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王晓中医的科学性2015101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投稿:【国粹中国•健康中国】作者简介:王晓1959年生人,单位:中信银行擅长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比较,及中医基础理论分析,长期致力于健康与健康事业,心从道法自然。作者邮编:100032手机:13621116609微信号:13621116609邮箱:weiming2020@126.com《中医的科学性》一文简介此文主要探讨中医的科学性,试图从正反两个方面描述中医的科学性与科学性对中医的限定。中医源于道,医道同参。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源于《易经》,中医中药学既是生命科学,更是一门包罗万象、有容乃大,生生而不改秉承“道”学的文化。中医是科学,中医更是文化,文化追随信仰,信仰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感觉、体悟、经验的总结,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中医文化与科学性的理论源泉。中医科学性的本真与特色指:(1)中医是人证的科学,具有气机人证直(接)证的科学。中医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生命科学诸多理论与其他科学存在着明显差异,即中医气机人证为本源基础学问,其他科学无此背景。气机人证使中医学具有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实现了对气机的很好阐释。经络学说近二、三十年得到了其它科学专业的有力证明。(2)中医的研究方向与气“道”同向。中医站在宇宙的高度,其医理源于【易】,以上日下月的象形,考察的是天地间、日月系统之内的万物和人事规则。老子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构建了“道一气一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长短,万物并至,不可胜量。”对气的气化、气机的方向性做了极好的阐释。而人的气“道”与人的体悟相同。中医科学性的局限是指,科学是专业的分类,近代科学尚无整体观,也无法提供变化无常气机的生命信息。中医的科学性只有通过人的能力实现,别无选择。《中医的科学性》好问达2015.1010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科学吗?中医是伪科学!屡屡映入人们的视野,使中医这个拥有古代先贤实践和经验的认知,使中医文化、中医医学、中医药学、中医哲学背负了难以名状的干扰、烦恼与苦闷,甚至险些一蹶不振。然而历史始终迈开它前行的脚步,不论孰以什么样的心态,以什么样的方式,甚或以什么样的目的、什么样的权力,都无法阻止中医中药学的水平提升,更无法阻拦中医诊疗以其大医精诚的高贵品德救民众脱离疾苦的爱心与行动。今天,中医中药正迈开它坚定的脚步,迎着云开雾散的霞光,以仰扬的姿态再次启航,成为国人乃至世界民众更加热爱、选择的诊疗方法与途径。为什么,为什么中医中药较其它医学医药更具魅力,正成为越来越多患者解除疾患的首选诊疗方式,仅仅是因为其疗效上的胜出吗?不是,疗效只是诊疗的结果,而非医药学的全部,拨开中医中药学细细的帷帘我们不难发现中医中药学不仅仅是一门医药学,更是一门生命科学。然而以生命科学描述中医中药学依然未达其幽其魂其本其源,因为中医中药学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但包括自然哲学的最好范式,而且囊括了星象、历法、天文、堪舆、数学、医药、儒理、老庄等广泛的学识。中医源于道,医道同参。中医的理论体系源于《易经》,中医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性。因此,中医中药学不仅仅是生命科学,中医中药学更是一门包罗万象、有容乃大,生生而不改秉承“道”学的文化。中医是科学,中医更是文化,文化践行着信仰,信仰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感觉、体悟、经验的总结,这种信仰源自老子《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陆广莘老先生,中西医学贯通,既有西医之本领更不愧为中医之大师,50岁过后回归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参悟医学的精髓,在中西医模式的比较、当代中医的使命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形成了逻辑严密、高屋建瓴的学术思想。其阐述:“中医学之道是养生治病必求于本为主旨的生生之道,是辨证论治的发现和发展人的生生之气,是聚毒药以供医事转化利用为生生之具,是通变合和谋求天人合德生生之效的健康生态的实践智慧学。”受到各方青睐。晚年的陆老,一个髦耋老人,极尽全力捧着一颗赤诚之心,在各种场合宣讲中医,反复论说和疾呼中医学术,发出了“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的脚下”的呐喊振聋发聩,警世骇俗。那么科学又是什么呢?科学有上百种定义,稍有科学常识的人都应该认识到,人类生活在世界之中需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但是对自然的认知和知识积累是受人的实践深度和广度、认知方法、自然现象显现程度和社会条件制约。科学的本质是纠错功能,科学是在不断实践和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中无限的接近真理的过程,由此可见科学研究实践必然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创新。科学工作者只有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老老实实地工作,不造假,严格按照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演绎、科学的抽象、科学的假设等基本方法方能得出接近、极近客观真实的结论。科学就是关于自然的系统知识。同时面对科学我们还得承认不同国家民族乃至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科学认知体系并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今天我们以审视的角度重提中医的科学性,不过是希望找回中医中药学的本来面目。希望通过几点期许更好地说明中医科学性的本真,中医的科学性特色,以及中医科学性的局限。(1)中医科学性的本真与特色A.中医是人证的科学,具有气机人证直(接)证的科学提到中医科学性,我们不能不提,中医这门生命科学许多理论的产生与其他科学存在着明显而重要的区别,中医是一门以气机人证直(接)证为本源或为基础的学问,而其他科学几乎无此学术背景。