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及中医养生文化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薛均关键词:养生/文化/健康【摘要】:中医养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散见于历代各中医古籍中。古代汉语与现代语言有一定隔核,亟待从事中医科普专家和学者用通俗易懂语言语向人民群众推荐普及,让民众了解和掌握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文章分为: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调节情志等十个栏目,结合现代养生保健知识,用通俗语言分别介绍了古今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中医养生文化知识。意在通过读者阅读该文,获得古今医家养生保健经验,提高对中医养生保健文化的重视并从中获益。原卫生部长,现任人大副委员长陈竺曾经说过: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要讲现代的话。中医养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散见于历代各中医古籍中。古代汉语与现代语言有一定隔核,亟待从事中医科普专家和学者用通俗易懂语言语向民众推广普及,让人民群众了解掌握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一、以人为本《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人是万物中最宝贵的,充分体现了古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思想。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愈于此。”(《千金方》自序)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卫生工作不能把健康单纯当作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而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经济2社会发展要为保护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服务。只有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注意养生保健,人民才能健康幸福。正因为孙思邈注重养生修身,才达到高寿,活了101岁。二、道法自然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的健康受自然气候的影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生命活动是受天地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要想身体健康,就必须尊守自然规律,要四时顺应气候变化,道法自然,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了解养生的道理,所以能效法于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身体,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轻易使身心透支,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活到他们应该到的寿数,到一百岁以后才去世。《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又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3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阳气,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变化相应,人体阳气生长收藏,人的起居都要随四季季节气候变化,才能很好保养阳气;才能身体健康,否则就要生病。“逆之则灾害生”。三、调节情志《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很多致病原因,皆可影习气的活动,使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表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造成人体气机失调发生疾病的重要因素。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正常情况不会生病,如果过度或长期失调,影响人体气机逆乱,造成气机阻滞,引起胁肋胀痛,心烦易怒,饮食少思,失眠多梦等等。有的可因大怒造成气机上逆血压升高,出现脑溢血。《内经》:“大怒则形气绝,血溢于上,使人薄厥。”四、未病先防在我国古代,由于医疗条件差,因此古人认识到,疾病易患而难治,一旦疾病形成,治疗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提出了防重于治的治未病思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4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司马迁在《史记·仓公列传》中又说:“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就是说,病人担忧的是疾病多,而医生担心的是治疗方法少。所以古代中医大都是全科医生,使用的方法除了内服汤药外,针灸推拿按摩,膏丹丸散,药酒什么都用上了,一个医生就是一所医院。中医治未病理念具有先进性,即使在医药科技发达的今天,仍不落后。“治未病”主要包括:1.未病先防,即健康教育,养身保健,防患于未然。2.有病早治,既病防变。3.病愈后防止其复发。预防与治疗相辅相成,即:防病为先,防治结合,亦防亦治,治中有防。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由于人们的诸多不良生活习惯,引发慢性疾病不断增多,加重了个人家庭及财政医疗费用支出。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模式出现了快速转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约有80%的死于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面对这种严峻局势,加强健康教育,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已经迫在眉切,事关我国民众的健康福祉。国医大师徐经世指出:“治未病”不是单一个体行为,或行业行为,也不是一时一地的区域性工作,而是需要在国家健康事业建设的大框架下,放到整个社会、经济、人文、自然和谐发展的大格局之中整体统筹规划,长期稳步地推进。(治未病要做到养德养心养身相结合)五、活动锻炼五禽戏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5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用于养生保健效果很好。