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个案一、病历21床,605522,青青,女,28岁,于2018-08-2110:23因停经40+5周,发现S/D值增高半天入院,入院测T37℃,P84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专,科检查:宫高37cm,腹围104cm,头先露,半入盆,左下腹闻及胎心140次/分,律齐,腹部未扪及宫缩,骨盆外测量正常。肛查: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宫颈容受60%,质软,居中。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于2016-08-2415:03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娩出一女男婴,术中出血约500ml,手术顺利,术后给予一级护理,禁食6小时后流质饮食,吸氧,补液,心电监护,静滴头孢唑啉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辅助检查:尿常规、血常规、凝血象、肝功、生化、白带、彩超、心电图医疗诊断:1.妊娠40+5周孕1产0左枕前位2.阴道炎(霉菌性)根据以上病史,提出以下循证护理问题术后6小时主动活动对产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二、纳入与排除标准(一)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术后病人2.干预措施:术后6小时下肢的主动活动3.文献评级:A、B级二)排除标准1.非原始文献、不同护理措施效果的比较;2.文献评级C级;三、检测数据库1.维普2.万方3.中国知网检索出相关文献26篇,通过筛选证据及评鉴,纳入22篇,排除4篇。四、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简称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阻塞官腔,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是一种静脉血栓性静脉炎。DVT是妇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时DVT血块脱落沿血液循环至肺部,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壁损伤三个因素有关。DVT好发于下肢,临床表现为患肢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严重者出现苍白、发绀及静脉性肢体坏死。手术、制动、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发病的高危因素,而剖宫产术后产妇以上三个因素均具备,产后一旦出现DVT,将会引起复杂的社会、家庭及个人问题。为了更好的制定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我们采取循证护理方法,查找资料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经验,针对提出的循证护理问题拟定以下护理措施:术后6小时下肢主动活动患者术后6小时下肢感觉恢复后指导其做下肢功能锻炼,最简单的动作就是屈伸踝关节。方法:用力向下伸脚,尽量使踝关节伸直,保持3-5秒;然后用力将脚背屈曲(钩脚),再保持3-5秒,每次10-20个,每天4-5次,如此反复练习,增加肌泵及股静脉流速的作用,也有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可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五、实施效果及评价我科未出现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剖宫产术后并发DVT关键在于预防,指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参考文献】李琼敏.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8):94-97.吴春梅.踝泵运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0):45-46.朱黎明.剖宫产术后6h内运动与体位干预的效果观察[J][J].护理学报,2009,16(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