正是气机人证的潜力,使中医学拥有独具魅力的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极好的阐释了人体十二条经脉和奇经八脉的机理、症理,诠释了在不同条件下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感觉、作用。每一条经络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将内外各部分组织器官有机地合为一体。当内外气机异常体内正气不足时,邪气便会通过经络对各部分组织器官产生作用影响,导致人体感觉、体表系统产生效应。经络是人体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正所谓“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医学入门》)关于经络的存在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多有研究,如张保真先生1981年提出“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张维波1985年提出“经络的电子激发能共振转移”假说;张秉先生1988年提出“经络波导”说,这里不再多述。B.中医的研究方向与气“道”同向无论是从能量的角度还是以宇宙的情怀,都不难发现中医的理论来源于【易】,为上日下月的象形,考察的是天地间、日月系统之内的万物和人事规则,中医实践观天地识鬼神。老子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构建了“道一气一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战国时期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这一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精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提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观点,并指出阴阳是一气的最大规律,“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在道家学说,精与气的概念是同一的,并认为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质或质料,“生者以其气”(《管子•心术下》),(《淮南子•天文训》)认为精或气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源:“宇宙生气,气有涯根。清阳者薄糜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对天地万物的生成,《内经》也有类似的解释。《内经》将气分成阳气和阴气两种。阳气轻清,主热、燥、动、浮散形成天空;阴气浊重,主寒、湿、静,凝聚生成大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长短,万物并至,不可胜量”。很显然,气的气化、气机是有方向性的,有自然之道。人生来具有方向感觉,大自然赋予了人这种禀赋。中医对气机的深刻理解始于这一自然之性基础上,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都毫无悬念。自然常态情况下,当多数人的感觉相同时,其气机机理自然认知也就难能存在误区。中医认为:气是推动血液循环,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入侵,气能固摄血液,固系脏器不陷,调节汗孔,开合肛门。气行则血行,气能生血、生津、固津。气有促进人体内各种物质转化和生化作用,气有心气、肝气、经气、元气、中气、营气、卫气等。邪气的存在是疾患的诱因,邪气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闭、气脱、气陷等。可见中医关于气的描述不仅多样而且皆带有方向性。其方向性的描述来自人体体悟,为客观现实之表述。(2)中医科学性的局限1879年曾有清末朴学大师俞樾发表《废医论》;1914年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决定废止中医,不用中药;1927年中央卫生会议一度作出“废除中医”的决定;1929年余云岫提出全面废止中医;1932年,中央立法院宣布成立“中医研究院”,其宗旨要以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医。1950年余云岫再度提废止中医,1998年方舟子开始在网络上批判中医。沿着历史脉络近百年可谓对中医的废除、质疑从未间断,而伴随着质疑废止的是中医科学化。很显然无论按照科学的解释还是按照“道”的解释,中医都已经是科学了。但是中医是科学不等于近代科学是中医,如果唯有以近代科学设备产生的信息为标准衡量医学的科学性,中医便不是中医。这是源于,近代科学技术绝大部分是不能归属“道”的学识体系,近代科学也不可能属于整体科学,整体科学既包括各个专业科学,还必须囊括所有专业科学的科学关系,这一点近代科学尚无能力实现之。何况中医学是一部动态医学的史书,宇宙虽然独立而不改,但气机却时时在变化,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换句话讲人是动态的,人的动态表现在其内、外环境无时无刻的气机变化性,技术设备测得的信息是静态的或短时动态的,仪器设备信息无法描述疾患的全过程,故而难以揭示疾患的原因。因而中医的科学性是有限定的,中医的科学性无法阐释中医。因而科学技术仪器测得的信息只是中医诊疗药理分析的一种手段,任何时候中医都不能离开中医基础理论,离不开中医师的个人能力。离开中医基础理论的中医师诊疗将不再是中医。因此中医是科学的,但同时中医的科学性,当遇到重、疑、难患者的时候是由医师所具备的中医学特定能力实现的。中医学拥有人类文明史独具魅力的宝藏,相信伴随着中医文化的普及,中医未病理论将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绽开更加耀眼的花环,中医中药学的核心价值观:“阴阳五行的整体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致中和的价值观;天人合一顺季顺时调节的生命观;大医精诚的荣辱观”也定将深入人心。中医科学性问题的明确,将更加利于中医中药核心价值坚定而不改。中医中药这一世界文化和医学的瑰宝,将带着它的历史使命增强自信,并开始其与现代科技、和人类文明对话的历程。参考:(1)中医世家网:[陆广莘](2)北京中医生态文化研究会快讯16-62总71(3)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快讯15-192总2132期《走下神坛的科学》(4)《古经今悟》陈绍华著上海辞书出版社(5)《国医之道》李海玉刘理想整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