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作为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不仅使人体的肌肉和关节得以舒展,而且有益于提高肺与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肌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六、勿犯王法东汉著名中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治第一》中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值得注意的是,认为除保养身体,不让风邪侵袭经络,一旦风邪才开始侵犯经络,没有流传到脏腑就立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不要使九窍闭塞;更重要的是不要犯法。一旦犯法,就失去了自由,谈何养生!七、审慎用药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因、内因、不内外因所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发生疾病。宋代医家陈无择认为“六淫”为天之常气,先从经络流入,内含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乃人之常性,先从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不从邪气情志所生的,为“不内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医治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寒热温凉纠正病邪偏盛,达到失调的阴阳恢复平衡。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所以古代医家在《内经》中就明确指出:“大毒6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用药治病,要掌握适当的度,要至约而止,不可过度,有伤正气。其余的要靠饮食养扶正气。(《素问·五常政大论》)告诉我们,药物有毒,治病要中病即止,不可过度依懒药物。清代医家徐灵胎说: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用药如用兵)八、辨识体质自古以来,我国民众就有进补养生习俗,由于每个人的禀赋体质不同,怎样选用滋补药物科学进补养生,却大有学问。早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就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按照人体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和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总结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再根据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体态和生理特征等方面,又将每一类型划分为五类,即成为二十五种体质类型。国医大师王琦继承创新中医,根据临床调研,归纳总结提出了人体体质分类新理论,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7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从人群九类体制划分可以看出,科学进补方法应该在中医师指导下,按照每个人个体体质不同,选择适合的滋补药物进补,意在补益虚损,恢复气血阴阳平衡。现在有不少人喜欢自己购买补药进补,或者购买补品送亲朋好友。最常见的是服用阿胶,人参,西洋参等。如果是阴虚,气虚体质服用阿胶,人参,西洋参还基本适合对症;对其他体质则不太适合了。所以,科学进补方法应该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非但不能起到养生保健作用,反而扰乱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产生毒副作用。九、凡事有度马有度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提出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健胸中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养身保健四大基石论,充满东方人的智慧。中医认为:喜怒哀乐七情是人之常情,不能太过和不及。太过或不及日久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引发疾病。而造成七情危害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心胸狭窄,所以养身保健胸中有量至关重要,因此例为四大基石之首。大凡长寿之人大多心胸豁达开朗,不斤斤计较遇事冷静,有容人让人之雅量。这样人的体气自然平和,气血经络不瘀阻,可减少生病,身体自然健康。第二是动静有度。凡事有度很重要,不管是静养或者运动对人身体都有好处,人不但需要静养,而且需要运动。8《内经》中就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记载。有的体弱多病的人,大都不爱运动。那么,是不是运动身体就一定很好呢?运动过度也会对人健康造成危害。事实表明,大多数运动员都不长寿。所以,要想身体健康,就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做到动静结合动静有度。第三饮食有节对人健康长寿至关重要。《内经》中早就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饮食厚味对人体影响很大。当然,饮食有节实际上也能包括戒烟限酒。烟酒有害健康,必须加以节制。饮食肥甘,是人生之必须,人人所喜,不过只要能适当节制,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饮食有节也要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的人食谱不一样。一个人的食谱应该广泛,但主食除外,好吃的,营养品也不能天天吃、顿顿吃,饮食有节制是原则。现在有些“三高”病人,去看医生,有的医生就告诉他,这样不能吃,那样也不能吃。有的病人听信了医生的话,结果造成营养不良。其实不管肥肉瘦肉,各自营养成分不同,皆为人体生长之必须。就说胆固醇吧,也对人体健康也有好处,只是不能超标。所以说马教授倡导饮食有节非常正确,符合华夏人的思维习惯。现在生活好了,物质极大丰富,很多病是吃出来的。比如现在的高脂血症,脂肪肝等,都属饮食无节营养过剩,和缺乏锻炼。如果我们能够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可以少吃药或不吃药,同样能够达到痊愈目的。又如高血压病,有的人完全靠吃降压药往往效果不理想,如果能够综合治疗,控制食物摄入量,饮食清淡(低盐饮食),适度运动减肥,对于降低血压很有帮助,能够减少加压要的用量。第四是起居有常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早在二千多年前,古9代养生家就提出人要顺应四时变化,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过的,可见睡眠对人健康之重要。马教授将起居有常例为健康四大基石之一意义重大。起居有常是按规律作息对生物钟有调控作用,能够促进睡眠形成良性循环。保证第二天上班工作精力充沛,有益身体健康。十、追求事业有理想,有抱负不懈追求事业的人,必然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大多能获得高寿。如明代著名中药学家李时珍,花了27年时间编著出了影响世界的巨著《本草纲目》,享年75岁。75岁在明代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