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兴丽北京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探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北京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分析闫兴丽徐颖洲摘要:加强青少年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对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很好的基础教育作用。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了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教育的必要性,阐述了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其在中小学、幼儿启蒙基础教育中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当前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为决策者推动该项基础文化教育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关键词:中医药文化青少年基础教育中医药学是中华汉民族的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所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学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思想体系,凝聚着深邃的古代哲学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所包含的天人观、养生观、健康观、疾病观等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中小学中开展中医文化教育,让青少年从小认识、学习中医药,在中医药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下,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生命观,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调研为了解北京市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对生命健康的认识以及对传统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程度等相关情况,分析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北京中医药大学闫兴丽课题组设计了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10所学校初中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各学校调研人数见图1,共获有效问卷2270份。被试年龄集中在11-15岁,其中男生占52.4%,闫兴丽: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化及传统医药用药规律、作用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徐颖洲: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化。2女生占47.6%。调查结果显示:图1.各学校调研人数统计图25622015422833817924138662710100200300400500600700中国旅游学院附属中学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附属学校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机场分校北京市华侨城黄冈中学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垂杨柳中学东方培新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望京实验学校数据量(一)大部分学生看过中医,相信中医疗效,但缺乏了解渠道。调查结果显示,73.6%的人看过中医,相信中医的疗效(图2);对中医的治疗手段(图3)的认识多限于汤药(78.4%),了解中医以“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或亲自体验为主要渠道(图4)。图2.看中医经历统计图308118018359913.6%52.0%8.1%26.4%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A.有,生病后喜欢看中医B.有,中医、西医都看C.西医疗效不好才看中医D.从来不看中医数据量百分比3图3.接触到的中医治疗手段统计图178057543345173062169618878.4%25.3%19.1%19.9%30.7%8.3%32.2%27.4%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A.汤药B.针灸C.推拿D.足疗E.拔罐F.刮痧G.药膳H.气功数据量百分比图4.中医了解渠道统计图942745114163733650415141.5%32.8%50.3%28.1%14.8%22.2%6.7%020040060080010001200A.亲自体验过B.经亲朋好友介绍C.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D.中医知识讲座E.中医院校学生的义诊F.武侠小说G.其他(请注明)数据量百分比(二)学生学业压力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疏泄压力,大部分学生愿意学习中医养生理论来指导日常生活。学生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51.3%),父母过高的期望(18.7%),与他人相处的问题(20.7%)(见图5),有部分人选择发泄(14.4%)、甚至压抑自己(10.2%)的方式处理压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图6)。83.1%的学生愿意用养生理论来指导日常生活,进行心理调节(图7)。4图5.学生压力来源统计图11644251493208013251.3%18.7%6.6%14.1%3.5%5.8%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A.担心考试成绩和名次B.家长过高的期望C.与同学闹矛盾D.被人冤枉或嘲笑、受委屈E.身体状况差F.其他数据量百分比图6.处理压力方式统计图112632623258649.6%14.4%10.2%25.8%020040060080010001200A.转移——心里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等B.发泄——哭、倾诉、写日记等C.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等D.顺其自然,随时间慢慢忘却数据量百分比图7.是否愿意运用中医指导日常生活统计图722116538331.8%51.3%16.9%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A.十分愿意B.愿意C.不愿意数据量百分比(三)家庭是对生命教育主要场所,学校教育较为薄弱。39.9%学生认为对生命尊重教育主要来源于家庭(见图8),学校教育比例仅占23.3%,还有4.1%的学生表示没有经历过生命观的教育。5图8.生命教育来源统计图5299063134309223.3%39.9%13.8%18.9%4.1%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A.课堂B.家庭C.电视、广播、报刊D.同学、朋友E.无数据量百分比(四)青少年对中医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愿意接受学习相关知识。对中医文化的兴趣集中表现在中医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以及养生理念等方面。83.1%的人愿意运用中医进行饮食、心理调节,指导日常生活,但是不懂相关知识。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中小学普及中医传统文化知识,在中小学中可通过学科间渗透教学,或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进行普及。通过调研可以看到,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很感兴趣,但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如果从中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探索中医药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通过教师传授、课堂教学的形式,结合中医药文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播是十分必要的。