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结构调整:西部统筹城乡工业发展的深层课题蒋华东当前,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下,西部工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战略调整,其中城乡工业的结构调整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在。从统筹城乡发展出发,工业的发展已不再是城乡各自封闭独立的二元发展,而首先要考虑的是,在城乡逐渐一体化发展要求下,各地区如何形成一个涵盖农村的统一的产业优势,大幅度提高包括农村在内的各地区的经济比重。同时,农业也不再是简单地按照工业的需求提供原材料,而是要求向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以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而在加快工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作用和适应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也成为重要问题。面对落后的农村,城市大企业的发展又必须与适应县、乡(镇)需要的中小工业企业协调发展,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又受到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约束。对应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化和国际化,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要求和引起工业产业集聚,并向城镇和园区集中,而统筹城乡发展又如何适应工业生产力发展的这种空间组织结构变化。这些问题和矛盾,集中反映了城乡工业的结构问题。其中,又主要是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工业空间组织结构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是现阶段西部地区进一步统筹城乡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统筹城乡工业发展,首先要看市场。培育或壮大具有市场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行业,是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首要问题。西部地区的工业,主要形成于“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以军事工业和资源型的采掘、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其中,采掘及能源、原材料工业占了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的40%,占了西北地区工业总产值的50%。西部加工制造业除军工企业和军民两用结合的机电工业外,能力普遍较弱,优势资源的开发转化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的程度和水平较低,卖资源和初级产品的情况比较突出。同时,军工和资源型原材料工业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与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全脱节。由于工业结构层次低,除四川等少数地区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推进的阶段外,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走出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化初级阶段。这也就造成了西部地区县域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吸纳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空间狭窄,并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发展西部地区的工业,显然必须加快其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又只能是各自的市场比较优势。由于西部区域内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围绕市场比较优势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应有不同的要求及内容。1.抓好资源开发转化,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西部地区尤其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西部大部分地区仍需突出产业结构的第一轮调整,即提高工业尤其是特色资源加工业的比重,积极培育、壮大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继续降低农业比重。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具有全国优势。农林畜产品如畜牧、中草药、林果、糖料、棉花等,特别是极端与独特环境下的生物资源,独具全国特色。但特色优势资源普遍开发转化较差,缺乏深加工和精加工,未能很好转化成产业优势。如四川,水电、天然气丰富,目前靠卖电只有0.3元/度的收入,而在上海可带来24元/度的增加值;直接卖100亿方天然气的资源税也就1个多亿,如果搞深加工,就可能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增值。可见,西部发展工业要重视资源开发,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深度加工、精细加工,要立足就地加工转化,延伸、壮大产业链,形成有特色的、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要以优势能源资源、磷矿、盐湖、有色金属、钒钛、稀土金属等矿产资源,尤其是特色农林畜、中药材资源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和壮大成为优势产业。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资源的开发转化,进一步带动和促进西部的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就地、就近转移。2.更新改造具有相对优势的工业,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做大、做强优势工业据有关资料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传统工业产品买方市场出现后,西部制造工业中有27个行业在全国所占份额下降,其中15个行业更呈萎缩之势。这表明,发展西部地区的工业,不能笼统地抓现有传统工业,只能根据市场导向,突出其比较优势工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以“三线建设”为主形成的军备工业和机电制造业、特色食品工业、轻纺工业和医药工业等,是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的产业。但不少企业技术装备已相对落后,产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老化、层次低,军、民结合较差,致使优势产业显得不大、不强。发展现有优势工业,就必须加快更新改造步伐,核心是要抓好技术创新和产业、产品升级换代,调整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并把军、民优势较好结合起来,抓好产业和技术整合,保持和增强优势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尤其是要注意突出劳动密集型工业,如特色食品、轻纺、部分资源加工型重化工业的更新改造。只有优势工业强大了,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了,才能有效地提升整个工业的发展水平,也才能有效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解决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3.加大承接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力度,加快培育或进一步壮大优势工业当前,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战略机遇,把工业招商引资同择商选资结合起来,是发展西部工业的现实和重要的途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资和东部、中部的企业,既可满足其产业转移的需要,又可突破西部工业发展受到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开拓等“瓶颈”制约,解决西部工业发展主体的引入和培育问题。这在目前西部工业民间资本积累和民营经济发展有限,而政府又不可能再投向竞争性工业领域的情况下,对西部工业发展和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西部缺乏工业的地区,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培育和建立起有特色或比较优势的工业。