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影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作用武晓婕[摘要]优秀影视作品以其“图文声像并存”的优势,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审美品格甚至价值观念,将优秀影视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使其作为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各种积极作用,可以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能使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优秀影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效性事半功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我国高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5号文件”而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调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知和行的统一,在传授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和行为,更重视“规范”向实践的转化。所以,理应说,“基础”课因其针对性、实效性很强,应该是大学校园中吸引力、感染力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在2006年秋季第一次开课后的一次无记名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只有15%的学生认为该课非常有用,应该好好学习;而45%的学生认为该课没有那么重要,上课是一种调节与休闲,不用动脑,坐一坐,学分就混下了;30%的学生认为该课可有可无,自己不犯法就行了,那些生硬的道德说教大家都清楚,应减少课时;甚至有10%的学生则表示对该课非常反感,认为纯粹是浪费时间,应该取消。如何让“基础”课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功能,我们在随后的教学中探索出了一条“寓教于乐”的途径,那就是将优秀影视作品引入“基础”课教学。优秀影视作品以其“图文声像并存”的优势,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审美品格甚至价值观念,将优秀影视引入“基础”课教学,使其作为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各种积极作用,能使“基础”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优秀影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导作用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其实质是这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了问题。而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会影响大学生较长一段时间的生活甚至会影响一生。因此,全国通用“基础”课教材创造性地把“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放在第一章讲授,凸现了其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我们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往往采用简单刻板的信息传输方式,无法给学生新鲜感、吸引力、认同感和多姿多彩的逼真生活体验,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不相符合,甚至相互克制,也就导致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基础”课的教学瓶颈。借用《大决战》《、开国大典》《、毛泽东》《、邓小平》《、改革开放三十年》等优秀影视却可以将教育思维由传统的号召型、管制型向立场体验型、吸收内化型倾斜,将教育方式由单纯“灌输”向艺术渗透转变。通过观赏影视作品后,把唯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唯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必须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等本来应该是抽象的政治理念,通过影视的引导,化有形为无形,真正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二、优秀影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激发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害国家利益、他人利益的行为,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国家安全意识、民族文化观等有所弱化或淡化,再加之目前的在校学生大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出生、生长在和平环境中,没有上辈人受外强欺侮凌辱、食不果腹、忧患重重的凄惨生活经历,因此他们的爱国热情没被完全激发出来,甚至有部分学生感到爱国主义仅是无关紧要的口号式的提法而已。为唤醒大学生心中爱国主义的“睡狮”,可以选择被称作“每个中国人必看的一部电影”的《东京审判》。当听到中国代表梅汝璈先生说“: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时,当看到总检察官最终在询问冈村宁次“:如果你们在今天被宣布无罪释放获得自由,你们还会不会对以前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而津津乐道,还会不会继续回到那片土地上烧杀抢掠”后者答案“是”的时候,学生必然会通过感官,投入情感直接触摸到历史跌宕起伏的胸怀,“正义之声振聋发聩,历史长河的警示之音永久回荡”,从而激起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有了深厚的忧患意识,其教育效果自然远非纯粹概念文化教育可以比肩的。三、优秀影视对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渗透作用当前我国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社会道德也处于新旧体系相互交替的转型阶段,转型中所带来的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的道德缺失及引发的许多道德问题对大学生有很深的影响,他们对“基础”课中宣讲的集体主义的原则、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持某种怀疑态度。仅依靠课堂的“灌输”已不能起到良好的道德教化作用,要进行有效的道德观教育必须另辟蹊径。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类的基本品格是善于模仿,优秀影视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带有直观性,最容易成为群体性模仿的途径和标志。优秀的影视作品,虽超越生活却决不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在其中,弘扬着人性中的永恒光辉:关爱、奉献、责任、进取、勇敢、合作、互助等等,利用优秀影视作品的渗透作用,通过最为直观的方式去引导大学生潜隐于灵魂深处的那种共鸣,很可能像一股涓涓细流,悄然与大学生的意识相融合,在他们主动的思辨过程中逐步得到感悟和升华,并在自身主体人格的代谢中,更透彻的从感知到渴望到践行。具有道德教育渗透作用的影片,既可以是《小花》《、紫日》,也可以是《离开雷锋的日子》《、暖春》《、张思德》《、疯狂的石头》,甚或《阿甘正传》《、大长今》《、肖申克的救赎》《、勇敢的心》《、黑暗中的舞者》《、喜剧之王》《、巴伦》等等。四、优秀影视对大学生法制观教育的警示作用转型期中,由于社会上不正之风、违法乱纪、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的直接侵蚀,加之教育的某些失误,管理的软弱无力,法制教育在某些层面的缺位,让某些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同时大学生的违法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据我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前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7%。探索对大学生法制观教育的新的途径已是刻不容缓。而很多优秀影视作品都从不同的视角印证着社会“人治观”与“法治观”的冲突与交融关系,大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去区分英雄与懦夫、正义与邪恶、神圣与卑微的同时,也从中体会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给人类带来的全新理解和追求。例如影片《被告山杠爷》,其中反映了一个偏远山区人民法律意识淡薄的故事,影片把现实生活中人们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漠、把法律与道德浑然一体等借用银屏再现了出来。利用这部看似平淡无奇的影片,并适当地加以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点拨,必然能让学生感觉到法律距离现实生活并不遥远,使“基础”课的法制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结为一体;必然能引起学生对法与道德关系的深层思考,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必然能提高大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解决了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能够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五、优秀影视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作用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我国目前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创新,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改革创新,而当代大学生更是必须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对他们而言,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仅是他们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更是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的需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品质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基础”课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而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却培养了学生同样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质受到抑制,导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匮乏。优秀影视作品正好是创造性的精神生产,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点。个性和独创性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优秀影视作品,借助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声、光、形、影组合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电子技术形象化,通过影视屏幕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大学生观赏这些影视作品的过程,既是审美体验的过程,也是提高感知能力、丰富想象能力、发展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进而在观赏过后,他们会借用各种方式,比如拿起手中的DV,去记录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去反映自己对生活独立的思考,自觉地站在社会需求、社会发展的高度,去思考、判断应当用手中的DV“表现什么”,该“如何表现”。我们欣喜地发现,大学生的很多作品能够聚焦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热点,直接表达出大学生们对生活直率的评价,敢于用社会的认可与否作为检验自己作品价值的尺度,寄托出他们对“未来生活应该是怎样的”的期待。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创新的过程。而这样的成效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比拟的。总之,正如谢晋导演在谈到他的创作目的时所说“:我喜欢影片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人们的思索。我希望文艺作品真正发挥艺术的力量,使它能够起到提高广大人民思想境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一部震撼人心的优秀影视作品所产生的教育功能是无可估量的,我们不妨将优秀影视作品大胆引入“基础”课的教学,用优秀的作品教育人,让我们的“基础”课教学更具实效性和吸引力,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参考文献[1]赵贵波.浅谈《东京审判》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思想教育[J].电影评介,2008,(5):42.[2]孙洪彬.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研究[J].电影评介,2007,(13):64.[3]谢永川.浅析高校影视媒体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6,(22):72-73.[4]郝磊.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6,(15):66-67.[5]刘永艳.杨丽梅.新时期大学生义利观的特点及教育对策[J].理论月刊,2008,(9):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