个自主、丰富、多变、协调的课堂数学教育应该培养出有数学素养的,何谓数学素养?《标准》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懂得数学的价值,即懂得数学在我们文化中的地位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42)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懂得数学是人类社会中极为普遍的活动。从市场经济到科学技术,处处需要数学。应该使学生相信自己有用数学的能力,而不是害怕数学或厌恶数学。3)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问题,可以来自数学内部,也可以来自数学外部,更主要是来自现实世界。要求学生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调查研究,收集论据,进行论证,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会数学交流。会读数学,写数学,讨论数学,会与他人用数学语言交流思想。5)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作出假设,收集资料,做出论证,检验假设.这是学数学的基本功。由此我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新课程标准提倡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强调教师要以生为本,要做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1)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发展应归结为现实所需。当学生要学习某种新知识之前,如果他们先了解这项知识在生活中的背景材料,那么对知识的理解会自然,接受也坦然,记忆长远,学习态度也会表现得更主动更有兴趣。例如学习重要不等式的两个定理时,可通过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重要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a折销售,第二次打b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b折,第二次打a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2ab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共同得出:甲乙方案给顾客的优惠率都是1ab;丙方案给顾客的优惠率是21()2ab,最后归结为比较ab与2()2ab大小的问题。用作差法即可得2()2abab,另外通过平方展开或开方即可得重要不等式:(1)222abab,(2)2abab。这样给出重要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相当自然。5学生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活用数学语言(符号),才能更为透彻的表达问题的实质。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才能被有效得培养出来。(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并非是个呆板,木讷的学科,如果用心观察会发现里面很多的定理都可以让学生动手获取并加以验证。例如在几何中学习两条平行线同时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同位角相等一节中,我们先可以画出两条平行线如图一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一共找出四组同位角,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得出结果∠1=∠5,∠2=∠6,∠3=∠7,∠4=∠8,从而得出所需的定理。学生在自身的动手和思考过程中,主动地发现和构建新知识,这比教师硬塞给他们要强百倍。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逐渐地会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实,用数学的头脑来分析周围的世界。(3)通过特例猜想,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特例是数学学习中获取信息,寻求问题解决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特殊性寓于一般性之中,教师从旁引导学生从特例开始考察,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猜想、论证、应用”的全过程,然后去猜想、归纳出一般性结论;教师还可设计相关的探索性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归纳并猜想出命题。这样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特例,对于正确理解、巩固和掌握命题、结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4)通过对比推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在学习分式的加减法时,学生看到那么多的法则都表现出很烦燥,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学起来特别没劲。对于这种现象,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思索,能不能找到跟它类似的以前学习的知6识,让其旧知变新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知识。例如5x+3yx²-y²-2xx²-y²,乍一看式子比较长也比较烦琐,对于刚接触分式的同学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让学生把它与以前的分数知识联系起来,分母相同,分子的加减只是单纯的整式运算,那大部分学生能很快的算出结果。让学生感到很自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2、教学方式教学的展开宜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扩展”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智力超常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和教学上的准备。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降低问题的难度,然后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表扬和肯定。对于智力超常的学生,教师可以一方面提升问题的难度以适应他们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出一部分学习资料,指导他们进行自学,做到因材施教。4、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可记录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心理状况,使学生与教师能经常通过一些书面方式进行交谈,达到教学中的及时双向反馈。课后还应做到及时反思,对本节课好坏点做个总结。从而使教师易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及个人思维风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也使教师能够根据课堂的反应对知识点做到更为准确的把握。这样,教师就能从学生的这些资料中综合出各种学生的成就抱负水平、焦虑水平、意志水平,从而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5、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7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