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张莉老师《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说明:下面是张莉老师的一个科研兴课的课例,获得2008年度市“科研兴课”示范课评比一等奖,供大家借鉴参考。作者简介:张莉,1982年出生。2005年7月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9月至今任教于焦作市第一中学。在校期间担任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现教高三。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体现这三个维度,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说追求,进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师:上节课我让大家自主学习了苏轼的《石钟山记》,这是一篇游记。古代的游记,写法不拘一格,大多是通过记述作者的一次游览经历,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以记叙山川景物、风俗习尚,从而抒发作者感情的散文。那么,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与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游记散文的不同呢?生(刘):《石钟山记》的最后一段不是记叙,而是作者在发表议论。生(马):《石钟山记》大部分篇幅是用来记叙游石钟山的经历,但落脚于议论,我觉得作者并不重于山川景物的描写,而是要因事说理。师:说了什么理呢?生(张):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不可的道理。师:大家认为呢?(其他学生面露微笑,纷纷点头表示认可。)师:看来,大家的自学效果很好,从大家的微笑中老师看出你们是真正读懂了苏轼的这篇游记。《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它的真正目的是要揭示一个道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所以,它被后人称作“特殊的游记”。而文学史上,还有一篇游记和它一同享此殊荣,那就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和《石钟山记》并称姊妹篇的游记,看看它又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也像《石钟山记》一样,为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生大声通读课文)(大屏幕显示本课相关文言知识: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下平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然视其左右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二:翻译下面句子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读课文声音渐稀)(生甲、生乙、生丙、生丁、生戊回答屏幕展示问题。随着学生回答逐个显示答案)师:好,在基本扫除了字词障碍后,我们来关注这篇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师泛读第一自然段)师: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生(张):记叙。这一段作者紧扣题目,介绍了褒禅山的概况。师:能不能具体说说写到了有关褒禅山的哪些情况呢?生(张):写了褒禅山名称的由来,华山洞命名缘由及道旁仆碑,并且说明了“花”“华”音谬的情况。师:张ⅩⅩ读得非常认真,概括得也很全面。那么,结合全文来看,这一段的叙述有什么作用呢?(生迷茫)师:想一想这一段作者写到的几个方面,是否在后文有所照应呢?(生开始低声议论)生(马):在这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说这篇游记和《石钟山记》一样被称为“特殊的游记”,我发现这篇文章也是在记游之后落脚于议论,我想,这一段是不是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呢?(生更加激烈地议论)生(卢):第二自然段作者写到了作者与“四人”同游华山洞,第一段中有对华山洞的交代。生(赵):第四自然段是针对仆碑发的议论,第一段对仆碑的介绍应该是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师:好,大家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华”的读音那些文字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花”“华”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由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生(孙):我觉得这段议论一正一反,先破后立,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又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师:发现的真好!生(张):因为有洞,所以有了与友人游洞的经历,又因为游洞未果,所以使作者遗憾,因遗憾带来了思考,这样,后文发表议论也就顺理成章了。生(卢):对,都是延续第一段展开的。第三段的议论就承接游洞未果展开的。(其他学生纷纷认同)师:大家说得非常好。第一段的写法正符合游记的写作特点,作者在这里交代清楚了所游之地,自然地引出第二段游洞的经历,因为友人的中途退出,使得作者“不得极夫游之乐”,并由此展开了议论。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记游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那么,王安石要借这次游洞未果的经历向我们阐述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生齐读第三段)师:这一段着重写什么?生齐答: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师:从哪看出来的?生:“于是余有叹焉。”“于是”表示紧承上文,说明这段议论是由第二段的记叙而来的。师:“有叹”与第二段哪个字相呼应呢?生齐答:悔。师:以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的事例,提出古人“得”的原因在于“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进而结合自己游洞的经历生发议论。那么作者议论的重点在哪儿呢?生(李):作者结合游洞时“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的观察,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总观点。提出要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志”是非常重要的。生(刘):作者还围绕着“志”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志”力“”“物”构成了追求理想需要具备的三个要素。师:很好,理解得很到位。(板书人生境界:志力物)师:结合作者的游洞经历,他“悔”什么呢?生七嘴八舌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但是他没能坚持游完整个洞。师:好。在这一段的后半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说明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而其中“志”是最根本的。因为有力而不至“可讥”“有悔”,尽志而不至“无悔”“无讥”。一正一反间,突出了“志”的决定作用。接下来,我们再次大声读此段,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志”“力”“物”之辨。(学生自由大声读)(教师板书:夷以近,游者众,;险以远,至者少。)师:看黑板上的残联,结合此段议论及王安石生平把它补充成一副完整的对联。(生兴味盎然,议论纷纷,有的开始埋头苦思。师走入学生间指导。)课堂交流。生(任):夷以近,游者众,盖凡好者皆可;险以远,至者少,夫惟智者尚能。(掌声)生(赵):夷以近,游者众,无向览常;险以远,至者少,有志涉奇。生(王):夷以近,游者众,走马观花者十之八九;险以远,至者少,鸿鹄大志人万里无一。(更加热烈的掌声)生(李):夷以近,游者众,无志者一事无成悔恨一世;险以远,至者少,有志者一飞冲天流芳万年。(掌声)⋯⋯⋯⋯(学生踊跃发言,不断有奇思妙想,掌声不断。)师:大家真是有才识、有见解。很多同学在补充对联时注意到了我的要求“结合第三段议论及王安石生平”,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的联句讲究声韵,对仗工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佳对,真是不可多得。老师这里也有一对,不妨拿出,和大家共享。夷以近,游者众,自古登峰造极有几;险以远,至者少,从来随波逐流最多。(生兴奋,掌声)师:我们再来思考,王安石为何如此关注“志”呢?生(张):王安石年轻的时候,便有改革的志向,所以我想,他写下本文的时候可能也有对改革的一些想法。入洞愈深,行进愈难,改革的路也很艰难。而前路漫漫,不一定时时有外物辅助,所以,“志”是最重要的。生(赵):他那时候还没开始变法呢!一篇游记和变法也有联系我觉得太牵强。(生开始窃窃私语)生(郑):我觉得还是有联系。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文学家,文章中的议论至少还是有他的作为政治家的一些思考的,因为这篇游记很独特。生(王):我也觉得,本文跟他的变法有一定关系。改革比游华山洞更加艰难,在变法中,王安石受到了重重阻挠,很多贵族士大夫都反对他,但他始终有坚定不移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我认为,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王安石的一生中应该是纵贯始终的。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王安石为何如此关注“志”。(生开始统一意见)生(马):王安石在变法受挫时说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篇文章里的“志”和这个观点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生大声赞同)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师: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温家宝在谈到中国农村问题的时候还多次提到他。他一生力图济苍生,安社稷,经学济世。针对文章,他也提倡“务在有补于世”,强调其实际作用。所以本文也极可能是政治家借游记抒发的“别样情怀”。当年,王安石在华山洞中痛苦地转身,大发“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的遗憾,但之后的改革,意味着挑战传统,意味着与贵胄为敌,改革迈出每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在变法的路上,王安石义无反顾地艰难而孤独地跋涉,虽然变法以失败告终,却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声震长空的巨响。最后,用王安石的一句诗来结束本课:“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愿同学们抱凌云之志,永不随波逐流,行独立之道,志在登峰造极。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