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尚朴张子和对虫证的学术贡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张子和对虫证的学术贡献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董尚朴石家庄050091主题词:张子和虫证治法摘要:虫证,是寄生在人体的寄生虫引起的病证,历代中医所论虫证,多指肉眼所见的肠道寄生虫为患。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撰《虫匿之生湿热为主》一文,阐述了他对于虫证的见解。他引述了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诸虫的描述,认为“巢氏之论虫匿为病之状详矣”。巢元方所述诸虫,有现代的蛔虫、蛲虫、绦虫、姜片虫、肺吸虫等,较为详尽准确,所以张子和甚为赞许。但他指出:“然虫之变,不可胜穷,要之皆以湿热为主,不可纯归三(“之”之误)气虚与食生。”他例举自然界种种生虫现象,论证了虫类生存所必需的或湿热、或湿、或热的环境。本文评析了张子和对虫证的认识和治疗经验,指出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虫证,是寄生在人体的寄生虫引起的病证,历代中医所论虫证,多指肉眼所见的肠道寄生虫为患。唐宋以前,中医对虫证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张仲景的《伤寒论》描述了“蛔厥”的症状,并以鸟梅丸做为主治方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各种寄生虫的描述也较为准确。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已用槟郎、石榴根皮治疗绦虫病。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撰《虫匿之生湿热为主》一文,阐述了他对于虫证的见解。他引述了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诸虫的描述,认为“巢氏之论虫匿为病之状详矣”。巢元方所述诸虫,有现代的蛔虫、蛲虫、绦虫、姜片虫、肺吸虫等,较为详尽准确,所以张子和甚为赞许。但他指出:“然虫之变,不可胜穷,要之皆以湿热为主,不可纯归三(“之”之误)气虚与食生。”他例举自然界种种生虫现象,论证了虫类生存所必需的或湿热、或湿、或热的环境。巢元方所指出的饮食生冷是虫证之源,揭示了感染寄生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医虫证病源学的重要论点,与现代寄生虫学相吻合,是难能可贵的。然而人体感染寄生虫虫卵后,从虫卵发展到幼虫,从幼虫发展到成虫等等过程,依赖于人体内适宜的条件和环境,这种体内条件和环境是否就是巢氏所谓的“气虚”或张子和所为的“湿热”呢?感染虫卵者不一定发病,是否和这种体内条件的缺如有关呢?“气虚”和“湿热”是一种什么状态?张子和提出的虫证发病机理的假说,有待用现代研究手段深入探究。张子和的驱虫疗法是颇为科学的。“予之法,先令饥甚,次以槟榔、雷丸为引,予别下虫药,大下数十行,可以搐而空。隐上张子政用此法,下虫数百,相衔长丈余。若夫疮久而虫蛆者,以木香槟榔丸,傅之神良。”张子和所举张子政的病例,系蛔虫症,蛔虫虫体约长20~40厘米,即巢元方所谓“长一尺,也有长五六寸”,人体寄生数量,为一至数条,个别患者多达千条。张子和说的“下虫数百,相衔长丈余”非夸饰之语。蛔虫致病的主要症状有:腹痛时作,喜温喜按,甚或心腹剧痛,牵引肩背,有时吐虫或便虫,或腹部瘕聚攻撑,甚或呕吐、便秘,无矢气等。皆由蛔虫攻窜胃肠,或钻入胆道,或聚结阻滞肠道所致。现代临床驱虫方法,先令空腹服用杀虫药麻痹或破坏虫体,然后服泻下药,将虫排出体外,这与张子和疗法是完全一致的。经验表明,若单纯服用杀虫药而不用泻下药,会有驱虫不净,病证复发的情况出现。张子和治虫证还擅用吐法,这个方法来自民间的偶然经验。