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摘要摘要摘要摘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需创业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具有突出的作用和意义,这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毕业生应对就业的能力,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但因这方面的工作在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处在起步阶段,尚有许多需要深化认识、完善机制、强化措施的问题。有鉴于此,作者提出了一些思路与对策。[[[[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译为“创业教育”。1995年,该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即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求职和创造新岗位。1998年又进一步指出了“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我国,创业教育的理念的提出开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由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利条件”[1]。目前我国高校很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但是,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还不够系统和深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理论界,对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与认识不很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开展,因此,急需对相关理论深入研究,借以指导创业教育实践。1.创业教育的内涵及背景1.1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是指结合专业教育,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实现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2]。事实上,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应贯穿于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旨在对学生激发一种意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创业过程得以迸发和发展。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如何创业、怎样创业,而并不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创业或一毕业马上进行创业,而是在校期间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的能力和开拓的意识,以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掌握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造就自我发展的能力,变被动的就业观念为主动的创业思维,大胆地走向社会,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市场的挑战。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高校创业教育兴起的背景1.2.1创业教育的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式发生了变化,一些大企业无法迅速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以高科技为主导、运行机制灵活、不断创新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不仅支撑了各国经济增长,而且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美国,雇员少于500人的中小企业雇佣了53%的私人劳动力,占有了47%的市场销售份额,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在当前就业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难题的情况下,大企业不仅没有创造新的就业,反而制造了新的失业。中小企业的创业实践引发经济领域变革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主要依靠企业和个人从事创新活动和参与新经济活动的能力,而创业的核心要素就是创新。因此创业增强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业企业以创新为核心,导致了科技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变革和竞争为手段,改变了市场结构,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已经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创业的内涵远非仅仅是新企业的建立,创业已成为一个整合的概念,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创业精神如寻求机会的能力、创新的倾向、承担风险的意愿及把想法付诸行动的坚韧性不仅渗透到创业者的创业活动中,也渗透进经济领域之外如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大学等非营利组织之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也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各国间的融合渗透产生了重大的调整、变革,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态势,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创业教育兴起的另一动因来自学生的需求。在美国18岁至29岁的青年中超过60%的人想拥有自己的企业,80%的18岁至34岁的青年想成为企业家。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25%的学生有经营企业的想法,41%的学生希望成为自我雇佣者。而在这些有创业欲望的学生中真正具有创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创业过程的却寥寥无几。学生所表达的修习创业课程的愿望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将有关创业的课程和创业项目融入商学院或管理学院课程体系之中,并引入非商业课程中[3]。经济领域的创业活动要求教育肩负起培育创业文化、培养创业人才的使命。创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冒险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是大学与外部社会特别是企业界建立密切联系的必然要求。创业能力被视为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要求把创业教育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指出:“为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4]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昭示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即面向未来,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创新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新的价值取向。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以美国为例,1974年,全美只有75所大学开设了创业课程;而1990年代,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目前已经超过1100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都开设有创业教育课程。以百森商学院、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已经建立了5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1983年,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成功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计划竞赛。如今,商业计划竞赛成为美国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帮助美国培养了一大批创业型人才,为美国经济创造了新的优势,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美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独领风骚。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在创业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上,也越来越趋于成熟和系统化。早在1967年,百森商学院就在全球第一个推出了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1973年,东北大学开设了全美第一个创业学本科专业。杰佛里·蒂蒙斯等学者所编写的创业学教材风靡一时[5]。在创业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这些国家青年人的创业意识有了很大提高。1.2.2创业教育的国内背景我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自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条件也在逐渐形成中。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最早见之于清华大学研究生于1997年发起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之后,这一活动被推向全国。1999年3月,举行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且产生了数家学生公司。2002年初,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允许大学生、研究生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许多学校也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开展创业教育,支持创业活动。清华大学将写字楼半价出租给学生创办公司;复旦大学专门拨出100万元资金,支持学生实施学生科技创新的行动计划,学校还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合作,专门为学生设立1000万元的创业基金;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东华大学开设了“创业与风险投资”的选修课程[6]。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开展较晚,在创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创业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基本上还处于引进、吸收和本土化的探索阶段,创业教育在大部分高校甚至是空白。2.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况2.1高校启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2.1.1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确保我国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抉择。据国家科技部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有6%~8%,而发达国家达50%左右,即使是在中关村这样一个人才密度远高于美国硅谷的地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仅有20%,而硅谷却高达60%~80%。目前全国5100多家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近三万项,其中能够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有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仅5%。许多科研机构的成果因无人购买而派不上用场,使其经费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我国的许多企业技术落后,效益低下,没有竞争力,甚至面临关门倒闭的危机,却得不到能起死回生的技术成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缺乏创业意识、创业技能是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由于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单纯技术发明或创新没有创造原动力,方向感也不强,因此难以转化。21世纪将是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用知识创业是新的模式,也是必然的趋势。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现有的企业不可能永远站在技术与市场潮流的最前沿,也不可能穷尽一切新兴的产业领域。因此,优秀的大学生完全有可能凭借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当今的社会已是知识经济的社会。这种经济形态不同于劳力经济和资源经济,它是以知识生产者的智力的充分发挥为支撑,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企业持续、全面地创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中,知识和信息广泛地渗透到一切活动中;社会需求公共化、多样化、个性化。社会越来越多地需要创新产品;它赋予教育新的内涵:教育是经济意义上的“对人的投资”。作为教育的受体——大学生在日益高涨的创业浪潮中,学会创业已是时代的需要。因此,高校有必要顺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2.1.2是缓解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表明,1998年中国各类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从1999年起高校开始扩招,至2004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已达420万人,是扩招前的4倍。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2002年大学毕业生超过145万人,2003年达到212万人.20o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而与此同时.就业市场供需状态已发生变化:一方面,在就业供给市场(岗位提供方)上,就业岗位因政府部门人员下岗分流、国企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改制而实际增加规模并不大;另一方面,在就业需求市场(职位的需求方)上,除了应届与往届毕业生相互竞争外,他们还面临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冲击。在这种就业市场供需状态下.高校有一半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有工资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为高校毕业生开辟多种就业渠道。高校在此时实施创业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创业.这种创业渠道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2.1.3是改变大学生实际创业困境的重要举措目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陷入僵局.在为数很少的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失败率高达85%。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创业还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情。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很少有人将自主创业作为理想职业.而就业、考研则是毕业后的首选。其次,毕业生实际创业比例比较低,不到毕业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