已有一定工业基础或优势的地区,应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壮大其工业优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招商引资的机制和方式,采用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特别是产业链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强与长三角、泛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贸合作和产业链接,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工业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注重发展龙头型工业企业龙头型工业企业,是指不同区域的不同工业部门或行业的领军企业。一般来说,领军企业愈大,对工业发展的龙头作用就愈强。龙头强,对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带动力和支撑力就强。这是经济规律。按层次划分,龙头型企业有中央和省级大企业,也有县域的规模较大企业。相对中央和省级大企业,县域的大企业也就是中小企业。而且,中央和省级国有企业一般都是大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县域民营企业大多又是中小企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及民营企业的问题,事关企业组织结构问题。调整西部城乡工业结构,必须适时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注重发展龙头型工业企业。1.培育、壮大区域大型龙头工业企业中央和省级大企业,一般以国有或国有控股为主体。部分行业如家电、食品、轻纺、医药等,近20年来也陆续成长起来一批民营大企业。按资源利用和产品生产分析,食品、轻纺、医药等工业与农业和农民联系密切,能直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劳动力密集的工业如机械、机电、家电制造业,能吸纳众多农村劳动力就业。而占居工业主导地位的资本密集型的传统重工业、军备工业和部分垄断的新技术工业,多数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长期以来基本上都是生产经营自成体系,与地方尤其是农村经济脱节。因此,发展工业既要重视发展大企业,又要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大企业对一个地区的城乡工业发展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工业经济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我国工业大企业不多,西部地区尤其偏少。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之所以工业强大,就在于两国就集中了1/3的世界500强企业。为了更好地反哺和支持农业,西部地区必须调整政策,整合企业,集中培育和壮大区域大型龙头工业企业,通过巩固发展一批、承接引进一批、整合扩张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等多种方式,推动骨干企业快速做强做大。应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改革军工体制,促进军民结合和军地两用型大企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上、下延伸,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尤其是与乡镇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形成联系密切的企业集团。2.大力发展县域龙头型工业企业县域工业,是统筹城乡工业发展的重点。县域工业以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近几年,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县域经济范围内吸纳了65%,其中乡镇企业等县域中小企业就吸纳了80%。民营经济主要以中小企业为载体。浙江民营经济占了全省经济总量的65%,山东占48%,四川为43.5%。尤其是浙江,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600亿元,平均4户家庭办有一家企业,26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占了全国百强县的1/3。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更应当注重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民营经济薄弱,与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的差距主要也就在民营经济上,因而必须作为发展工业的主要环节和现实途径认真给予解决。与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主要应抓好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同,西部地区主要是应放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要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都应向民营经济敝开大门,鼓励其投资发展。要制定、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相关配套政策,通过建设融资担保体系、信用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让其在信贷贴息、技改投入等方面享有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尤其应注重龙头型企业的发展。在县域工业中,龙头型企业对当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对带动相关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一个好的龙头型企业,往往就能造就一个大的产业,撑起县、乡(镇)一方经济。发展龙头型企业,一是在缺乏这种支撑性企业的地方,要围绕区域特色、优势资源尤其是农产品加工,通过产业、要素、企业整合,集中力量进行组建培育和成长壮大;二是在已有工业基础和骨干企业的地方,应积极推进企业产业链扩张,或加入大企业集团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或通过企业整合重组,推进骨干企业巩固、发展成为更具竞争能力的龙头型企业;三是要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通过招商引资,承接引进龙头型企业,尤其是要注意引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四是要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通过改革和完善企业体制,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政府也要通过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扶持,使龙头型企业能尽快成长壮大。三、空间组织结构调整:工业集中和集群发展工业的不同空间组织形式,产生和体现的工业生产力不同。统筹城乡发展,必然要求和带来工业生产力的空间组织变化,这种变化将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化和园区产业化这三个方面。1.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由具有产业共性和互补性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发展所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集群式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适应激烈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一大趋势。目前,西部以大企业为主的集群式发展,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如四川省德阳市的东电、东汽、二重3大厂,带动了300多家中小机械加工企业,形成了重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这种以大企业为核心形成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从统筹城乡发展来看,虽能提供较多的财力支援农村和农业,承接一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和吸纳一定农民转移进城,但在产业链接上,却与本区域县、乡(镇)工业的对接往往较差,也缺乏与县、乡(镇)中小企业的合作。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不同于以大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在我国,县及县以下城镇处在城乡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西部县域工业明显以中小企业为主,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相比于东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较为普遍的情况,西部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目前却发展缓慢。这其中的原因,既有市场经济发育程度问题,也有观念和组织问题。由于西部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产品结构趋同,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要素市场培育和县、乡(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