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中医模式弘扬中医模式马肇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用好中医模式、弘扬中医模式武汉农工青山工作委员会武汉市第九医院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主任医师马肇禹现代医学证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自然界、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都有密切联系,加之日益增多的公害病、精神病、交通事故和生活方式不良引起的主要来自环境、心理、社会诸因素。疾病谱的变化导致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社会转型期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的情况下其治疗、保健、康复都是可以选择中医药的办法解决问题。在健康医学越来越被广大接受的情况下,中医的健康大课堂里也都强调的是中医模式,强调的是整体地讲解顺应四时寒暑以及生命科学应该遵循的规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深改办关于深化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机制,在深化医改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作用,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好、用好中医模式、弘扬中医模式。纵观现代医学新模式的内容,再回头来看已存在数千年的中医学理论,更显得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模式的内容就是中医学理论中所阐述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六淫七情”“时病论”“子午流注针法”“养性健身”……都不乏这方面的内容。应用中医模式、弘扬中医模式以及宣传中医模式、就要让更多的人按照中医模式对待生命、健康和疾病。就要让中医学一贯遵循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的深刻内涵,让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与疾病在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心理学”这个名称,但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这就是中医学中有关情志活动变化的理论认识和极其丰富的临床运用经验。中医学把人体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简称“七情”,认为内脏功能是“七情”产生的物质基础。人体的内脏功能活动正常,情志活动变化也相应正常,这就是健康;反之,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失常,则情志活动也可失常。通常情况只有受到突然、强烈或长久的情感刺激,才能影响人体的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如《内经》所述:“喜怒不节则侮肝”,“脏伤则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内经》162篇中,从篇名到主要内容讨论“心理学”有关问题的达32篇,约占20%,涉及到这个内容的篇幅则高达90%以上。可见,早在二千年前成书的中医古籍中,已对人的情志变化提出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运用心理学的手段治病,在中医古籍中也屡有反映,获得药物等其它手段取不到的奇效。在中医学这个宝库中,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史料是十分丰富的。这在世界各国文明史上不曾多见。纵观世界心理学史,医学心理学史,深感从公元前五世纪希波克拉底之后到十四世2纪文艺复兴,尤其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这一漫长时期,几乎近于空白,而我们祖先在这时期中创造的成果却鲜为世人所知。遗憾的是,我们拥有丰硕的成果,浩瀚的史料,却建树甚微。因此,应发掘我中华民族古代心理学、医学心理学领域的成就,让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认识、治疗手段在世界重放光芒。环境与疾病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中医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常常直接和间接地影响这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发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映。比如:自然界一年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气候变化,人体受它的影响,也随之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就说一天昼夜晨昏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也很明显。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意思是说: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最盛,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的休息。此外,各个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以及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我国南方气候偏于湿热,北方气候偏于燥寒。人们一旦异地而处,也常会感到不舒服。这是因为环境突然改变,机体还不能适应的缘故。但经过一个时期就慢慢适应了。这里说明了古人对自然环境对于人体的影响,人体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本能早有认识。不过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本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气候剧烈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适当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此外,地理环境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时和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治疗疾病也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因时因地制宜。自然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也影响着病变的过程。如痹证、哮喘等某些慢性病,往往在气候聚变或季节交换时复发或病情加重。昼夜的交替,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白天病情较轻,夜间较重。古代医家还告诫人们应该懂得自然界变化规律,主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还指出要注意饮食、起居、劳逸。强调饮食和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饮食要有节制,劳逸要合理安排,否则也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和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使人患病。过劳过逸都可以成为致病因素。社会与疾病社会环境与疾病的关系,在中医学中也有大量论述。李东垣生活于南宋偏安,金元混战,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年代中,当时中原扰攘,兵连祸结,疾病流行,人民生活极不安定。他观察到社会环境给人民带来的疾病多系饥饿、寒暑、劳累、忧恐、流离失所诸因素造成,结合其临证观察脾胃久衰、气短、精神不足等证的切身体验,认识到当时疾病的流行多由胃气亏乏,抗病能力减弱所致。