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A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B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A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B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C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D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E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单选】(1)鸦片战争前,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单选】(2)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扩张。二、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多选、简答、论述】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内政,操控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以及勾结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3)经济掠夺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削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输出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4)文化渗透主要表现为:利用宗教进步渗透和侵略,鼓吹侵略有功论和“种族优劣论”,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3、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单选】(1)从1840年鸦片战争及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到199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之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简答】(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A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B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C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D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E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F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单选、多选】(3)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动,除了原有的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外,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新兴阶级。4、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多选】A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多选、简答】B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到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缓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多选】A中华民族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多选、简答】B两大历史任务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主体、内容不同。前者要求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要求解决生产力问题。联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时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三、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单选、多选、简答】(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太平天国抗击外国侵略军的斗争;香港、台湾地区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单选、多选、简答】(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战死。中法战争时期,刘铭传多次击退法军,冯子材率领清军和当地民众取得镇南关大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北洋舰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卫战斗中为国捐躯。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单选】(1)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出现列强争夺殖民地狂潮。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多选、简答】(2)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B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3、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多选、简答】(1)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A社会制度的腐败B经济技术的落后C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简答】(2)民族意识的觉醒A“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B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C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单选】(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单选、简答】(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发展历程A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B达到全盛时期。到1856年上半年,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C由盛转衰,再到失败。1856年,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沦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简答】(3)《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A主要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天朝田亩制度》涵盖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多方面问题。B意义: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简答、论述】(4)《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A主要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鼓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B评价:具有两面性。它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是,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多选、简答】2、太平天国战争的失败原因和教训(1)历史地位: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2)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3)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1、洋务运动的兴起、【单选、多选】(1)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多选、简答】(2)洋务新政的兴办,一是兴办近代企业(包括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二是建立新式海军,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多选、简答】(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A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C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D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多选、简答】(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A具有封建性B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C管理上的腐败性四、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1、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多选、简答】(1)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活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多选、简答】(2)维新派同守旧派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废八股等问题展开了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单选】(3)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颁布变法上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史称“百日维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史称“戊戌变法”。谭嗣同等六人被伤害,史称“戊戌六君子”。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多选、简答、论述】(1)戊戌维新运动意义A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B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C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D它改革了社会风气【多选、简答、论述】(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政变。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脱离人民大众。这些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同股沟封建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根本行不通。第三章辛亥革命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多选、简答、论述】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2)清末“新政”的破产(主要内容: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兵制,训练新军;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奖励工商,兴办实业)。(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单选、多选】(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单选、多选】(2)兴中会的成立。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3、三民主义学说【多选、简答】三民主义学说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A民族主义的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民权主义的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C民生主义的内容:“平均地权”。【多选、简答、论述】4、资产阶级同改良派的辩论(1)围绕三民主义(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进行论战。(2)意义:A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得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B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A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