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临床配伍应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附子的临床配伍应用薛霁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130041[关键词]附子;配伍应用;中药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医圣张仲景善用附子,《伤寒论》l13方中用附子者20方,其中炮用者12方,生用者8方,用量自一枚至十枚(炮用)不等。张景岳云:“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陈修园在《本草经读》中更是将其称之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从上述论述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地位之重。自汉张仲景以降,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等。然则,附子中毒屡见不鲜,临床应用顾忌重重,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名医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故本文对附子的常用配伍、剂量煎服等进行收集整理,总结如下。1附子的功效《本草正义》云:“附子,本是大辛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其功效为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等。临床常见的亡阳厥逆、脉微欲绝,或大汗不止、吐利腹痛及肾阴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塘;风寒湿痹、寒湿偏盛之周身骨节疼痛等症,均可应用而获卓效。故《本草正义》云:“附子……外则达皮毛而去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2附子的常用配伍应用2.1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不得干姜不热”,凡属寒盛阳衰或阳气将脱者必用之。《和剂局方》中附子理中汤,以二者为主药,治疗由于脾胃虚寒所见诸证;《伤寒论》中四逆汤,以附子配干姜,达回阳救逆之目的。陈修园《本草经读》云:“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2.2附子配桂枝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深伏之寒湿。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风寒。如《伤寒论》中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治疗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骨节掣痛,不得屈伸者,可达祛风,除湿,止痛之效。以及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代。2.3附子配肉桂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故《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景岳全书》中的右归饮,都以附、桂为主药,治疗肾阳不足而见腰酸且痛、肢冷等症。2.4附子配麻黄附子大辛大热,峻补元阳。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二者相配,一攻一补,助阳解表,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可以避免阳虚无力鼓邪外出,或恐汗后更加伤阳。使之汗中有补,汗出不伤正;补中有散,扶正而不碍邪。赵嗣真说:“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也。”附子具有温肾壮阳,化气行水之力,麻黄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合而使用,温阳利水消肿之功颇佳。另外,附子辛热,温通经脉祛里寒。麻黄辛温,宣通经络散外寒;相配则温经通脉,助阳散寒。2.5附子配熟地附子温肾助阳,性燥烈。熟地补阴养血,性滋腻。附子禀纯阳而主动,走而不守;熟地黄禀纯阴而主静,守而不走。附子可制熟地黄之滋腻,熟地黄可缓附子燥烈。二药合用,熟地滋补肾阴,附子温补肾阳,补而不腻,行而不散,此乃“阴中求阳”之意,如《金匮要略》中肾气丸即是。故《景岳全书》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2.6附子配人参附子配人参名参附汤,治疗由于阳气暴脱而见大汗淋漓、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呼吸微弱等症。附子善温阳散寒,具有回阳救逆作用。人参善补五脏元气,具有益气救脱作用。二药配伍,具有上助心阳,下补肾命,中补脾土之功,用之得当,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以挽救垂危。柯雪帆:“回阳救逆的附子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是温与补的结合,又是阳与气的相互促进,有协同配合作用。单用附子温阳,虽一时阳气恢复,恐难持久。”2.7附子配黄芪附子配黄芪名芪附汤,治疗气虚阳衰,卫表不固,阳虚自汗,四肢倦怠等证。附子入心、肾,既温肾阳,又温脾阳。黄芪入肺、脾,健脾利水,益气固表。二药合用,心肺双补,脾肾同治,补火生土,有温阳利水,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本草逢源》:“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阖之总司。”2.8附子配白术附子配白术名术附汤,治疗脾阳不运、肾阳虚衰,致湿浊凝聚,寒湿相搏而见面目四肢浮肿,小便清长,大便自利,四肢不温,肢体疼痛等证。故张元素云“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的圣药”。附子温肾暖脾,散寒除湿,补火生土。白术补益脾气,温运脾土,燥湿利水。二药配伍,有温阳散寒,健脾除湿,利水,通经络之功,并有脾肾兼治之作用。2.9附子配白芍附子温阳散寒通经,回阳救逆。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和营柔肝。附子以温肾之真阳推动脏腑气血,助白芍滋养阴血。白芍酸收敛阴,兼缓附子燥烈,使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耗血。二药合用,回阳而益阴,温阳而养血,祛寒而止痛,温而不燥,养而能通,共奏温阳散寒,养血和营,养阴和阳,缓急止痛之功。附子配白芍,见于《伤寒论》附子汤。2.10附子配大黄附子辛温助阳,大黄苦寒攻下,配伍应用,寒热并投,温攻兼施而奏温中通便之效。如《伤寒论》中附子泻心汤即是,治疗因寒而致心下痞满诸证。2.11附子配半夏“本草名言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近代习惯用法及当今教材,也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然而实践证明,只要注意防范,如法应用,不必禁忌。据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了。附子大辛大热,补命火回阳救逆,温中土散寒消阴,祛风胜湿,温经止痛,通行十二经脉,上下表里,无所不到;而半夏辛温,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二药配伍,散脏腑、经络、表里、上下的痰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3附子的剂量及煎服方法附子为有毒之品,临床中若用之不当或用量过大,或煎不如法,极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可见: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呕吐,继之运动不灵,心慌气促、面白肢冷、胸闷、烦躁不安,或心跳慢而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甚则昏迷,间有抽搐,亦可突然死亡。方剂教科书中附子用量为3~15g,在临床实践中附子应视患者病情的轻重、体质的羸实、配伍的药物等情况因人而异。附子是否用量愈大,愈能称得上善用附子?临床体会,附子小量生气,中量散寒,大量回阳,所谓小量指用量在3~6g之间,中量指用在10~15g之间,大量指用量在30g乃至100g以上。用于急危重症者,小量不能见效,而一般性阳虚疾病,使用常量即可,或从小剂量开始视病情的变化,逐渐加大。使用附子,一般要配伍姜、炙甘草或蜂蜜,这样不但可加强温阳伏火作用,而且也不容易发生毒副作用。实际上过去和现在善用超量附子而治重病、急病的高手,都是与自己使用附子的配伍经验有关系的。煎煮药物时,附子应先煎30~60分钟以缓其毒性,以尝不麻口舌为度。10g以下小剂量使用,可不必先煎,但药物应煮沸半小时以上;用量增加则需延长煮沸时间,用于救治危急重症,不必先煎,反而应该用开水煎煮,随煎随服。服用附子类温热方药,趁热温服效果更好,凉服药效稍减。但若是阴寒太盛,格拒热药,服后即吐,则又可暗渡陈仓,先冷藏药汤使之冰凉,或加猪胆汁服用。在进服附子类方药期间,一般应禁忌进食性质相反的生冷寒凉食物、药品,以免降低药效。同时也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煎炸食品。临床观察,凡大量使用附子,宜饭后一个小时服药为宜。4结语“是药三分毒”,正如《医法圆通》指出:“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使用时应注意附子科学的炮制、配伍及煎煮法,并严格依据中医的辨证进行。附子一药,首见《神农本草经·下经》:“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其中描述附子的应用有7个,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发挥,现代临床应用已非常广泛,这是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二千多年来的临床实践相互融合的结果。姓名:薛霁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自强街218号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130041电话:13086818249邮箱:dysy929@sina.com简介:薛霁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农工党党员。卫生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规划教材8版《中医学》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教材《中医学》编委。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