《偶有所遇厥疾获廖》篇载有两则见闻:(1)余昔过夏邑西,有妇人病腹胀如臌,饮食乍进乍退,寒热更作而时吐呕,且三年矣……会十月农隙,田夫聚猎,一犬役死,磔(分割宰杀)于在树根盘,遗腥在其上。病妇偶至树根,顿觉昏聩,眩瞀不知人,枕于根侧。口中虫出,其状如蛇,口眼皆具,以舌舐其遗腥。其人惊见长虫,两袖裹其手,按虫头极力而出之,且二尺许,重几斤。剖而视之,以示诸人,其妇遂愈,虫亦无名。此案似猪绦虫病。人因食用生的或未经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而感染。囊尾蚴在十二指肠内经胆汁剌激,头节翻出,用头节上的吸盘和角质小钩附着在肠壁上,从颈部不断长出节片,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呈扁平长带状,乳白色,全长2~4米,共由200~1000个节片组成,节片可脱断。虫体最前端是细小圆形的头节,直径约1毫米,顶端突起,有4个吸盘及2排角质小钩。体内寄生的虫数一般为1条,也有2条以上者。成虫寿命为数年至十余年。成虫附着在肠壁上,造成损伤和溃疡,从而引起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及消化不良。由于虫体代谢产生的毒素作用,可导致头痛、头晕和失眠,囊尾蚴寄生在眼部、脑部、可出现眩晕、失明、昏迷、癫痫等。因虫体较大,夺取肠道营养,会出现贫血、消瘦乏力,并反馈性引起食欲亢进。本病全国各地均可见到。上引案例症状与虫的形状均似,其所谓“口眼皆具”,大概是指绦虫的吸盘和角质小钩。清代俞震《古今医案按》云:“此妄言也,蛇长二尺,重几斛,何以不破肠胃耶?子和不过引为偶得吐法耳,然荒唐无证。所谓吐下之神功大率类此。”俞氏限于历史条件,对绦虫病知识无所闻知,指真为妄,属智者之失,更由此而怀疑吐下疗法的功效,则尤不可取。(2)正隆间有圣旨,取汴梁诸匠氏。有木匠赵作头、铁匠杜作头,行次失路,迷至大宅乞宿。主人不纳,曰:家中有重病人,不敢纳君。……杜曰:此甚易耳。潜出门,得牛粪一块,作三十粒,下以温水。少顷,病人觉胸中如虫行,一涌而出,状若小蜣螂一二升,以手探之,又约一升,顿觉病去。此案似肝吸虫病(中华枝睾吸虫)。肝吸虫的成虫虫体背腹呈扁平,前端较尖细,后端较钝,外观似一狭长树叶。呈灰白色半透明,大小为10~25×3~5毫米、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口吸盘比腹吸盘大。雌雄同体。故张氏谓“状若小蜣螂”。蜣螂,俗称屎克螂。含有肝吸虫活囊蚴的鱼肉被人或其它哺乳动物吞食后,经消化液中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幼中在十二指肠内破囊壁而出。由于幼虫对胆汁有趋向性,顺总胆管经胆道至肝脏小管内寄生,约经1个月的发育,成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内约可存活15~25年。我国广东、山东、河南、辽宁的某些地区感染率较高。当成虫数量较多或多次感染时,由于虫体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导致的化学剌激和虫体活动时的机械刺激,可引起倦怠无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和肝肿大、腹痛腹泻。若众多虫体拥挤在狭小的胆管中,可使胆汁淤滞,引起阻塞性黄疸,且易招致细菌感染,发生胆道炎症。在感染严重的晚期患者,可出现肝硬化和腹水。案中所谓”有人重病”,大概指这一类病证。张子和由所闻所见的民间经验,悟出吐法可治虫证,验之临床,颇有效验。《十形三疗》载其治酒官杨仲臣心气痛,饮酒后必奔走(虫遇剌激而攻窜)和王宰妻“口流涎沫,心间微痛,又复发昏,自言咽下胃中常有雷声(胃排空加快)”三年不愈,均吐出六七寸长,口鼻牙齿俱有的发白或赤黄(胆汁沾染)蛇状虫一条,为绦虫无疑。张子和较早地论述了一些寄生虫的形状及其所发疾患的症状、病程、治疗方法药物等等,既是难得的早期寄生虫研究文献,也为后世虫证治疗留下了宝贵经验,贡献伟大。联系电话:董尚朴:15832171506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