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方法摘要:初中“问题学生”成因主要有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因素。用平等、宽容、不断激励、委以重任、循序渐进等方法,能更好地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关键词:初中;问题学生;教育;转化方法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144-02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问题学生”数量增多和类型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正逐渐显现。因此,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成为了目前初中教育中重要的工作任务。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效也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笔者依据教育理论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针对不同类型问题学生,提出了教育及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初中“问题学生”的界定目前,国内学者针对“问题学生”的研究很多,分别阐述了“问题学生”的概念。杨文凤(2009)、张成(2010)等学者对问题学生的界定相似,他们认为,“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并且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倪高武(2006)研究认为,“问题学生主要是指品德行为偏常、上课捣乱、逃学旷课、不做作业等,或是与成年人的要求产生冲突(如非正常交往、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等),对学习无兴趣、无目的、态度恶劣、懒惰,甚至经常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其中,有的人对正面教育持较强烈的抗拒和逆反心理”。虽然国内对“问题学生”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我们会发现研究的共同点,即所谓的初中“问题学生”是指:在外界不良环境因素作用和刺激下,某些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建立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在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有别于正常学生,轻者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重者则品行不端,危害家庭、学校和社会。二、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初中是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过渡的不稳定时期,往往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家庭环境因素极端家庭环境极易造成问题学生的出现。所谓极端家庭环境是指:有一类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生活富裕,由于父母及亲属过分溺爱,学生滋生许多生活恶习,对学习的态度也是漫不经心;有一类家庭非常贫困,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学生往往信心不足,情绪低落,心里时刻存在不安定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再有一类是暴力、单亲、留守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最大,学生或是被虐待,或是被漠视,或是被讥讽,往往会形成性格孤僻、人格不健全的问题学生。无论以上哪类家庭环境,不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都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学生,本研究认为家庭环境因素是形成问题学生的最重要因素。2.学校教育因素一方面,有些家长对学生教育漠不关心,无视责任,把教育重担完全交给学校,教师的压力每日俱增,还经常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导致部分教师和学校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以安全为重,以少出不良舆论为重,在教学上对问题学生疏于管理、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习成绩成为了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指标,成为了学校获得各项荣誉、资助和争取生源的重要手段,一些具有专长的学生往往被忽略,如果成绩不理想,无形中被划分到了差生队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问题学生。3.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方便了百姓生活,同时网络不良信息的散布,不断侵袭着纯洁的校园,严重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在“金钱至上”、“读书无用”、”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等错误舆论的诱导下形成了问题学生。三、初中“问题学生”的转化方法1.“平等、宽容”的转化方法每一个初中学生都应得到公平、平等的教育机会,“问题学生”应该获得更多的宽容和理解。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理解、宽容的基础上,应建立广泛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初中生如果处在不良的成长环境下,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形成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精神抑郁等问题学生,这类问题学生早期行为正常,其中不乏成绩优秀者,隐蔽性很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精神上、心理上会出现问题,严重的不仅会对自身造成伤害,而且也会对其他学生形成威胁,搅乱学校的正常教学。因此,在理解、宽容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情感宣泄平台,这个平台多种多样,包括定期的集体倾诉情感专题,对生活、学习、家庭、社会等不同话题进行交流、倾诉情感,每位学生各抒己见。在这样的平台中,如果重视问题学生的话语权,宽容、理解问题学生的想法,给予鼓励、赞赏,问题学生就会逐步正视自己的问题。面向社会,组织专题活动,与工作在一线的工人们建立情感交流平台,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打开心扉,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除了广泛的情感交流平台,我们也建立了小范围的师生情感交流平台和学生间互助情感平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根据不同心理问题进行交流、疏导;学生间互助情感平台,是利用同学间纯洁的友谊,以心理健康的同学为核心,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好方式。