以其毕生临床实践之所得,既接受张元素“运气不齐,古今异轨”的思想,又认识到机械地搬用古方,不一定能全治今病。因此“自为家法”,创立新说。《脾胃论》的问世,是李东垣既抓住了社会环境剧烈变化对人体健康及疾病谱改变的影响这根主线,又结3合其临床实践而获得的医学理论和临床治疗规律的新发展,极大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在社会联系方面,《素问·疏五过论》中说:“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候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这些疾病,医生诊治之时,求之内证,脏腑不可凭,求之外证,形躯无所据,如仅从患者躯体考虑即会不知“病名”,医生诊断时如能问清患者在社会地位中的变迁,即可知其病因、病情,做出诊断。因而在《灵枢·逆顺肥瘦》中说:“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所谓“中合于人事”,即要考虑人在社会中的各方面的情况。除考虑一般社会情况外,还考虑到不同家庭、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生物与疾病古代医家除了高度重视心理、环境、社会诸因素外,对人身体的研究真可谓有不少独到之处。以肝的生理、病理为例而言:肝为五脏之一其属性比喻风木。风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木则生机条达,动态自然。其功用既能贮藏有形之血,又能疏泄无形之气,有“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之称。其病变更是复杂多端,除本脏病变之外,常涉及他脏而有乘土、刑金、扰心、累肾等不同的病理变化。沈金熬《杂病源流犀烛》云:肝主“一阳生发之气,起于厥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王旭高、林佩琴、魏玉璜、张锡纯诸贤也有“肝病最杂”“诸病多自肝生”“万病之贼”“肝之为病颇多”等认识,既是来自临床实践基础上整体的动态观察,又寓有哲理、辩证和相关思想的。又如,清代以医为业“名噪京师”的王清任,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认识到人体解剖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提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否则“本源一错,万虑皆失。”抵制了当时统治阶级封建的神权迷信思想给人体解剖工作到来的种种限制和非难。王清任在当时“践履”,“及而后知”地进行了解剖学实践研究,包括访问有实践经验的人,进行了解剖学试验,亲临刑场察看尸体,“历时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纠正了前人的错误,从而极大丰富了中医学生理解剖方面的不足。以上列举仅为生物与疾病中一鳞半爪,却也反映出古人对此深刻而且独特的见解。综上所述,古代医家在诊治每一个具体病人时,并非单纯着眼于生物体自身,他们所考虑的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作用下出现的“病人”,而不仅仅是“病”。因此,笔者认为:中医学早已形成固有的医学模式,贯穿在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各个方面,与现代医学新模式只不过是提法不同而已,其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的东方文化一脉相承。为此,在现代医学新模式越来越为医学界所接受的形势下,回顾、总结并弘扬中医学论述整体动态平衡的基础理论,将会大大丰富、推动医学新模式,从而最终导致古代东方文明的回归,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贡献。(参考文献略)4作者简介:1946年9月生,回族,江苏南京人,大学本科,1992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武汉市第九医院泌尿、生殖、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专科、主任医师。主要学术成果:长期致力于湿热症及肝病相关病症的临床研究,已经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5年是青山区名老中医李绍陵、万文谟的学术继承人。博采各家之长,善于运用古方及个人经验治疗内、妇、儿及男科疑难杂症,对肝肾同病的患者更是独具匠心,疗效卓著。对情志医学很有研究,运用立体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思维,融通医理、哲学、伦理、人情于心理障碍患者的诊疗实践。出版《肝病相关证治》一书,获首届“医圣杯”国际中医药学术著作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有4篇论文分获市科协、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在“浅论中医学中的新医学模式思想”一文中,主张对传统医学模式应作出高度评价。在“心身同治的医理溯源及实践”一文中,提出在心身两个方面辨证分析、立法、处方,针对性更强,疗效可以倍增。自1982年从事科普创作至今科普文章300余篇,科普讲座深入到社区、高校、职高、军营、看守所。科普讲座还参加了香港首届性文化节、参加了烟台性学高层论坛、参加了哈尔滨针灸学术会议的科普创作专题讲座。马肇禹主任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男科专业委员;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武汉市性健康研究会理事;武汉市老中医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青山区第六届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常委。2006年出席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创作高层论坛暨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表彰大会,被评为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2008年荣获全国优秀中医药健康信使光荣称号、“2008年荣获武汉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光荣称号”、“荣获武汉市宗教界1990度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年”、“2009年出席第二届心身医学新进展国际高层论坛”作学术交流。专长:泌尿、生殖、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主治:急、慢性肾炎,泌感,慢性肾功能不全,泌尿系结石、失眠、月经失调、痛经、闭经、厌食症、积滞、胃脘痛、抑郁症、焦虑症、青春期躁动、学习困难、考试恐惧、阳萎、早泄、弱精症、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不全、性冷淡、性功能障碍等。咨询中解答来访者,求医者关于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过程的影响,消除心理上的障碍。运用心理学原理,采取现代心理学的认知疗法、可以获得心身同治的效果。52003年来出席学术会议1、2003年出席重庆召开的中医药科普学术研讨会【一类学分】;2、2005年出席重庆召开的中医药科普学术研讨会【一类学分】;3、2006年出席香港性教育促进会主办的首届香港性文化节;4、2006年出席北京“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一类学分】;5、2007年出席南京“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一类学分】;6、2008年出席洛阳“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一类学分】;7、2008年出席北京“第七届中国科学家高层论坛”【一类学分】;8、2009年长春主办“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一类学分】;9、2009年出席“北京中医心身医学高层论坛”【一类学分】;10、2009年出席“哈尔滨中华中医药针灸临床分会年会”【一类学分】。更详细的情况可以游览:1、【56】视频、《马肇禹大夫个人网站》、新浪博客、mzy0906的易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