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部分4中国古代的思想文B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阶级关系变革,奴隶制崩溃,为思想的繁荣提供了政治条件。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划时代的大变革,使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主张,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各国统治者为了争霸战争和政治统治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富国强兵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4)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5)兴办私学,人才济济。例1[2010·焦作模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A.统治阶级的利益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百家争鸣”主要学派主张的本质内涵和“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必然性】(1)“百家争鸣”主要学派主张的本质内涵。①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反映的是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也体现了人民要求废除2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的进步要求。②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政治上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要求宽刑薄税。客观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要求。③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既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又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的无所畏惧的气魄。④韩非子继承了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吸收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这给当时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武器;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以法为本”,用严刑峻法统治臣民,表现出战国晚期新兴地主阶级强大之后的专制意识,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积极的意义。(2)“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必然性。①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采纳韩非子的学说,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法家思想成为主要的统治思想。②随着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完全确立,适应诸侯纷争局面的“百家争鸣”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儒家学派的一些人面对刚刚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还要对它进行指责攻击,这就必然遭到被禁的厄运。所以,这种争鸣局面的结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百家争鸣局面最终结束的标志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子百家对和谐社会的构想】(1)人与自然的“和谐”: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控制自然,改造自然,使之为人所用。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对于我们今天反思现代文明的负面作用具有警钟长鸣的意义。(2)人与人的“和谐”: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都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荀子的“人生不能无群”“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强调要使群居生活免于纷争,趋于强胜,人们就必须恪尽职守而彼此和睦;只要社会各阶层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能够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例2[2011·全品预测]2009年,央视二套开心学国学异常火爆,学习国学成为热潮。下列《论语》经典语句中,体现“和谐”理念的是()A.朝闻道,夕死可矣B.四海之内皆兄弟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国封建时代儒家、法家和道家治国模式的形及其认识】(1)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2)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诸侯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3)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政策。例3[2010·浙江卷]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3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二、秦汉时期的文化【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及原因】特点:(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货币、度量衡、车轨等统一促进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发展。(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丝绸之路的开通标志着中外交流取得重大突破,是秦汉时期的一大贡献,秦汉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的第一阶段。中外交流促进秦汉文化的传播发展。丝绸、冶铸技术等的输出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及其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成就都充分说明秦汉文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祖先的成就告诉我们:中国人不缺乏探求科学的大脑和科学的精神,今天的青年应当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为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发挥聪明才智。(4)气势恢弘,奋发向上。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宏大的规模、惊人的气魄已经成为秦汉文化的标志。司马迁的《史记》体现了一个学者博大的胸怀抱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原因: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间交流频繁,政策开放,中外交流广泛,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例4右图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它反映了秦汉文化的主要特点是()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气势恢宏雄伟C.统一和多样化的有机结合D.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西汉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1)历史背景: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经济恢复发展后的变化。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2)主要内容:①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认为天是最高主宰,皇帝代表天意,受命于天而进行统治,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②思想实质:董仲舒的新儒学实质上是外儒内法,思想专制,是为封建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提倡儒家的德治、礼治和仁治;提倡等级观念和道德规范;再辅以“天人感应”的观念论证皇权的神圣性,为加强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3)历史影响: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对于巩固大一统的国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应受到批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限制了其他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属于神学迷信思想,但要求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例5[2010·北京卷]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5【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例6《北史》中记载:“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这一措施与今天的哪一现象最为相近()A.推广普通话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发扬少数民族文化D.实行一国两制四、隋唐时期的文化6【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时,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政府倡导科举制,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的限制。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些都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3)文化交流频繁。隋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国内各民族间以及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使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4)继承了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封建文化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我国科技文化及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知识延伸】文化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是由这一历史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该阶段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领域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形成以后,其发展有相对的独立性,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例7[2010·福建卷]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怀素【隋唐文化的地位】(1)全面辉煌、博大精深。隋唐文化的繁荣景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是一个顶点;隋唐文化不仅对后来的封建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在今天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2)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当时东方文明远远领先于西方文明;隋唐文化对周边邻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隋唐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代表了中国文明,至今还保留着较大的影响。(3)光照四邻、影响深远。例8诗人王建在《凉州词》中写道:“洛阳家家学胡乐。”刘肃则在《大唐新语》一书中指出,在贞观时长安已经是“胡着汉帽,汉着胡帽”。这些文献资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隋唐文化遥遥领先,光照四邻B.胡汉已经融合为一家C.唐王朝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D.唐朝社会生活、服饰的变化【从唐代三大诗人的作品分析文学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从唐诗的风格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平假名ぁぃぅぇおかきくけこ7个方面,即体现了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这一规律。(1)李白:生活在唐代开元盛世之时,当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因此李白的诗纵情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体现了以上特点。(2)杜甫:亲身经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变,他的诗深刻反映社会剧变时期的社会现实,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由于经历了以上社会现实,他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反映现实,被称作“诗史”。(3)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因此他的诗更多反映民生的疾苦,形成了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风格。例如,他写的“地不知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