在教学管理中,对问题学生往往只重视思想上的说教,而忽略问题学生自身的情感表达,因此我们建立学生情感宣泄出口和平台,它不仅是一种缓解、释放压力的平台,更是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平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小环境下改善,大环境下提高。2.“不断激励”的转化方法初中学生中存在一类学习成绩不好,但具有专长的问题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虽然广大学校都在宣传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文化教育,也就形成了以成绩好坏评价学生优劣的偏颇思想,导致了一些具有专长的学生长期得不到重视,在学习上既没有提高,自己过人的才艺也得不到施展,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了问题学生。针对这类问题学生,我们就要因材施教,给他们一个展现才艺的平台,不断激励,充分发挥此类学生的长处,让他们不断得到认可,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正所谓“以人为本,促人自由”,在才艺展示的平台上,给这类问题学生展示的机会和窗口,以认可、关注促进步、促发展,这就是我们建立才艺展示平台的初衷。这也不仅仅是我们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一个激励方法,更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开阔思路,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兴趣为指向,关注学生最基本的思想、情感、审美的需要。建立展示才艺平台,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只是口号,要长期坚持下去,通过不断激励问题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价值,只要引导学生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就是成功的。3.“委以重任”的转化方法在“问题学生”中,有一类型学生所占比例小,但影响最大,转化难度也最大。这类学生社会气息较重,叛逆,年龄相对较大,问题较轻的学生特点为性格外向,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易与同类学生结成小团体,偶尔打架骂人;问题严重的学生表现为品行不端,缺乏基本道德判断能力,更有甚者表现出好勇斗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危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行为。我们针对问题轻微的学生运用“委以重任”的转化方法,进行改造教育,并取得了很好效果。”委以重任”唤醒了问题学生的责任感,对其工作成绩教师都给予表扬,并经常进行心理疏导。问题学生通过个人努力,逐渐在班级获得威望,集体荣誉感也逐步增强。我们把这一类型的问题学生委以重任,是完全透明化、民主化的,获得重任的问题学生必须接受集体的监督。因此,这类问题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克制自身的不良缺点,并在各个方面都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学习成绩也自然有所进步。但对于极少数问题严重的学生,这类教育办法转化效果不明显,我们认为,对于这种类型的问题学生,只依靠简简单单的某类教育方法不足以进行转化,更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全方位的积极配合,才可以把问题学生改造、转化成为正常学生。4.“循序渐进”的转化方法学校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他们品质不坏,却擅长哗众取宠,课上课下废话连篇,学习是“副业”,捣乱是“主业”,组织纪律性差。对待这样的学生,如果方法不得当,学生问题会越来越严重。针对这类问题学生,教师们要有进行长期转化教育的思想准备。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总结研究出了“小题大做、真诚相待、循序渐进”的“个性化”教育转化方法。“小题大做”是让这类纪律松散的学生有所警觉,认识到违反纪律的严重后果,决不姑息、放任一次小错误,使其勿以恶小而为之。“真诚相待”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情感上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为老师与众不同,是伯乐,能肯定他的闪光点,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一方面是在精神上多加以鼓励,洞察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抓住点滴进步,毫不吝啬表扬,让他逐渐增强学习自信,肯定自己的正确做法;另一方面是在行动上多给予支持,适时地提问、关注、引导,联合其他老师、同学正面影响,监督帮助。并及时加以奖励,一个“进步最快奖”的奖状、一个写着“老师祝福”的本子、一个午饭的橘子都会改善师生关系,打开一扇心门。“循序渐进”是教育的一个过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突变,单纯的一次班会不会改变什么,但是,有了多次教育积累,思想态度的扭转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思想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个反思成长的空间,欲速则不达。改变一个人很难,对于一个听惯了批评的人,尊重与肯定是珍贵的,“小题大做、真诚相待、循序渐进”就是奖罚分明,以诚相待,赢得教育转变机会,不仅让学生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而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斗志,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方可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综上所述,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任重道远。在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责任心,对问题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机智应对不同问题,既要灵活掌握教育理论方法,又要因材施教,综合运用各种个性化教育手段,并通过积极努力,在家庭、社会、学校、学生之间建立一个桥梁,让中学生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地接受中学教育,这是我们的义务,同样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参考文献:[1]张成.浅谈“问题学生”及其形成原因[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4).[2]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中学班主任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武永江.“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新思路——基于“问题学生”的主观框架理念[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4]柳欣睿.宽容和激励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5]杨文凤,马维振.中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教育策略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6).[6]倪高武.让“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