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八髎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白世平周愚【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针刺八髎穴法与传统针刺取穴方法来对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验证针刺八髎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有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确诊的LDH患者,按PEMS3.1软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八髎穴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取穴法,按照JOA评分相关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髎穴在临床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相比传统针刺治疗方案具有一定优势,在临床选穴时值得考虑。【关键词】八髎穴;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又称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腰骶痛、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因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并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或者脊髓而引起腰骶痛、腰部活动障碍,单侧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神经性症状。笔者于2014-08~2015-01,来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就诊LDH患者,采用针刺八髎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北碚区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根据本次制定的纳入标准,本次临床观察共收集到80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男39例(治疗组17例、对照组22例),女41例(治疗组23例、对照组18例);年龄区间在25~60岁;最短病程为2天,最长为6个月;外伤史共7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详见表1。表1一般资料指标分组治疗组对照组性别男17(42.5)22(55.0)女23(57.5)18(45.0)平均年龄(岁)X±s41.20±9.9340.73±9.84Min~Max25~6026~60病程(月)X±s1.18±1.131.20±1.16Min~Max0.09~50.06~6有外伤史(例)32注:对两组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外伤史进行T-test分析,P>0.05,说明各组无显著差别,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1.2.1经CT、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2年龄25-60岁之间;1.2.3患者有明显腰骶部疼痛;1.2.4近一个月未连续进行过超过5次的以八髎穴为主针刺治疗者。1.3治疗方法患者根据情况采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皮肤,局部用75%的医用酒精常规消毒后,根据患者男女高矮胖瘦等身体差异,选择合适尺寸毫针。1.3.1对照组对照组主穴以患椎间隙为中心,加上下椎间隙共刺3针,另加该3针左右旁开1寸各刺1针,共9针,针刺深度为1.5~2.5寸(40mm~60mm),轻度捻转,不提插。1.3.2治疗组治疗组刺入八髎穴后,根据患者身体差异,选择合适尺寸,刺入深度1~1.5寸(约35mm~50mm),轻度提插捻转,以局部酸麻胀为宜,有向患侧腰臀部传感为佳。环跳穴选取规格0.30x75mm毫针刺入,使患侧下肢有触电感并伴有肢体抽动,其他穴位选取规格0.30x50mm毫针刺入,致使局部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或有循经感传现象后,将毫针退稍许留针。余所选穴均采用平补平泻。两组针刺治疗均统一每10分钟行针1次,效果如上,留针30分钟后出针。每天行针刺治疗1次,每次留针30分钟,累计10次治疗为1个疗程(不得超过12天),共计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天。1.4观察指标JOA评价在治疗前、第1疗程结束时、第2疗程结束时及随访1个月时四个评价时间节点。1.5疗效评定参照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中医诊疗方案》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定方法来评定疗效,评定主要采用就诊前与结束治疗后评分。临床控制: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有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且<50%;无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与疗效评定相关的术语定义: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临床控制例数)/总例数]*100%;显效率=[(显效例数+临床控制例数)/总例数]*100%;临床控制率=(临床控制例数/总例数)*100%。1.6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治疗时长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X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各项JOA总分近似服从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及不同时间节点有无统计学意义;同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各项单独评分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不同时间节点JOA各项总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如整体比较有显著性则进一步对每两个时间点采用LSD方法进行多重比较。2结果2.1病例中断与脱落情况80例LDH患者均未发生病例中断或脱落的情况。有21例患者(治疗组12例,对照组9例)经第1疗程的治疗已痊愈(JOA评分达到满分29分),从而提前中止试验,此类患者第二疗程的情况未作测量,沿用上次观察值结转的方法进行估计(即用第1疗程结束时的治疗数据替代第2疗程结束时的数据)。2.2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针刺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表3。表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疗效的比较(例,%)时间组别无效有效显效临床控制第1次疗程结束时治疗组1(2.5)2(5.0)11(27.5)27(67.5)对照组8(20.0)11(27.5)8(20.0)13(32.5)第2次疗程结束时治疗组01(2.5)3(7.5)36(90.0)对照组03(7.5)10(25.0)27(67.5)随访1个月时治疗组02(5.0)3(7.5)35(87.5)对照组1(2.5)9(22.5)6(15.0)24(60.0)表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疗效百分比比较(%)时间组别例数有效率显效率临床控制率第1次疗程结束时治疗组4097.5%92.5%67.5%对照组4080%52.5%32.5%第2次疗程结束时治疗组40100%97.5%90.0%对照组40100%92.5%67.5%随访1个月时治疗组40100%95%87.5%对照组4097.5%75%60%将临床疗效分成四个等级,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第1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7.5%,较对照组高出17.5%;治疗组显效率达92.5%,较对照组高出40.0%;治愈率治疗组达到67.5%,较对照组高45.0%。第2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均达到100%,两组有效率无差异(P=1.000);显效率治疗组为97.5%,较对照组高5.0%;治愈率治疗组为90.0%,较对照组高出22.5%。随访1个月时,两组患者疗效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有效率治疗组较前无改变,对照组下降为97.5%;治疗组显效率为95%,高出对照组20%;治疗组患者的痊愈率仍达到87.5%,较对照组高出27.5%。表明两组针刺治疗方案均有治疗效果,治疗组针刺治疗方案优于对照组。3讨论八髎穴最早记载于《素问·骨空论篇》,“腰痛不可以转揺,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是左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的总称,在足太阳膀胱经上,骶部位置,具有强腰壮肾、行血散瘀之功效。其经脉循行有一段是沿背部脊旁下行到腰骶部,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腘窝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外踝后方。其经脉病候在《灵枢·经脉篇》提到:“是动则病……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即本经发生异常,则可引起后项像被牵引,脊背痛,腰似快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像凝结一般,腓肠肌快要裂开一样;还可以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本经穴主治“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后项、腰背部、骶尾部、腘窝、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趾活动功能障碍。其所发病症有一部分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如腰痛引发腰骶疼痛甚或伴有下肢胀痛、放射痛有紧密联系。关于八髎穴的主治,后世医家也有相类似的见解,《针灸甲乙经》言:“腰痛快快不可以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先取缺盆,后取尾骶与八髎。……筋急身热,少腹坚肿,时满,小便难,尻股寒,髀枢痛,引季胁,内控,八髎、委中主之。”《千金方》中言:“腰痛…又灸八髎,及外踝上骨约中”。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提及:“八髎总治腰痛,兼治肠,胱,疝气、淋浊、带下、月经病,二便不利等局部之病。”元·杜思敬在《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言:“凡腰痛刺之不已者,刺八髎穴而愈”。清·周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说:“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诸症,无不包罗”。本次研究证实针刺八髎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诊疗方案,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易行,在该病临床治疗选穴时值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