二北京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探索现状及分析(一)北京市中医药文化进入中小学的现状调研早在2009年的北京市政协会上,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李萍研究员就提出了“关于中医基础知识进入中小学生课堂建议”的提案,建议将中医基础知识如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药性理论等知识引入小学的政治思想课和中学的哲学课中,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青少年的思想,培养中医文化土壤都是重要的事情。提案得到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毅委员和史家小学校长王欢委员的大力支持,2009年底在史家小学开始了“中医文化进校园科普宣讲”的有益探索。几年来,先后在四中、五中分校、古城中学等学校进行了中医、中药、针灸基本知识的授课,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2011年,这一活动得到了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共同支持的“雏鹰计6划”项目的资助,成立了“中医药资源课程化转化及开发的实践”课题组,建立了大学及科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机制,形成了专业团队、骨干教师团队和专家指导团队的工作体系;以研究所专业团队牵头,组织系统的教材制定规划,并定位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材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由专业队伍确定中医的基本知识点,由各科教师寻找知识的结合点和兴趣点,由学校教师将中医基础、中药、针灸知识和研究进展由浅入深地融入课程之中,形成了教师为主导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模式;组建了由专业团队和专家指导团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支撑。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播在该课题的推动下,由点及面,层层推进。不仅有中医专业人员为小学生、中学生普及中医基础理论,体验中医特色文化;更通过了主题讲座、教案的编写,使中医知识融入历史、语文、化学、自然、生物等必修课程中,让中医知识普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内容的宣传更加深入持久。并将课程化资源转化为《中医文化与我们的健康》(小学版、中学版)的教材。图书以漫画的形式,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四气五味和经络等几项最重要的中医文化元素,结合生活中的相关故事来诠释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从中小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将原来的中医概念转变成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眼保健操开始了!”、“都是冰棍惹的祸”、““贪吃宝”还是“厌食孩””、“吃螃蟹的好伴侣”和“小姜的熊猫眼”,体现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对健康的指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组织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参与中小学中草药活动的普及活动,形成了大学和中小学的衔接,并在2013年春、夏、秋、冬分别策划了“春华.本草”、“夏荣.本草”、“秋实.本草”、“冬蕴.本草”雅集活动,活动由中小学生们现场书法抄写中药方、识本草、制作本草娃娃、认穴位,还齐声朗诵了《中医文化与我们的健康》中的歌诀。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和掌握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2013年,“以本草为载体促进中医药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承”又得到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雏鹰计划”的支持,项目从生活中常见的中药入手,开发中药文化的内涵。2014年,中医药文化青少年教育更得到了进一步推广。11月,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成立,协作体是以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为纽带,横向联合相关高等院校、临床机构、及科研院所,发挥高等专业7人才培养资源优势,纵向拉动各中小学,发挥中小学基础作用,形成的跨层级、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跨区域的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工作体系,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统筹指导下开展工作。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四个区县的50多所中小学校参与进行中医药教育实践。8月,石景山区教委与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中医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指导下联合开展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确定了以区域推进、专家引领、学校跟进的模式,即从区域教委的层面关注项目推进和中医药课程开发工作,依靠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中医研究所的专家力量为项目提供知识、文化层面的支持,借助分院课程和教研指导部门的力量,使学校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在注重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整合、渗透中医药知识和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目标。将课程建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校本课程研修、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之中。以校长牵头、行政推进,教研引领的方式,在区级14个学校中,开展广泛的培训讲座、教学指导、药物种植、参观考察等活动,形成富有学校和区域特色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模式。另一方面,从2010年9月起,北京中医药大学梁永宣教授团队与北京市丰台二中生物教研组教师合作,在初二和高二年级开设“生物与中医”校本课程的经过,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讲授、学生小组讲演、课堂讨论、视频播放、实物观摩等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中医学知识,也初步探索了中医文化进入中学校本课程的方式,积累了中医文化进校园的经验。2011年9月,北京宏志中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创办了全国首个中医药高中实验班——中医药杏林实验班,以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富有创新意识和立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预备型人才。在民间中医启蒙教育方面,以杨志勋老中医为代表的“国医启蒙班”,早在2006年,杨老师就自创了“清新国医启蒙班”,以传播做人之道、健康之道、成才之道“三道合一”的理念,培养孩子“敬畏天地心、孝顺父母心、感恩社会心”三心,“良好生活习惯、良好学习习惯”两个习惯为宗旨,以5-13岁的青少年为主,开展了启蒙教育。2012年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北京清新国医启蒙促进中心。北京共有8所幼儿园和1所小学与中心合作8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心还面向社会独立开办儿童国医启蒙班,有两千余人受益。中心成立后,还开启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师资的培训,共举办了6期,有300多名来自北京、天津、大连、广东、湖南、河南、河北、浙江、江苏等地的志愿者参加了师资班培训。还成立了由家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